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清單」背後的中美貿易戰

昨天有不少讀者留言,讓我寫一下剛剛發佈的2018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不少讀者認為此次負面清單的出臺是在“賣國”。

這搞的我有點啼笑皆非,鼓吹“賣國論”的,不是糊塗,就是收錢了。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之下,任何“賣國”的政策根本無法付諸實施。作為一個政策觀察者,政事堂擔憂的一直是我們是否“過硬”。

而且,對於開放國內市場也不必過分妖魔化外資,外資企業提供了全國1/4的工業產值,1/5的稅收以及1/10的就業。更不要說,目前中國能夠支撐大量高泡沫資產而不破滅,其根本依賴的就是出口,而中國的出口,一半都是由外資與合資企業完成的。

“負面清單”背後的中美貿易戰

最近,隨著棚改貨幣化中止以及人民幣匯率的斷崖式下跌,很多人開始討論保房價還是保匯率的老話題。其實,討論這倆都是扯淡,任何一個保不住的結果都是系統性的崩盤。而想要兩者最終都能保住,唯一的方式,就是保出口。

正式因為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和高貿易順差,為國家帶來源源不斷的外匯儲備以及對應超發貨幣的預期,通過層層槓桿最終演變成為了目前的高房價、高股價以及高資本利息。可一旦出口和外匯儲備降低,一切建立在他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都將轟然倒塌。

畢竟,美國如今已經通過加息、減稅、縮表開啟了赤裸裸的美元迴流,全球各國都將面對外匯抽逃,大量的貿易逆差國家都將面臨經濟被一輪引爆的風險。

此時,無論是來中國投資帶來的外匯,還是投資中國帶動出口帶來的外匯,在特朗普主持的美元迴流大週期上,都擁有無比的價值。

就像昨天文章中說的那些國內互聯網企業一樣,在寒冬來臨之際,都急著上市賣股份拿外匯過冬是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要明白一個根源,我們現在“負面清單”的對外開放,一方面是在倒逼國內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在換取外匯來並爭取時間。

因此,從中美經貿戰的角度來看,我們此次在6月28日和30日先後出臺負面清單,在7月30日之前開始實施,正好將美國7月6日的對華關稅的時間點夾在其中。雖然我們出臺負面清單並非針對美國,但此次制定過程中必然會有相應的考慮。

所以,政事堂梳理了一下此次負面清單中,開放的領域主要是金融、製造、基建、能源、農業五個方向,其中基建方面,鐵路幹線路網與電網、電信等主要方向,中國已經實現了世界領先並向全球擴張,外資在海外都打不過我們,更不要說來咱們的主場了。而製造方面,飛機和造船我們已經實現了自產並擁有了成本優勢,外次此時來投資(送技術),我們會很開心。

因此,實際上來看真正開放的主要領域,就是金融、汽車、能源、農業四個方向。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四月博鰲的那一場重磅演講中,我國鄭重向全世界宣佈,要加快開放金融與製造(汽車)。而此次負面清單中,相比於兩個多月前添加開放的能源與農業,又恰巧是中美已經停滯的貿易談判中,中美已經初步達成的領域。

要知道,就在出臺負面清單的十天前,隨著美國挑起第二輪經貿戰,中方回應,中美之前達成的協議(能源、農業)均失效,因此來說,此次負面清單的推出,也與中美貿易談判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尤其是此次宣佈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比之前公佈的時間提前了兩年。

這足夠讓美國的金融大佬們拉著能源與農業跟對華鷹派來一波內鬥了,當年美國汽車就是因為談判遲疑了,讓德國搶佔了先機,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高端車市場。面對這一輪開放,美國如果再慢歐洲一步.......嘿嘿......

畢竟負面清單這套路都是美國人發明的,倘若讓剛剛學會玩的歐洲人佔了便宜,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嘛,接下來這場大戲,有熱鬧可以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