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水的总则来源于《易经》

看风水的总则来源于《易经》

(一)根据《易经》天人合一理论看风水

《易经》高度强调天人合一,所以看风水首先要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准则,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达到最和谐状态的气场,风水称为生气。生气是吉气,吉气场是最适合人类的,是气顺、气聚、气乘之地。与此相对,死气则是要避开的,死气是什么?指气散、气逆、气乱的环境。所以看风水要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关键就是要会区分生气和死气。

比如人的脏气和天相应。以洛书方位而言,洛书一数和北方相应,于人体应于肾,肾虚者则比较适合于北方;而洛书九数和南方相应,于人体应于心,心气不足者最适宜于南方;洛方三数和东方相应,于人体应于肝,故东方之位最适于肝虚者;洛书七数和西方相应,于人体应于肺,故西方最适合肺虚之人;洛书五数和中央相应,于人体应脾,故脾虚者,多适宜于中央。

应该注意的是河图洛书里的数,不是现在计数那个1、2、3、4、5,而是“象”,就像八卦一样,代表是的类,是属性,所以风水说的什么人适合居住在哪个方位是不简单的、机械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灵动的关系把握。

风水学里的形势派,主要关注山形的走势,水流的分布,气的流行等等,讲究背有靠山,实际上完全是从中国地理形势出发来选择宜居的环境,因为靠山能够挡住从北方而来的季风。

(二)根据《易经》阴阳理论看风水

看风水要根据阴影平衡理论,看山水的分布是否协调,总原则是要阴阳协调。山为阳,水为阴,看山水的分布是否协调也就是看阴阳是否协调,天为阳,地为阴,所以要天气、地气协调,也就是要天气充沛,地气不乏,天气与地气的关系正如风水家所说:“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所以看风水,实际上就是看某一个窨环境的阴阳状况,包括阴阳之气的多少、聚散、逆顺、行留等。

天地是一个阴阳合和的整体,人体也不例外,是一个阴阳相合的小整体,如《易经•系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就是说,人体这个小宇宙的阴阳,和天地大宇宙的阴阳不断地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的阴阳平衡有赖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因此,选择一个有助于人体与外界阴阳协调的环境居住,对人健康长寿当然有益。风水学中的合理内核,正是《易经》阴阳理论的体现。

风水字要求人居环境宜选择山天水抱的环境,面南向阳的住宅,无非是取其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使人体这个小宇宙的阴阳合体,更能适应外界的大阴阳合体,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最佳时空状态。

因此看风水要根据《易经》阴阳理论、选择阴阳平衡、和谐的环境,这是看风水的宗旨。阴阳、动静、刚柔是否协调是风水的“魂”。

看风水首先要看山与水,就是因为山为阳,水属阴,阴阳和谐的山水,风水才佳。风水的内层是太极阴阳合抱,以之作为阴阳气场和阴阳方位的选择标志,正是体现了《易经》阴阳平衡理论在风水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根据《易经》的气理论看风水

《易经》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意思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中的气在不停地变化着,这气包括阳气和阴气,它呈现着阴阳盛衰变化和阴阳消长转化情况,选择气场,这是要选择阴阳之气的多少、聚散、逆顺、和行留,比如选择气场最好的地方建住房、安床、放办公桌等,这对人的心理及生理来说都是有益的,尤其人经常在的地方一定要挑选气最好之处,这是合理的,也是风水学的合理内核。

风水字选择气场,更应以《易经》的阴阳气化理论为依据。比如根据《易经》的阴阳盛衰理论,结合洛书和后天八卦的方位,测得某一空间环境的有阴阳盛衰分布状况,再根据人体的阴阳盛衰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位置床、布桌,如阳长阴消的方位是阳气最盛也是最具有生气的位置,则宜放写字台、办公桌之类,取其能充分获得阳气,尤其对阳虚之人更适用。反之,阴长阳消的地方,阴气最盛,阳虚之人就不适合。

(四)利用《易经》的太极、洛书、八卦等思维工具看风水

风水学纳入了太极、洛书、八卦等,由于这些范畴集中地反映了《易经》的阴阳气化原理,体现了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及阴阳消长理论,因此为人类选择环境气场提供了合理性参考。

就是以后天八卦和洛书的数字相应,再与方位相配合,再纳入干支和九星而成的。其中的八个方位分别被命名为:生气、延年、天医、伏位、绝命、五鬼、祸患、六煞,八个方位各有其吉凶状况的描述,从而构成了传统罗盘学趋吉避凶的主要依据。

风水罗盘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工具,中央的位置代表了太极,周围的各个圈圈,有天文的,有地理的,有时间的,有空间的,把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包括进去了。不过她用的是“符号”思维,符号就是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等。利用这个罗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个具体环境的气态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趋势,然后再依据某个人的具体情况考虑什么方位、什么时间、什么构造对此人最适宜的。

而我们知道八卦、是《易经》的符号系统,汉代京房创立纳甲法之后,《易经》又通过天干地支等与天地万物加强了联系,所以风水似乎离不开《易经》,从风水罗盘的构成上就可见一斑。由此更可见风水与《易经》有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