輪椅上的最美「芳華」

轮椅上的最美“芳华”

曾文鷹

11年前,一次意外受傷,剛剛從大學應徵入伍的曾文鷹脊髓受傷,成為高位截癱重度殘疾人,從一名滿懷軍官夢的青年,一下墜入生活的深淵。

面對生活的磨難,在戰友和家人的關心下,他從頹廢中走出,以一名軍人堅韌的毅力和不屈的鬥志,在輪椅上,實現人生逆轉,書寫一曲最美“芳華”。

轮椅上的最美“芳华”

曾文鷹跟殘友在基地指導農民作業

從輪椅到汽車,重新“”起來

今年31歲的曾文鷹,出生于吉安縣敖城鎮。大二時響應國家號召,從大學應徵加入武警江蘇常州消防支隊,成為一名武警戰士。19歲的曾文鷹,計劃著考軍校,當軍官,滿懷著對生活的憧憬。

命運卻和這個陽光的青年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入伍的第二年,一次軍事比武中,曾文鷹不慎摔傷砸在水泥板上,導致脊髓受傷高位截癱,從此胸部以下部位失去知覺,生活離不開輪椅。

意外發生時,曾文鷹剛滿20歲,從一個跑400米只要55秒愛運動的青年變成一個殘疾人,很長一段時間,曾文鷹不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他努力康復訓練希望好起來,但是沒有什麼效果。“那段時間自己整個人都是懵的,不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辦,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回憶起剛受傷時的自己,曾文鷹苦笑不已。

張海迪的話在曾文鷹心裡激起了波浪,“都是殘疾人,我也要像張海迪一樣,身殘志堅,活出自己的意義來。”

自強更要自立,“”上創業路

24歲時,作為一名二級因公傷殘軍人,曾文鷹從部隊退役回到了家鄉。逐漸走出傷殘陰影的曾文鷹,為了不給家人增添麻煩,一直堅持鍛鍊,努力生活,依靠輪椅行動自如,並考取全國第一批C5駕駛證,是吉安市第一個持證駕駛C5車型的殘疾人。

有部隊給的撫卹金和傷殘工資,曾文鷹卻不想坐吃山空,想力所能及要做點什麼。曾文鷹的姐夫是一名做塔吊生意的商人,一次家庭聚會,姐夫得知曾文鷹想創業,便對他建議,和自己一起做塔吊生意。

在家人的幫扶和支持下,曾文鷹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和撫卹金夠買了一臺塔吊機開始創業,並託人改裝了一輛小車,將腳踩油門和剎車器,改成手拉式的,每天自己開車到處去談業務。還常常到工地上去轉一轉做後勤工作。在工地上轉多了,他自學施工管理,承包工地,在工地與技術員和民工打成一片,一起工作生活。每年有了十幾萬元的收入,實現了 “自強自立”。

轮椅上的最美“芳华”

曾文鷹教人培育何首烏苗

獲助變互助,投身公益路

剛剛回到家鄉的時候,曾文鷹特別不願意出門,不想面對他人或同情或異樣的眼神。當地肢殘協會的胡伏雲等幾名骨幹聽說退役傷殘軍人的故事,來到他家中,用自己自力更生的故事鼓勵曾文鷹,有著類似遭遇的他們彼此扶持互助,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雖然遭遇了不幸,但我有愛我的家人,遇到了很多真心幫助我的知音好友。”對生命中收穫的溫暖,曾文鷹充滿感恩。

2012年,創業小有成就紮根立業的曾文鷹瞭解到,身邊還有很多殘疾人生活遠不如自己,掙扎在貧困線。隨著經濟條件好轉,曾文鷹把幫助更多殘疾人當做生活賦予自己的一項特殊使命。

說幹就幹,部隊作風的曾文鷹和胡伏雲、徐功新等幾個殘友一起自掏腰包,湊錢成立了吉安縣殘疾人互助中心。2015年,又在互助中心基礎上成立了吉安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希望能幫助跟他有著一樣遭遇的殘友走出不幸。

藉助“希望之家”的平臺,曾文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殘疾人公益事業,他經常驅車下鄉,帶去藥品和生活物資及慰問金,讓殘友有經濟收入,減輕家庭負擔。並且組織殘疾人徵婚活動,力所能及去解決殘疾人婚姻難的問題。每年的全國助殘日,曾文鷹都會和“希望之家”的志願者們,為一些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送米送油,募捐救濟。

敦厚鎮杜家村的杜桂花,自幼一級殘疾不能行走,非常自卑,平時從不出門,家人十份擔憂。曾文鷹等人主動找上門,彼此鼓勵,耐心開導,並帶她到南昌、井岡山參加各類殘疾人組織的活動,杜桂花逐漸樂觀起來,胡伏雲還為他介紹對象,杜桂花結婚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杜桂花的媽媽感謝地說:“多虧了小曾他們,我的女兒跟變了個人似的,你們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致富更帶富甘當孺子牛

精神立起來,物質也要強起來,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增收致富,曾文鷹決定帶頭髮展農業產業,他先後考察了橫江葡萄、井岡蜜柚等項目,最後在市殘聯的幫助下,選定了管理方便、技術容易學、保存時間久、銷路穩定,更適合殘疾人管理的何首烏種植。

去年,曾文鷹和幾名好友拿出積蓄成立了吉安縣殘疾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本市一家藥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藥材公司提供種苗和種植技術,並回收全部合格產品。

曾文鷹多次外出學習,掌握了系列種植技術,和希望之家的幾位骨幹在指陽鄉流轉了一個佔地300多畝的基地種植何首烏,優先聘請當地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或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親屬,一天一百元工資,去年一年曾文鷹發放了近30萬元的勞務工資。

今年,何首烏基地長勢喜人,初具規模。一些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屬看到了希望,找到曾文鷹,表示也想跟他們一起種植何首烏。對於殘友的請求,曾文鷹一一應允,駕駛他那輛特殊的小汽車,義務往返於安塘、指陽、登龍等鄉鎮,指導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屬平地、下肥、蓋膜、種苗、搭架、剪枝、施肥,並承諾幫助他們銷售所有合格的產品,一畝何首烏約產3000斤,有近6000元的收益,為他們開闢了一條綠色增收通道。

“生命最大的價值在於奉獻。”在殘疾人互助的道路上,曾文鷹步履堅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