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在满语里,阿哥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在皇室内部,阿哥指的是未成年的皇子。所以阿哥是没有级别的,等到受封时,才各有爵位。

清代在皇子爵位问题上,吸取了明代宗室滥施封爵的教训,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制度。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

清代宗室有12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

清代皇子爵位制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是,爵位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功劳的上升慢慢“升级”的。比如雍正在康熙三十七年时只是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封为亲王。而反过来说,清代的皇子爵位也是可以“降级”的,你如果得罪了皇帝或是犯了程度不同的错误,也会被降级。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上能下”。

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是铁帽子王,他的子孙久永远可以袭亲王的王爵;而如奕劻,爷爷是做过亲王的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到了他这一代便只袭得了“辅国将军”这个爵位。但后来因为慈禧器重他,慢慢升成了亲王,也就是著名的“庆亲王”。


张明扬不说话

向敬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机遇与父皇的喜好。

题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儿子,即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现了兄弟之间的不对等。

按清朝的定制,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齿序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确定皇长子时,前面有四子幼殇,老五胤褆命长就成为老大),我们在电视剧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种称法。

皇子虚龄十五岁时,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宗人府会题请皇帝赐爵位,执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极确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卓著而受封和硕肃亲王外,其他十子作为皇子都不得封。顺治六年,将宗室爵位厘定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顺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时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烨。

康熙诸皇子剧照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记载:“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揆诸前禩,至谨极严。”酬庸者,即论功行赏。展亲者,谓重视亲族的情分,即皇帝诸子有嫡庶之分。

就康熙诸子而言,其皇次子胤礽,因为是存活的嫡长子,不到两岁就受封为皇太子,则是诸阿哥中的最高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储,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和硕亲王,次于太子,但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每岁给俸银万两、禄米万斛。

另有郡王,如皇长子胤褆于康熙三十七年受封为直郡王,胤祉也做过诚郡王,岁俸银五千两、禄米五千斛。而雍正帝胤禛成为亲王前,则是贝勒,岁俸银二千五百两、禄米二千五百斛。而像著名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于康熙五十七年受任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时,仅为贝子,岁俸银一千三百两、禄米一千三百斛,经常被康熙救济,从内务府拨银成千上万。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以礼观书

我们常看清宫剧,皇帝的儿子都称为阿哥,让我们以为阿哥是个很牛的称谓,其实不然。满语阿哥,原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就是大侄子的意思。而应用到皇家宗室,就是对未受封皇子的称谓,等到皇子受封以后,就要用封号来称呼,所以阿哥是皇子们最low的称谓了。

明朝皇子生下来便是王,子子孙孙都是王。而清朝除了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王位外,其他王位传承不过几代、爵位依次递减,如果王子皇孙不勤勉努力,建功立业,几代以后爵位就没有了。当然,有建树的王公子弟也可以通过立功求得王位。

清朝皇子的封号分为14个等级,分别为:

1.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宗室一等爵位,只有皇子、皇兄弟才可获此殊荣。是皇子能获得的最厉害的封号,一般是世袭者。

2.世子:和硕亲王的继承子

3.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宗室二等爵,皇子、宗室子可获此爵位,一般是承嗣者。

4.长子:多罗郡王的继承子

5.多罗贝勒

6.固山贝子

7.奉恩镇国公

8.奉恩辅国公

9.不入八分镇国公

10.不入八分辅国公

11. 镇国将军(位同一品武官)

12. 辅国将军(位同二品武官)

13. 奉国将军(位同三品武官)

14. 奉恩将军(位同四品武官)

世子和长子两类,因为许多承袭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未受封,出现较少,所以很多时候清宗室等级划分就变成了12级了。

至于“不入八分”的意思是这类官员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居住在京城。“入八分”是宗室子显示身份尊贵的八种特征,如太监、皮条、背壶、朱轮、紫垫、紫缰、宝石、双眼,每个特征都代表一定的待遇,像皮鞭就是马车上可以备有皮鞭,路上有人阻挡车辆前进,可以用皮鞭抽打,不用负责任。

清朝皇子封号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嫡庶、长幼、才华,当然还有皇上的喜恶。

例如康熙一朝,嫡长子胤礽两岁被封为皇太子,皇位的接班人。

老三胤祉、老五胤祺都被封为和硕亲王,老四胤禛先是贝勒,后被封为和硕亲王。庶长子胤褆封为直郡王,后被褫夺。

老十三胤祥因为扶持胤禛有功,在雍正执政后封为和硕亲王,铁帽子王。

而老十因夺嫡之争被雍正削爵圈禁,乾隆时期释放,但仅仅给了辅国公的称号。

老十四是乾隆的亲叔叔,被释放以后得了个郡王的二等爵位。

乾隆嫡子十二阿哥永璂,因为母亲不受宠,连累自己不受父亲待见,乾隆一朝竟然没混上一个封号!

生在帝王家,看似富贵荣华,其中的辛酸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史论纵横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帝)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参考文献:

1. 赵德馨. 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宗人府·优恤·养赡银米》


季我努学社

阿哥系满语,以拉丁文标音为“age”,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同辈男性之间的称呼,相当于老兄、先生、君等,另一层意思是指皇子。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为了划分“宗室”和“觉罗”下了一道上谕,在上谕中他说“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哥、某觉罗”,那么后来凡宗室子弟都可称阿哥。所谓宗室子弟,即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三兄弟的后裔,那么阿哥是指那些宗室子弟在他们的爸爸还活着的时候的称谓。

若说阿哥的级别,就要分成皇子和王子两种。皇子很好理解了,皇上的儿子,老皇上在位的时候,他的阿哥根据能力和皇上的喜爱程度可以封为大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种爵位,比如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是一路从贝子封到亲王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封爵位的,比如十三阿哥允祥,在康熙有生之年,虽然他已经成年,但一直只是个皇子的身份。


而王子,也就是王府中的阿哥就比较复杂了。可参考刘小萌师的《爱新觉罗家族史》一书中的封爵表,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亲王、郡王的嫡孙出生便有爵位,即亲王世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不入八分公,其余为一等镇国将军和三等镇国将军及三等奉国将军,郡王嫡长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一等镇国将军,其余为二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总之,所有宗室爵位均按嫡长子、嫡出余子、侧福晋之庶出子和低级侍妾的庶出子这样的标准,按级别分享爵位待遇。


红小豆馆主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如果你已经有了爵位,那人称呼你就必须带上你的称号,最典型的莫过于皇帝的诏书,咸丰皇帝当时还没有受封,所以道光立他为太子时写的是: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而乾隆当时已经被封为亲王,所以雍正给他的诏书为:宝亲王皇四子弘历。

在满族的社会关系中,阿哥并不是皇家的专用名称,普通人也可以用,指的是比自己年长的男子,也就是哥哥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启蒙教材《清文指要》中,有很多对普通人生活场景的描写,里面也经常出现阿哥这个称呼。

只不过近些年电视上充满了清朝的宫廷戏,里面的皇子都被称为阿哥,以致于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阿哥是个爵位的称号,只有皇家的子嗣可以用。

事实上,除了满族,我国南方对男子也成为阿哥,不过大多数是妹子对男的称呼。很好听的,心跳漏半拍,耳朵会怀孕的那种。


桂西散人

清阿哥就是皇帝的儿子,成人后由宗人府题请封爵,皇帝钦定。主要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镇国公、辅国公、奉国公、奉恩公)等14个级别。

1.摄政王多尔衮。网络配图

爵位不是实职,享受俸银和禄米。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是实职,有俸很3万两;其次,实职辅政王有俸银1.5万两。

其他非实职爵位:

2.清光绪年间庆庆亲王奕劻。网络配图

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多罗郡王,年俸银5000两,禄米5000斛;

多罗贝勒,年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年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年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奉国公,年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奉恩公,年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俸银和禄米分春(正月二十前)秋(七月二十前)两季发放。


汉水白石言

清代阿哥一出生就是皇子,等到长大开衙建府的时候,能被册封什么爵位,有很多因素。首先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这时候他以皇子的身份进行初封,要看他母亲的位份,母亲的位份高,他的爵位就高,反之亦然;除了看母亲的位份之外,还要看他本人是否被他父亲喜欢;还要看年龄,年龄大点总比年龄小的占便宜,比如康熙时期,老四和老十四是亲兄弟,至康熙晚年时,老四是亲王,老十四只是贝子。但在皇子时就能开衙建府,最次也得是个贝子。

再说第二种情况,年幼时就没爹了,长大初封是以皇弟身份的。这时候,主要看两点,第一,看兄弟多不多,兄弟不多的话,基本上都能封王;第二,看与他的皇帝哥哥的关系怎样,关系好的封爵也高,关系不好,可能只是国公或将军了。


寂寞的蜗牛

阿哥"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

门道文化

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阿哥的称呼。阿哥是满族俗语,原本只是兄长子辈间、父母对儿子、下人对未成年的男性小主人比较亲昵的称呼,也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的姑娘这样称呼自己异性朋友。后来因为清代对没有成年的皇子称“阿哥”,随着文学、影视作品的流传,这个称呼为大众接受,默认为是清皇子的专称。

说白了,阿哥只就是皇帝未成年的儿子罢了,在宗室里,未成年一般是没有级别封号的,更不提什么爵位官职了。非得要区分,习惯上只在前面加上数字,论一论大小,比如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

等到受封了,有了称号才能体现皇子身份。称号主要分12个等级(也有说14个的):

1, 一等爵,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只有皇子或皇兄弟可以获得,世袭。(如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被封怡亲王;乾隆的五阿哥永琪被封荣亲王)

2, 二等爵,多罗郡王。简称郡王。皇子或宗室子可获得,可承嗣。

3, 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如乾隆十二阿哥永璂)

4,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如康熙长子,大阿哥)

5, 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

6, 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如十阿哥)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9, 一品武官,镇国将军。

10,二品武官,辅国将军。

11,三品武官,奉国将军。

12,四品武官,奉恩将军。

其中亲王与郡王的长子,人们俗称“小王爷”和“世子”,由于只是一个尊称,承袭前并未受封,所以不能算等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