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控制自己的念頭?

初窺門徑110

控制自己的念頭少不了對念頭的每日省察,關於此,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如是我說》中是這樣探討的:

印安說:
一個人的德行,是通過正念與正行體現出來的,而正念又是正行的基礎與前提。明代的思想家呂坤在其代表作?呻吟語?中說:“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印竹說:
對念頭的每日檢點更為重要。亦如呂坤先生雲: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慾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

一直都特別喜歡呂坤的《呻吟語》,說是字字珠璣也不為過。《呻吟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能發人深省,給人醍醐灌頂之感,比如今天所說的便是呂坤先生對於每日要省察念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話。他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要省察我們的念頭是從哪發出的,這個很重要。

如果我們的念頭是從德性上發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萬善來同;如果我們的念頭多為從物慾上發出,那麼百邪都會趁虛而入侵蝕我們的身心;而當中的從氣質發出、從習識發出,就更需要我們認真的去省察,因為氣質中有好的氣質,也有不好的習氣。習識上有我們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對宇宙萬物正確的認識,也有錯誤的認識、慣性的思維,這兩個方面統稱為習氣。而習氣有好有壞,介乎染淨之間。

凡是從我們德性上發出的念頭,我們自己會有感覺,因為它會讓我們的身心充盈一種正能量,我們會感受到這種念頭確實會吸引各種各樣的善緣、善人和善行。而自物慾發出的,多半是帶著佔有、帶著功利、帶著自私,所以隨之而來的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各種各樣的邪氣趁虛而入。然,這兩個方面是比較明顯,易於覺察的,我們自己都能夠感受到。

只要念頭是出於對物慾的佔有,誘惑自然來了,在誘惑中一定會有歪的、邪的東西;如果念頭是從自性中生髮出來的,我們會感覺到發自內心的法喜、愉悅,然後周遭的一切都變得順利和歡喜。

而最不易察覺的也是最需要我們深入去檢視覺察的,則是從氣質上發出和從習識上發出的,這兩種忽好忽壞、時好時壞,甚至讓我們難以辨別。因為念頭是非常非常微細的,智者大師說“一念三千”,我們可能在一剎那會生出很多很多的念頭,這些念頭裡有的時候是正、負、善、惡雜處的,甚至我們自己都難以分辨。我們常常會因為這些念頭而自欺欺人、被人欺,所以不可不察。我們對念頭的訓練,尤其需要從習識方面去覺察,儘量培養和訓練自己的正見、自己好的習慣,從習識和氣質上改變自己,那麼我們的念頭自然也會常常為正念。我想,這應該是呂坤先生的這段話能帶給我們最好的啟發吧!

總之,正念正行皆存乎一心,亦如呂坤先生所說:“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所以其中仍要把握中道,不能偏左,亦不能偏右。親愛的同修們,希望呂坤先生的這段話能為我們訓練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起到幫助的作用!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在下簡單來回答一下您的提問,首先首先我們來看這個問題啊,怎麼講呢,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提出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妄想,第二個問題就是執著遮住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幹嘛呢?有很多種方法都能夠打開本來面目,那麼按照你所說的方法,那就是首先是隻要降伏了妄想,就可以見到那清淨的一面然後從輕的一面,哪就能夠去包容一切,這是由有到空,再有空到永的一個過程,那麼冷帶這個,如何讓自己首先先清靜下來的這個過程呢?嗯,有很放假了,大概有放假呢,把84000種方法,用來打開,本來。那麼首先呢,有很多種方法,有我們去看楞嚴經的話,楞嚴經裡講得非常明白,有從眼根得道的。有從聲根得到的,有從鼻根得道的,有從耳根得到的,其中耳根圓通法門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就是,通過觀察世間的聲音得道的。站在流行的就是念佛的這個方法,或者持咒的方法從意根下手,都能夠使自己到達,一心不亂的這個地方,到達一心不在這個地方以後啊,才有機會,不被妄想所幹擾,當不被妄想所幹擾的時候,你就能見到清淨的一面了,見到清淨的一面,那並不代表,已經結束了啊,那只是修行的剛剛開始,那麼選出適合自己一個方法。,去不斷的訓練,只要功夫到了,是一定能夠到達一心不亂這個地方的,因為每個人的,根性和業力各不相同,所以呢,每個人的方法就不一樣,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有84000個法門,其實那,按照任何一個方法去做,最終都能到達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一心不亂。所以呢,就是一定要去做,你做到了你就知道了,沒有什麼好的方法,祝你早上達到一心不亂這個地方,好了,就說這麼多吧,謝謝大家,記得關注在下,觀看在下所有的回答,祝一切有緣人。天天開心。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

這是一個千古大謊。如果沒有思想,和石頭樹木有什麼區別?

雖然有一念不生的說法,但那是在禪定中,四禪無想定。但這禪定中還有細微的想,並非真正的一念不生。

平常人不可能做到一念不生。念頭並不妨礙你心的清淨,為什麼這麼說,那是因為,煩惱即菩提。

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叫臥輪的人,他自覺得修行佛法很得力,想去與六祖慧能切磋切磋,見到慧能後,他作一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慧能聽後知道他還沒明白佛法的正理,還心留意在“伎倆”上,認為自己有“方法”能讓心不起念想,慧能也作一偈開示臥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從五蘊的角度去看,想行識三蘊都包含了人的“思考判斷”,但是想行識都是無常故空的,時刻在生滅變異,前念去,後念生,念念相續,如果能夠看到念頭背後的“空相”,那麼就不會被念頭束縛,人的一切想法都是心的幻現,並不真實。

這個就是講的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能夠認真地去觀察,五蘊都是無常、空、無我,那麼念念生滅背後,就像一念未生。

這裡引用一個偈來讚美,身心如幻,五蘊皆空的功德,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生活奇趣

臥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所謂一念不生,不是去壓住念頭不起,人只要活著有口氣就有念頭,除了死人。怎麼攝住念頭呢,很多方便法門,心亂的時候比如趕緊唸佛或觀想,做大禮拜等等。一般煩惱來了,心事重重,特別是重要嚴重的事情,有時控制不住焦慮,擔憂,控制不住去想,卻偏偏那件事在心裡不能釋懷,這時就要及時想到藉助佛號等等方法來攝心。平常人心是散亂的,總是不停向外抓去,比如想到明天要見客戶了,怎麼辦,然後又想萬一談失敗了怎麼辦,又想完成不了業績指標等等一系列衍生出來的問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這時就要立馬察覺,用佛號等方法斬斷原來習慣性的擔憂和負面想法,關鍵要堅持練習,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煩惱,胡思亂想來時就越來越容易化去了。

漸漸,要隨時能覺察自己的念頭,想法。你都沒有發覺自己在想,你怎麼能控制自己的念頭呢,只有當你發覺自己正在陷入自己的思維,你才能從遷流不斷的念頭中解放出來。

進一步,念頭不需要你去控制,你去控制,這就是你心裡起的一念啊,以一個念頭去壓制另一個念頭,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念頭你能留得住嗎,你昨天的想法今天還記得多少?念頭是剎那間生滅,自生自滅啊,如水上寫字隨畫隨空,了無一物可留,本自清靜啊!

每人的心在那兒常照,在那一切煩惱、極端煩惱之中,沒有一刻它不照,沒有一刻它不存在,沒有一個時候它是真正昏昧了。就你自己不知。--------黃念祖
超越思想:看看你是否能抓住(也就是去注意)那個腦袋裡的聲音...一個念頭罷了,當你注意到那個聲音的時候,你也會了解,其實你並不是那個聲音,而是覺察到那個聲音的,事實上,你就是覺察到那個聲音的覺知------(德)艾克哈特·托爾

心與覺性:

心,就像無智的小孩,

而覺性,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智者。

覺性不會追逐心,而會超越它;

安住在放鬆、寧靜的狀態中。 --------頂果上師


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元音老人

你當下的本覺-不是你知覺的客體,而是知覺本身-是無色、無相、無時間性也無空間性的。-------肯.威爾伯

以上古今中外大德的語錄,都是對這個的描述,把握你的覺知(覺照或覺性),修這個心啊,這才是根本的,主宰自己的心!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交流探討指正!


生命覺醒


在回答之前先提個要求:我看這河道里的水一直在流個不停,我很煩呀!你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堵住?

能堵住嗎?肯定能,築個堤壩不就行了!這個任何人都能辦到。那麼大腦裡的意識流,能不能讓它停下來呢?

首先,看這個水流,壩只能堵住一會兒,看似斷了的流水實則蓄積起來變成了一個湖,而且蓄積之後能量增大,對攔阻的水壩產生著威脅。

怎麼解除威脅?把壩打個口子,讓它繼續流淌,或者另開一條通道把水分流出去,這樣壩就安全了。真想要江水斷流,除非天不下雨,源頭無水。

你看,控制念頭跟控制水流差不多,強行堵截是行不通的,你要麼分流,也就是轉移注意力;要麼讓源頭少產生一點。


禪就是訓練控制念頭的一門學問。它的入門就是先練基本功:築壩。先築個攔一攔,強行讓頭腦空一會,然後恢復;下次再築個,又空一回……這個壩具體怎麼築?引流法,也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攝在一點,這一點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佛像,總之是你設定的一個耙子。通常的作法是專注自己的呼吸,這樣很容易入睡。

沒錯!如果你心全在氣的一進一出上,而又沒有雙盤的話,大腦感到特別放鬆,會讓你輕鬆入睡。

如果念頭都是大腦產生的話,一念不生只有深度昏迷或者腦死亡才會出現,禪是為了培養人好的思維習慣,比如說不胡思亂想、保持正念不生邪念,不讓情緒矇蔽了自己的智慧,讓大腦的潛能得到最大開發……

經過禪訓的人,腦的警覺性和靈敏度極高,念頭一出,立馬知道是什麼貨色,是妄念還是正念,是智慧還是愚蠢,了了然然: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再進一步,念頭未生便覺察了,自然漸漸減少;佛的境界:沒有了自己的念頭,只有別人的……


這就是《金剛經》裡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是無法控制的,應該順應它的本性,不要違背它的本性。本性是什麼?不住,也就是不停滯,不停留,它(意識)就是個空的,不斷生又不斷滅,沒有實際的東西,如果感覺它裝有東西了,那就失去了它空靈的本性、它映照萬物的功能,也就是受到染汙了。


ii小小孩

控制自己的念頭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發呆,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呆住了。這種控制念頭是短暫的,被動的。還有一種就是禪定,是通過修行達到一念不生的空無境界。控制自己的念頭,前一種不可取,也是沒有人能控制自如的。這裡主要說說後一種,我比較熟悉的靜坐。



初學靜坐,一上坐雜念紛至沓來,剪不斷理還亂,這是非常正常的。《性命圭旨》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打坐時,將散亂之心念,通過一定的功法,集定於一處。各種靜坐法門也是通過意守、數息、誦咒等不同的方式,制心一處,澄心靜慮,心不馳散,以“一念代萬念”,即用一個念頭代替和掃除頭腦中紛亂的思緒。念頭起來了,不要與之作對,不理它就完了。正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當靜坐到一定程度,達到一靈獨照,萬象偕空的境界時,一念不生,所有的念頭都會化作虛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蘊皆空時,念頭亦不復存在。

念頭即人的意念,意念有能量和磁場,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限於篇幅,有機會和朋友們再繼續交流。水平有限,也歡迎大家指正。


難以忘懷的經典

為什麼要降服它?妄想是我們的逆緣,如果你去降服它、壓制它、不管它,這就證明還是不懂,不管你什麼身份。法師也好、教授也罷,都是亂解經意,當然,在凡夫內、沒開悟之前都是胡說,沒經過祖師的印證。(現言實行言論自由)

要知真妄不二,妄想這個念頭,是我們自性產生的副品,你壓制它等於壓倒你自性,離明心見性更遠,本來想上西方,可跑到輪迴裡去了。為什麼?

有妄想好啊!為什麼?可以借假修真,以幻侈幻。變成了逆緣成增長緣,轉煩惱為菩提。我曾在頭條寫過如何唸佛,不是光念六個字,光念六個字證明還不懂,三歲小孩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80歲年齡也還是不懂,哪會有詳細的訴說,應轉煩惱為菩提。

壓服它的後果是凡夫的方法,在不懂佛法的一種做法。沒必要,要把轉變成成佛的方法。抽刀斷水水更流。就像制水一樣,四處圍堵起來那是不行的,要順勢力導,把它歸納到性海之中才可以。來者任它來,去者任它去,應無住而生其心。自尋煩惱範不上。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心子光耀之日



人有時不如一隻小蜜蜂,根本原因就是貪慾太多太重。跳不出俗界,進不了三界。要打破胡思亂想,就是心靜,心如止水,才能排除雜念。
如圖中之水。水靜自碧。如山,山靜自立。水不仰慕山的高大。山不羨慕水的悠然。


從兩圖悟理,叫頓悟。不說教了。控制慾念,一切靠自己。其實,神仙也難控制住思想,何況你我凡人。只是專心一點就好了。


衛我東方1

在此,不是短篇幅就能說清楚的。首先要看一些書,瞭解一下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妄念。如何是明心見性。首先說,坐禪和禪修的目的決不是為了控制念頭,讓它不起念。如果人不起念,不就如木頭一樣了嗎?道理上弄清楚是很重要的。否則就如同盲修錯練,因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不通,事也不會做好。比如,你真正理解了,或者說相信了,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遇到要發脾氣的事,你也就能控制住你的念頭,讓脾氣不發出來了。重要的是內不隨念轉,外不隨境牽。不是控制念不動,要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要控制胡思亂想,你反覆念一句話就可以。


caoxiaopeng

佛祖用六年,達磨用九年,慧能用十五年。呂洞濱韓相子陳摶等人也都用了很多年。降服本心最難。

《金剛經》說,云何降服其心,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慧能大師說,無念得道,無心成佛。

人放下洪塵,降服諸念。開始千分之一秒一念,百分之一秒一念,十分之一秒一念,一秒一念,一分一念,一時一念,一天一念,一月一念,一年一念,……,如此精進到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