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平靜而深情的描摹了一個時代,縱然光陰散去,那時留下的情感與共鳴卻是雋永而擲地有聲的,這便是《芳華》。它以7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文工團里正值芳華的少男少女成長與接受命運的故事。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主人公何小萍性格內向敏感,從影片開頭進文工團,便展示出她與周圍人的格格不入。其中也是對父親離開多年的鋪墊,正是長時間缺愛的環境才塑造了她的性格。而且她的身世與家境,也為她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埋下伏筆。從而也能解釋為何蕭穗子的父親得以平反,何小萍卻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影片到此時展現了她與集體的衝突,更反襯了她與劉峰之間的友情顯得真實而珍貴。導演並沒有過多的對那些對何小萍冷眼相待的人以“惡人”形象,這便引起人的深思,難道世界上好人就一定有好報,壞人就一定會有壞報嗎?答案是否定的。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劉峰就是典型的“好人”,好到讓所有人都認為他不食人間煙火。可歸根結底,這好人的標籤也是其他人給他貼上的,最終也是那些人給他撕下的。在他們心裡,劉峰老好人的形象早已紮根,導演埋下的伏筆幾乎令人難以察覺,以至於當劉峰在向林丁丁告白時,才會營造出令人驚訝的效果。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特殊年代裡的芳華時光,很意外拍得如此美麗。在眾所周知的冷漠與殘酷上,籠著一層若隱若現的輕紗,剋制而隱晦地揭示著那個時代的不堪。

於我看來,被大眾津津樂道的,六分鐘長鏡頭戰爭戲是不必要的。影片總體的氣質是平靜甚至是冷漠的,激烈的戰爭場面反而破壞了這種平靜,卻又不去揭開血淋淋的時代瘡疤,實屬多餘。不若保持著平靜與客制,讓一千個人,看到一千個芳華。英雄與凡人,理想與現實,美麗與醜陋。


可正是因為“好人”的枷鎖束縛了劉峰,影片中他抱住林丁丁這一幕,不僅是對情感的表達,更是對束縛的反抗。可在那個年代,最終是要為一些不符合人設的行為付出代價。導演給劉峰安排的結局是相對較為悲慘的,缺了右手後的劉峰就連維護自己的權益都難,也正是這樣的結局,令人心裡感到一種無聲的惋惜與遺憾。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儘管所有人的結局都是平淡且合情合理的,沒有憤怒的打擊報復,沒有對生活不公而做出其他的行為,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時間軌道上緩緩前行。事實上導演對原著的結局進行了較大的改編,原著中劉峰對何小萍並沒有任何感情,兩人並不像影片那般惺惺相惜。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何小萍意味在流峰的懷裡,兩個不曾被善待的人感懷消逝的歲月,追憶青春的芳華。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這是一部觸人心絃的作品,雖說不乏含有對觀眾口味的迎合,但其中蘊含的深意與對人性的詮釋,讓它得以成為文藝型影片中的佳作,引起觀眾的共鳴。

不同的人應該會對不同的角色有感觸,我對何小曼的印象最為深刻。她有個亂糟糟的,不被尊重的童年,她內裡是個自卑而失望的人,一度因為精神分裂而住院。但她的經歷讓她在晦暗的底下走過一遭,何小曼的善良更內斂,沉澱,孤獨。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文中突出了一個問題,你容許善良的存在嗎?其實當他們都在批判被處罰的劉峰,批評那個終於有汙點終於顯露出慾望的劉峰,也是畏懼面對自己。

劉峰其實是個很不現實似的人,我認為他善良到最後一刻了,他讓我覺得虛幻到不能觸碰。何小曼的善良現實一些,也許是因為對她的抗爭著墨較多。相比起來倒是蕭穗子,郝淑雯更像現實人物,而林丁丁則代表了更多的夢想幻滅,美麗倒臺。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嚴歌苓的書敘述感很強,文字的柔和性讓情節會流動起來,詞句的運用也獨有味道。書裡的情緒,很少讓你說想放肆大哭,只是會有淺生生的泛痛,若隱若現的悲哀。

《芳華》:時代變革下的青春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