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心性學?何謂新心性學?(一)

何謂心性學?何謂新心性學?(一)

何謂心性學?何謂新心性學?(一)

一、心性學意在維護人的主體地位

人類的學問,可以按是否以人為主體為標準而區分為兩類。一類以人為主體,另一類不以人為主體,而以人類之外的東西為主體。前者就是心性學,後者就是非心性學。也就是說,人類的知識實際包括兩類,一類是心性學,另一類是非心性學。

為什麼以人為主體的學問就叫心性學?原因在於,心性又是人的主體。人是宇宙的主體,心性又是人的主體,所以,心性是人和宇宙的主體。說人是主體,實際上就是說心性是主體,因為人就是心性人,心性是人的根本和主體。

從歷史和地域上看,心性學又是中國文明自古就有的學問。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就是心性學。人類文明史中,中國文明之外的所有文明,包括現代文明,都是非儒家的,都是非心性學的。他們至今都沒有意識到和實現以人為主體,而是以人之外的東西為主體,人反而要服從那些五花八門的非人的主體,包括神、哲學真理、科學真理等等。

儒家學說的要義就在以人為主體,進而以人心人性為主體。

最能體現以人為主體思想的,是孟子的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社稷”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宗教上的,“社”是土地神,“稷”是莊稼神,通過拜這兩尊神,可以保佑五穀豐登。第二層意思是政治上的,社稷就是政權,即所謂的“江山社稷”。“社稷次之”,就是說,無論是天神,還是政權,其重要性都排在老百姓之後,排在民之後,排在人之後。君是政府的首腦,其地位更低。神和政權,以及君,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都是要服從人民的。

“民為貴”其實質是以民為主體,社稷和君不是主體,是順應和服務於民這個主體的。

現代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民為貴”思想不過是孟子的虛幻的理想甚至空想罷了,實則不然。

孔子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意思是說,他並沒有什麼創新,沒有制度創新,更沒有什麼思想創新,不過是想延續和傳承古代社會罷了。這裡的古代是指“三代”,以及“三代”以前的“三皇五帝”的社會。簡而言之,孔子的學說,並非來自孔子的創新和發明,而是來自對歷史的直接繼承,或者對歷史的總結。不僅孔子如此,整個儒家也是如此,孟子當然也如此。

也就是說,孟子的思想並非孟子的主觀發明,而是其對他那個時代的古代歷史的總結和提煉。所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是未曾發生的理想和空想,而是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是“三代”及其之前社會的真實寫照。

其重要證據是,孔孟的思想均來自《五經》。《五經》不是簡單的文獻,而是“三代”歷史的真實記錄,甚至當時的原始文件。清朝著名史家章學誠在其名著《文史通義》的開篇就指出,“六經皆史”,認為六經都是出自三代史官對當時實際發生的言行的記錄。

譬如《尚書》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儘管很神聖,但是它卻沒有自己獨立的視聽,而是以人民的視聽為自己的視聽。天是沒有心的,以百姓心為心。這裡真正具備主體地位的不是天,而是民。《左傳》說的更明白,“民者,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是神的主人,民的需求天必然會滿足。這裡的天,不過是民的僕人罷了,天子於是就是民的僕人的兒子。

說人是宇宙的主體,心性是人主體,這只是為了表達方便,並不是說真的存在兩個發展階段,先意識到人是宇宙的主體,然後再意識到心性是人的主體。中國文明的一開始,就意識到心性是人的主體,這體現在《易經》的核心思想中。

《易經》認為外境是永不停息的變化的,這些變化對人而言就會造成必然的“吉凶悔吝”。那麼如何面對不同外境?《易經》給出的答案卻是唯一的,那就是“貞”。《易經》卦辭中充斥“貞吉”、“貞兇”,“吉”的情況下你要“貞”,“兇”的情況下你還要“貞”。“貞”是什麼?就是正、守正。何謂正?就是本心本性,就是後來孟子說的“良知良能”,“性善”之性。

《易經》的根本要義在於教導人民要去“貞”。儘管外境一刻不息的變化,但是,應對變化的方法卻是恆定的,就是守正,守住自己的本心,“憑良心”。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境的變化,而是自己的守貞守正。真正決定最終“吉凶”的並不是外境,而是自己是否貞了。只要你貞了,就能逢凶化吉,或者讓吉持續的更長久。

所以,其決定作用、主體作用的不是外境,而是人的內心,你是夠貞了。

孔子對《詩經》的總結是“思無邪”。還有個說法是“詩言志”。“思”、“志”都是心的範疇。《尚書》最核心思想就是“德”,其開篇是《堯典》,《堯典》的一開始就是說堯德,“克明俊德”。“德”也是屬於心性的範疇,指的是心性的一種狀態和境界。後來的《大學》進行了更詳細的闡發。何以明德?在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核心在前四項,及心性的修煉。

孟子的偉大在於其精到的提煉和總結能力,直接提出了心性的概念,包括“四端之心”、“性善”、“盡心知性”之類。到了宋明則對心性進行進行了更詳盡的闡發。事實上,也正是在宋以後,儒學乾脆被直接稱作“心性學”。

反觀人類歷史上中國之外的所有文明,包括現代文明,都沒有真正意識到人是宇宙的主體,沒有意識到心性是人的主體,沒有意識到心性的主體地位。

中國之外的所謂文明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宗教文明,一類是反宗教的現代文明。在宗教文明中,唯有神才具備主體地位,是宇宙和人的創造者和決定者,人被決定者和服從者。其學術的核心是神學。

儘管現代文明是號稱反宗教,崇尚自由,然而,並沒有象中國傳統的心性學一樣意識到人的主體地位。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是:科學、民主和資本主義。真正具備主體地位的是這三大支柱,即是科學真理、民主程序以及資本,人本身並沒有主體地位,而是要去服從科學真理,服從民主程序,服從資本。

站在歐洲的歷史背景下看,科學、民主和資本主義是西歐人的三大解放者,讓他們從宗教專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然而站在中國傳統心性學的背景下來看,科學、民主、資本主義反而是三座大山,剝奪和禁錮了人的心性主體地位,剝奪了人的心性的獨立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