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本文作者黄强

这几年每到高考,都会转出一份科举时代的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1,清代状元王文锦】

哪份名单上您认识的人多一些?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转播此名单的人想说明科举并不重要,科举出来的人才不行,科举落第才出人才,以此告诫家长与考生,高考落榜没有关系。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2,清代状元傅以渐的书法】

的确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来,高考落榜并不可怕,路在脚下。但是编制名单的人却混淆了概念,否定科举1300年的成就,并以此断定科举不出人才,则是误解。

第一,科举除人才,列举的清代状元不为人知,是经过筛选的名单。为什么不列举王维、文天祥、张孝祥、焦竑、翁同龢、张謇?这几个状元哪个不是赫赫有名?哪儿没有成就。名单中的毕沅也不是等闲之辈,治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研究历史的学者知道。不能用大众传媒的观点来要求状元为今天的大众知晓。当下的网络红人,名声如日中天,影星鹿晗、谢娜、姚晨的微博是千万级的粉丝,他们有成就吗?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3,清代状元毕沅】

至于科举中的高中者,成就大的就更多了,唐代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李商隐、杜牧,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朱熹,元代的萨都剌,明代孙承恩、王阳明、张居正、王世贞、杨继盛、史可法、袁崇焕,清代的张廷玉、纳兰性德、年羹尧、赵翼、郑板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蔡元培、张元济,那个不是科举的佼佼者、受益者?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曾高中进士,翰林院的翰林,因涉及科场案吃官司家道中落。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4,王世贞弇山园】

第二,名单中若干人物定位有误。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都是秀才,有科举功名,并非落第秀才。落第秀才是指没有考上秀才功名的,参加科举还是童生,洪秀全是落第秀才,但是洪秀全是个对中国社会破坏性极大的人物,出于考不上秀才的忌恨而造反,他建立的太平天国,对人性灭绝,他自己有80多个妃子,生活奢靡。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5,金圣叹】

吴敬梓家族是科举的受益者,其祖上置了大片产业,才有吴敬梓年轻时的孟浪与挥霍。吴敬梓家族矛盾,他又败光了家财,无奈之下迁居南京,写下了批判科举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6,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蒲松龄也热衷科举,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科场不顺,才开始创作小说《聊斋志异》,歪打正着,成就了一代文言小说大家。吴承恩也参加过科举,进过南京的国子监,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7,蒲松龄造像】

第三,名单中列举的文学家、诗人,因为作品阅读广泛,而为读者熟知,其他非文学或知名人物,大多不为读者所知,状元大多研究经学或从政,自然不如小说家出名,因此,名单中的人物缺乏可比性。如果要增加科举落榜者的成绩,还可以加上李白、杜甫、李贺、罗贯中等一批名家。

一份科举名单的误解 状元并非一无是处

【图8,黄宗羲】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风物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趣民国》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