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中的「假道伐虢」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百里奚,一位大器晚成者,七十多歲才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跡。

他的一生歷經四個君王,這四個君王對他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從百里奚的身上,隱約見到一點“華夏首相”管仲的影子,這種相似,有種難言。

歷史上關於百里奚的看法,說法不一。唯一能百分百確定的是,他很窮,真的很窮。窮到了令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出身,而忽視了他坎坷的後半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後。

36計中的“假道伐虢”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目前,最主流的說法認為,百里奚是虞國人,家境貧寒。

他三十多歲才娶妻杜氏,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孟明視。

人們習慣從自身出發,結合環境,隱約能見到自己未來的路,往往會有所惶恐,繼而安於現狀,亦或是隨波逐流,部分人會勇於改變現狀。幸的是,百里奚屬於後者。他拜別妻子,並告訴她自己的志向。妻子杜氏深知自己的丈夫有才不得遇,十分體諒,就鼓勵百里奚到外頭闖蕩。

在百里奚周遊列國的那天,他家裡甚至已經揭不開鍋,天不亮杜氏起來,殺了唯一一隻會下蛋的母雞,然後劈了門閂燒火燉母雞,煮了點小米飯,來為丈夫餞行。百里奚從南陽出遊求仕後,到過宋國和齊國等國家,因在陌生地無依無靠,總是懷才不遇,因此得不到重用。

36計中的“假道伐虢”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他在齊國遊仕期間,曾一度陷入窘境,甚至在街頭乞討,以此來維持求仕生涯,總之是十分苦逼。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有天他來到了齊國郅(zhì)地,他遇見了蹇(jiǎn)叔,如管仲遇鮑叔牙一樣,百里奚遇到了蹇叔,在蹇叔的舉薦下,總算有所小發跡,他在虞國謀到了一份“大夫”的差事。

原本一切照常進行,似乎從這裡開始,應該順風順水,可虞國國君偏偏是個視財如命的傢伙,這位國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接納了晉國送來的寶玉和寶馬等厚禮,答應借道給晉國,示好晉獻公(重耳的爸爸):收人錢財替人辦事,晉國大哥,助你一臂之力去討伐虢(guó)國吧!

虢國和虞國的土地緊挨著,這兩個小國同時又和晉國是鄰居,小哥倆唇亡齒寒,但虞國國君一心卻在珍珠寶馬寶玉上,豈裡能看到這些?晉國不只一次派人向虞國借道,這虞國國君都答應了。期間,百里奚幾番勸說都無濟於事,君王財迷心竅聽不進任何諫言,百里奚也很無奈不再相勸。他倒是非常憤慨:“對蠢人直言相勸,無異於把珍寶丟棄在路上。”

36計中的“假道伐虢”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果不出所料,晉國幾次借道把虢國給滅了,同時把矛頭直指“借道有功”的虞國。

公元前655年,在晉國滅掉虢國後,回師途中順便滅了虞國,虞國的國君被俘,百里奚也隨之成為了階下囚。但晉獻公這個人非常賞識百里奚,覺得他非常有潛質,就想挖來為自己效力,百里奚是個剛強之人,堅決不同意,他拒絕在為晉國做事,因此被晉獻公下令充作奴隸,後來作為陪嫁品之一,被押送到了秦國,以結秦晉之好。

假道伐虢的故事,告訴我們:當處於敵我兩國中間的小國,受到敵方強大力量威脅時,某方常用出兵相助的方式,將這股力量給滲透進去。夾在中間的小國,只用“追捧奉迎”是不會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往往面上說著“保護”,實際真正做時會借良機出兵,以控制“三角”局勢,使中間國失去自主權,進而再乘機突襲,就能輕鬆獲得勝利。所以,原本自救的狀態應該是:晉國伐虢,虞國要出兵相救,同樣晉國如果伐虞,虢國也應當出兵相救,唇亡齒寒,互相幫襯。

這個戰略也被收錄到“三十六計”。即: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文/晚睡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