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本没那么复杂!就像一棵树,栽下了,就少折腾它

打好底色,少谈特色

常常被人问及:你们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我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应答。

有人说,我们是省(甚至国家)足球推广学校,这足球不就是特色么?

——我质疑:一个足球队就那十几个人,怎么就能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

有人说,我们学校舞蹈队每年都能在全国拿大奖,这应该是特色了吧?

——我同样质疑:这十几个舞蹈队员,又怎能代表一所学校?!

有人说,我们学校学生都下围棋、象棋,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这总该是特色了吧?

——我仍是质疑:这所学校是“棋校”还是基础教育学校?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宣传“棋艺”?这所学校同学都必须拥有这个兴趣吗?

有人说,我们小考、中考、高考在全市、全省都有名气,这成绩算是我们的特色了吧?

——我无言以对:分数真的可以成为衡量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全部吗?

当然不能!不然,教育部就不会针对这三考开始“八项改革”了。

面对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炒作,

面对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特色设置,

面对职能部门和学校乐此不疲的特色话聊,

我实在是感觉一些不懂教育的领导为了“追绩”,跑偏了,导错了方向;

一些所谓的专家,既迎合了部分领导的私欲,又名利双收,故意把基础教育特色化了;

一些家长不甘又无奈于自身的平庸,寄希望于子女,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成名。

至于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多少益处,则没有静下心来思考。

家长们为特色的社会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孩子教育本没那么复杂!就像一棵树,栽下了,就少折腾它

孩子教育本没那么复杂!

就像一棵树,栽下了,就少折腾它。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说,今天摇摇,明天晃晃,这树还能成活、成长吗?

孩子从6岁入学,到18岁高中毕业,这12年是基础教育。

顾名思义,基础教育就是为未来打好基础的。

要打什么基础?我觉得:

首先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明辨能力。12年的基础教育,总不能把孩子弄成一个是非不明、善恶不辨、好坏不分、美丑不识、亲疏不知、情理不懂的人吧?不幸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这基本的识辨中,常常懵圈。何故?现在大家都不教孩子这个了。

其次应该是基本能力。会自己穿衣吃饭、整理己用、收拾家务,一定比会弹琴作画重要;懂得起居安全、规避风险、知法守规,一定比跳舞唱歌重要;

会待人接物、通情达理、孝亲施善,一定比钻研奥数、创造发明重要……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常识,是每个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所必备的。

可是学校,特别是家长们,不愿意教这些,因为这些做得再好,是算不上才华的,是出不了名的。

再次应该是基础知识。12年的基础教育所学习的各学科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当然,目前有的学科教材难度还是较大的)。这些知识,一是为将来步入社会生活所必需,二是为将来进入大学深造所必需。

如何让孩子们老老实实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比整天琢磨着用什么特色让学校出名重要得多!可叹的是,有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听不懂课坐晕车了,不管学科考核多差,每年都要一级一级往上升,直到初三毕业,才能终止眩晕的课堂。

最后应该是身心健康。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思维多元、压力剧增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

曾经的公理,今天也变成私理了,失去了公众的认可。在身心养护中,各家一套,各人一套。在大信息量的汲取中,缺乏恒定的做法;在紧张的压力生活中,变得焦躁;在有害的物质环境里,伤害了健康。

前几日,居然有一间幼儿园连续两个早晨让孩子四点半到学校,为了出去参加什么表演。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了厌学。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如同一张白纸。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的主要教育是在这张纸上打好底色。

这个底色,是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

是最初的人生观念教育,

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教育,

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牢固掌握教育,

是健康生活的养成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就像高楼的地面以下部分,使其坚固是根本,夯实夯牢是目的。

至于将来建成迪拜的帆船酒店,还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央视大楼、广州的小蛮腰等等,那都是未来的事情。

如果地面以下就开始特色化了,这栋大楼还能建得起来吗?

如果真要谈特色,把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朗诵阅读等做为学校特色,才是真正能惠及每个学生、惠及学生一生的好事。这些方面做出成绩了,才真正值得推广。

2018年5月30日谢谢蒋校长的高见,你是教育界的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