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楊振寧反對中國建加速器?

_o_112825731

今天,著名網刊《知識分子》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慶橋的一篇文章《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這篇文章相當於是關於楊振寧教授和翁帆女士的新書《晨曦集》中的一篇文章——《關於大加速器的座談》的一篇“讀後感”。

《晨曦集》中的這篇文章首次公開披露了1972年夏天楊振寧第二次回國訪問期間(楊振寧是最早回國訪問的美籍華人科學家,第一次回國是1971年7月)與中國科學家的一次座談會的記錄。楊振寧在訪問期間一共做了10次演講和座談,這是第8次,是在北京飯店舉行的,有30人參加,由當時的原子能研究生副所長張文裕主持。

黃慶橋研究員用“舌戰群儒”來形容這次座談,建議大家也去找找這篇文章來看,看看“年輕”時的楊振寧教授是何等的思維敏捷、意氣風發,拳拳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楊振寧作為一名粒子理論物理學家,對高能物理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但他對高能物理的未來卻始終持悲觀的態度。早在1980年的一個關於高能物理的未來的國際會議上,有人請楊振寧講講他的見解,他說:“在以後10年間,高能物理最重要的發現就是:The party is over(盛宴已經結束)。”而且他到今天仍然認為他的這句話是正確的。

所以他反對今天中國建造大加速器,一方面是由於他對高能物理未來發展的遠見,認為高能物理的發展方向不在於加速器的能量提升,而在於物理觀念的突破,中國即使建成了超大加速器,也不一定能有重大發現,即使有發現,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任何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他考慮到中國現在的國情不適宜建造大加速器,造這個加速器的費用極大,而且後續的花費是個“無底洞”,與其投入這麼多錢造一個加速器,不如把錢花在其他中國現在急需的地方,比如生物化學,而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相反,如果把這麼多錢都投入到大加速器的建設和維護上,勢必會壓縮其他項目的科研經費,對中國科技的發展不利。

我對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一概不懂,但我相信楊振寧教授的遠見。建議大家去找找楊振寧教授的文章和訪談看看,相信大家會看到一個偉大科學家的遠見卓識和拳拳愛國之心,也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更多的認識。正如黃慶橋研究員在《知識分子》上的文章中所說:

概而言之,楊振寧的反對意見根源於他的物理觀念,落腳在中國國情與現實需要上。

費曼學習法

楊振寧除了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積極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的發展,還多次向國家建言獻策,比如,1972年6月,楊振寧向周恩來提出意見,他說,中國大學和科研機關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他向國家建議發展不用花大錢的研究項目,如拓撲學的研究。1978年3月,在楊振寧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1983年12月28日,由於楊振寧的建議,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軟件神童,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他對中國要不要建加速器的寶貴意見值得一提。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吹噓的北京正負對撞機現在早就成為了擺設,很多業內科學家都表示這是錯誤的選擇,是“花架子”。據科學網,當年李政道本來不看好這個項目,但國內某些人非常想上馬,“上面拍板的”,他就沒有堅持。

2016年,楊振寧站出來公開反對中國現在建“大型對撞機”的事蹟很值得我們的尊敬。楊振寧對於當前的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是很不滿意的,他特別提出了不費錢的研究方向。他的思路是,不應該立即建設大型對撞機;省下幾百億美元血汗錢足夠支撐五六千名中國學者在學術上衝擊世界一流學者;可以改變思路,尋找高能物理的新方法,多快好省、力爭上游。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如果搞一言堂,不允許辯論,只喜歡溜鬚拍馬,最後受損失的還是老百姓。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巨宿早就是著作等身、譽滿全球,他完全可以見好就收、頤養天年,何必操這個閒心?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因為無論支持或者反對任何一方觀點,不可避免都會得罪一大幫子人。如果楊振寧做一個“滑頭”,對“上面的大領導”想搞的項目一味的贊同叫好,或者乾脆不管不問,自然不會對他的名譽有任何損失的風險。如果楊振寧竟然“不識好歹”,又管又問,將來就可能有損他的“歷史名譽”,甚至會有像黃萬里一樣遭遇打擊報復的風險。水利專家黃萬里,曾經“不合時宜”的反對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結局可想而知。萬一他的意見將來被否認了呢?做一個“精明的老滑頭”不是更可以“皆大歡喜”嗎?楊振寧堅持真理,以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高度的責任心,勇敢的站出來發表“不合時宜”的意見,甚至不惜“得罪”共事多年的丘成桐教授,這份赤子之心豈不讓人感動?

所以,我們要鼓勵更多的像楊振寧這樣追求真理,具有高度責任心的科學家站出來,為我們的科學事業多提建議,特別是多提反對意見,讓人民的科學事業多一份保障。


懷疑探索者

楊振寧反對中國建加速器,自然有他的道理!

楊振寧先生對中國的科研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如楊振寧先生為了迅速提升被文革耽誤的中國科研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率先向國家提出,公派留學去美國的設想,並幫助協調了眾多美國高校,使得中國很多學子得以在1979年後赴美國留學,其中很多人都學成回國,甚至其中不乏有數十位佼佼者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使中國科技事業進入了騰飛的快車道!

此後,1997年楊振寧先生個人捐獻400萬美元,支持清華大學成立了高等研究院。使清華大學在物理學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方面,楊振寧先生自從2003年定居中國以來,就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抓住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現在絕大多數的教授和副教授都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使得中國高校不僅在科研上突飛猛進,在教育教學水平上也風生水起!科研大家和教學名師不斷湧現。

至於題主所說的楊振寧先生反對中國建加速器。主要原因是楊振寧先生深知科研和教育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儲備。因此他認為應該將建設加速器的錢花在高端人才培養上,從而使中國能夠有在科研和教育發展方面有持續的動力!


地震博士

問題有點偏了,楊振寧先生不反對中國建加速器,而是反對倉促上馬加速器項目。

首先還是錢鬧的,這個大型對撞機的投資預計高達上千億人民幣。

高能所計劃的超級對撞機,整個建造和維護成本將會達到約200億美元,大約一千億人民幣。楊振寧認為這個成本過於高昂,不符合現在中國的民生國情。斥資千億人民幣到高能物理領域,而幾十年內不可預期會有什麼樣的發現,這樣的大規模單一投資到高能物理,會大大擠壓國家在其他其他科學研究領域,例如生物,醫學,計算機等研究的投入,這樣會造成學科發展上的的不公平,上千億研究經費,也可以支持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

同時,超級對撞機項目也確實充滿未知性,有美國和歐盟的前例。

當時美國國力最強盛的時候,就試圖建造,從最初的30億美元預算不斷攀升到80億美元,只化費了前期的數十億,美國的對撞機建造計劃就被美國國會認為是無底洞,最終叫停。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則建造成功,並且已經觀測到了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

楊振寧先生的意見是待到國家實力進一步強大,再上馬這樣的超級項目。

而當前中國還沒有發展到不差錢的地步,更不是什麼土豪,國內還有環保、醫療、教育等諸多需要大力投入的領域。上千億的投入到新材料,精密製造,計算機,健康醫療領域更會提成國內的整體科學研究和技術實力。

當然作為一名物理人,還是對超級對撞機很期待,希望這個項目能突破目前基礎物理的瓶頸,同時使國內高等物理實現世界領先。

楊振寧的看法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不知道最近怎麼冒出那麼多詆譭楊振寧的帖子,這些人也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把科學與社會問題往別人的隱私生活上引領。


量子實驗室,專注趣味科學,歡迎評論和關注。


量子實驗室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複雜的,而且越是成熟的人越不能隨便發表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我對整個事情也有了解。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但今天我不是什麼都講的……

有以下兩點:

1。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有一個歷史傳統,這個傳統是在1980年代開始的,當時李政道建議中國搞電子對撞機,當時阻力也很大,其中楊振寧就是反對的,他反對的理由是:中國太窮,搞對撞機花錢,不如搞材料,搞凝聚態物理。後來,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中國高能物理所還是採取了李政道的意見,搞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但是,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在楊振寧的支持下,也取得了長遠的發展。楊與李的在高能物理發展上的學術觀點之爭,背後可能還有一些私人的恩怨(或者說誤會,這個事情說不清楚)在裡面——與他們得的諾貝爾獎到底誰的實質貢獻大有關,但這個問題到現在是說不清楚的,無疑,此兩位先生都是傑出人才。

2。楊先生認為,目前中國搞巨型對撞機不適合的。巨型對撞機花費400億人民幣以上,耗時30年,將會吸引大量人才投入這一巨大的科學工程,而結果可能是收效甚微(科學探索有風險),所以他反對現在搞巨型對撞機。當然,丘成桐先生是支持現在搞巨型對撞機的,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窗口——能在中國實現科學的聯合國,相當於多辦了一所哈佛在中國。總之丘先生說的意思就是:一般老百姓說的“要抓住歷史機遇”。那你說為什麼他們兩個人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觀點也不同,就請你自己思考。目前來說,國家對這個項目也是保持謹慎的態度,據說,國家發改委在科學家意見的指導下已經否定了在十三五期間投入巨資來建設巨型對撞機。

我個人曾經在2016年12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與王貽芳院士等人參加過巨型對撞機的科普活動,說實話,我是比較認同丘先生的觀點的——如果中國要造巨型對撞機,我願意捐100元(13億中國人每人一百元的話,可以完成這個事情),以實際行動支持這個項目,支持中國的大科學裝置的發展。


作家張軒中

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階段做一個階段的事情,楊老不是反對建造而是說當前國情條件下不適合建造,就像九十年代以當前的條件建造航母的話,努力發展是必要的,但不能急功近利。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衣食住行,操作系統,芯片,人才培育管理等等……


SimonGo

我過去對楊振寧有偏見,一是在國家困難需要時沒回國,其父也不認他,更沒法和鄧稼先比;二是年老回國後又娶小妻,感覺人品有問題。後來看過不少文章介紹,他是在中美關係蜜月期回國的,擔任中科院院士,為國家人才赴美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尖端人才,並捐巨資成立楊基金及實驗室,為國家近年來的高科技發展貢獻巨大!使國家在很多科技領域少走了幾十年彎路,若說錢、鄧在美國人眼中值一個師,楊帶給國家的就是一百個團,他同學鄧回國使我們有了原子彈挺直了脊樑,他回家使國家為了巨人。通過對撞機的看法可以得知楊比較務實,其真心是關心國家和百姓的。現在為自已以前的幼稚看法可笑,鄧稼先與楊振寧就如毛主席和鄧公均為偉人,國之棟樑!


過鬆濤1



5月11日上午,在清華大學科學館的辦公室,面對超過100萬觀眾的直播鏡頭,楊振寧就中國該不該建大型對撞機之爭再次表達了自己鮮明的反對觀點。

“我認為我的看法是對的。我不是反對建大型加速劑,是反對中國建。因為雖然中國的GDP很高,但是中國人口多,拿人均收入的話還比不上馬來西亞、巴西、墨西哥。他們從來不會說要建大型對撞機。他們的腦子沒有發昏。”楊振寧說:“在中國經濟問題這麼多的時候,建大型對撞機,又沒有立刻的看得清楚的作用,這完全是錯誤。所以我後來忍不住,去年9月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現在回想一下,我覺得7個理由都還是正確的。我想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程度的時候,那時候再討論這個問題不遲。”

“我的印象,中國政府已經決定,在‘十三五’的時間之內,不搞這個事情(建造大型對撞機),我覺得是很明智的決定。”楊振寧說。



附:2016年9月,在反對中國建造大型對撞機的文章裡,楊振寧提出了他的七條理由:

我絕不反對高能物理繼續發展。我反對的是中國今天開始建造超大對撞機,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 1989 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預算開始預估為30億美元,後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 年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對撞機是CERN 的LHC。2012 年6000 位物理學家用此對撞機發現了Higgs 粒子,是粒子物理學的大貢獻,驗證了“標準模型”。LHC 的建造前後用了許多年,建造費加上探測器費等等加起來一共不少於100億美元。高能所建議的超大對撞機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

(二)高能所倡議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由許多國家分攤。可是其中中國的份額必極可觀。今天全世界都驚歎中國GDP已躍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少於巴西,墨西哥或馬來西亞,還有數億農民與農民工,還有急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等等。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奇大,對解決這些燃眉問題不利,我認為目前不宜考慮。

(三)建造超大對撞機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包括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為什麼有不少高能物理學家積極贊成建造超大對撞機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學是二戰後的一個新興領域,此領域七十年來有了輝煌的成就,驗證了“標準模型”,使人類對物質世界中三種基本力量有了深入瞭解。可是還有兩項大問題沒有解決:

甲)對剩下的第四種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瞭解還有基本困難。

乙) 還沒有能瞭解如何統一力量與質量。希望解決此二問題當然是所有物理學家的願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學家希望用超大對撞機發現“超對稱粒子”,從而為人類指出解決此二問題的方向。

但是找超對稱粒子已經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對撞機來找到超對稱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學家的一個猜想。多數物理學家,包括我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七十年來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沒有。假如高能所建議的超大對撞機能實現,而且真能成功地將高能物理學更推進一大步,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我認為短中期內不會有,三十年,五十年內不會有。而且我知道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同意我的這個說法。

(六)中國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評價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學家中,中國佔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對撞機,其設計,以及建成後的運轉與分析,必將由90%的非中國人來主導。如果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會是中國人嗎?

(七)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就完全沒有前途了嗎?不然。我認為至少有兩個方向值得探索:A. 尋找新加速器原理。B.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這兩方面的研究都不那麼費錢,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


食尚饕客

當年楊振寧也是不看好中國研製核武器的,,或者是消極思想,或者是為拒絕回國找理由,對鄧稼先等也是冷嘲熱諷的態度。

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無產階級科學家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在當年一窮二白的艱苦環境情況下,付出了多少,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我們今天能有安全的國內外環境,才是發展的前提,今天我們能上網,能當鍵盤俠,能娛樂,都是先輩付出血汗換來的,今天想起來,也會感動和感激,這就是影響力,這就是正能量。

楊振寧大師,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美國,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也不想搞什麼道德綁架,但是祖國在一步步強大起來,楊選擇來到中國,掛職,做節目,走穴,撈金,對中國特別熱廣大群眾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力,對不起,提起來大多數人只知道取個孫子輩的老婆成為茶餘飯後的閒談。

楊振寧大師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沒得黑,是屬於美國的,說到底也是全人類的,科學沒有國籍,可是科學家是有國籍的,所以,對於一個一生效力於美國的大科學家的建議,無論他說的對錯,當他放個屁就好了。


二七七

這個問題這樣來思考就很清晰了!首先,關於300億美金投入是否過大,是否為中國承受得起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300億美金對於中國來說就是修一條路的花費而已,中國隨便修一條高鐵,哪一條不是一兩千億?但是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價值卻不是一條路可以比擬的。

而且,按照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建造週期來看,建成之時,中國GDP又有一次躍升,彼時,財力已經是獨步全球,美歐都建,中國為何不建?難道中國就應該永遠在科學領域做一個投機取巧,抄襲他人的小學生?

其次,關於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價值的問題,科學的基礎是實驗室,這是毋容置疑的,而現代科學的一個核心實驗室就是高能物理加速器,這是標配。現代科學有兩個核心領域,一個宏觀的宇宙空間領域,一個是微觀的物質粒子領域,在這兩個領域中要想具備科學發現,就必須長有兩雙眼睛:一雙是望向太空的空間望遠鏡和各種觀測實驗室;一雙則是高倍顯微鏡和各種微觀粒子對撞機。現代科學已經過了過了牛頓時代那種,看到一個蘋果,寫幾個公式就能帶來科學重大發現的時代,現代科學需要觀測工具和實驗室。而且,其實包括牛頓的重大理論突破也是在科學觀測的基礎上,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說的就是在他之前做過大量力學實驗的伽利略和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數據,從而得出行星運動三定律的開普勒。所以,哪怕是牛頓那個時代的科學突破,實驗觀測,觀測工具還是基礎。而對於現代科學來說,高能物理加速器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觀測工具。

最後,關於投入產出的問題,很多國人一直持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投入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投入產出有可能不成比例。我想咋們中國人這種機巧和小聰明還是收起來吧!因為科學投入從來都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領域,巨資投入後長時間顆粒無收是常見的事情,週期和產出都是無法事先保證的。但是我們能就此放棄科學研究嗎?既然每一項科學投入都是存在同樣風險,那麼為何要單單拒絕在這一個項目的投入呢?

當然有人會說,因為這一個項目單筆投入過大,風險成本也就更大,因此我們中國不應該冒那麼大的風險。我們應該把錢花在民生等其他領域的建設上面,這還是國人固有的機巧心理在作祟。

其一:國人總以為別人有實驗室,那就用別人的唄,別人做基礎物理研究,等他們弄出成果來我們再學唄,可是,難道我國在科學領域真的要做一輩子的西方科學的小學生嗎?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實驗室,科學實驗的便利和第一手科研資料永遠掌握在西方科學家手中,我們的科學家就永遠只能鑿壁偷光,而且中國在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一直是短板,現在不努力彌補,要等什麼時候才去努力?

其二: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在基礎物理學方面的投入,是來不得半點偷奸耍滑的,有些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走捷徑往往都是在繞彎路,這是中國科學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在科學這條道路上,有些投入是必須要做的,有些努力是必須要做的,其帶來的價值根本不是把這筆錢花到其他任何一個領域可以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