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要學姚啓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台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姚啟聖是浙江紹興人。從小任俠使氣,好打抱不平。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去通州遊玩,被當地一個土豪欺負了。姚啟聖轉過身就去參加了清兵,那時正缺當兵的,而且他有文化,被委任為通州知州。姚啟聖一當上官,轉手就把那個土豪抓捕了,然後用棍活活打死,然後,他辭官回家去了。這仇報得高明不?殺了仇人,還不用坐牢。

又有一次,他郊遊蕭山,正好遇上兩個散兵擄掠一個女子。姚啟聖假裝上前好語相勸,趁兩人不備,奪了兩人的佩刀,然後把兩個當兵的殺了,把這個女子送回了家。

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參加鄉試,中了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縣委書記。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當時,鄭成功襲掠福建、廣東等沿海一帶,清朝疲於應付,這時,鄭成功手下將領黃悟叛變了,歸降了清朝。這貨為了向清朝獻媚邀寵,向清朝獻上了“平賊五策”,其中就包括遷界禁海、殺鄭成功爸爸、挖鄭氏祖墳等損招,這些損招招招打在鄭成功和漢族的要害上,所以漢奸的優良傳統十分悠久。清朝自然是一一照準,於是鰲拜開始實施遷界禁海,“寸板不許下海”,“片帆不許入口”,禁止沿海漁船商船出海捕魚貿易,外船也不準進入內陸;廣東沿海港口盡遭封港,百姓房子被剷平,強行內遷,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於內遷途中。

姚啟聖看到百姓的慘狀之後,心裡很難受,於是就擅自開放了海禁,結果很快就被彈劾雙開。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起義,耿精忠在福建配合舉事,進入浙江境內,攻取了溫州、台州、處州等縣。康熙命他伯父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啟聖與兒子姚儀招募了數百壯兵,趕赴康親王麾下效力。因此,被委任為諸暨縣委書記。耿精忠投降後,姚啟聖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他又說服吳三桂麾下的猛將韓大任投降,得到降兵3000人。他前後自己花了五萬餘兩銀子用於購買軍械,幫助清朝打仗,所以康熙又下詔嘉獎,晉升他為福建總督。

施琅本是鄭成功爸爸鄭芝龍手下的左衝鋒,鄭芝龍降清後,施琅也跟著降了清,唯獨鄭成功整死不降。鄭成功招施琅跟他混,施琅不幹,於是鄭成功一怒就逮捕了施琅一家,施琅用計跑脫了,結果他的家人全部被鄭成功宰了,於是施琅跟鄭成功結下了血海深仇,日夜盼望著能親率精兵攻取臺灣,以報仇雪恨。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康熙攻取臺灣,能夠任用施琅就任水師提督,全靠姚啟聖力保。因為施琅是降將,許多清蠻子不相信。雖然臺灣最終是施琅攻下來的,但廈門、金門等地全部是姚啟聖和黃芳度拔取的。而且,策劃攻取臺灣和籌措糧餉、安撫百姓、補充兵源等後勤工作全是姚啟聖做的。結果施琅在奏報戰功時根本沒提姚啟聖的功勞,他的戰報要比姚啟聖早兩天到北京,結果施琅被封靖海侯,姚啟聖什麼也沒有撈著。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還兵福州後不久,背疽復發,很快就掛了,終年六十。死時還欠國庫四萬七千兩銀子,是用於修造船舶、軍械虧欠的銀子。許多大臣建議朝廷要追繳,康熙總算感念姚啟聖生前勞苦,免於追繳。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報仇要學姚啟聖,他和施琅本是親戚,收復臺灣施琅卻搶了他的功

在清史稿裡也沒有怎麼提姚啟聖的功勞。主要是康熙從心裡就不喜歡姚啟聖,就像《康熙王朝》裡陳道明所說的,“朕心裡早把姚啟聖殺了一萬遍了。”姚啟聖為人清高,雖然臣服於清朝,但從心裡看不起清蠻子剃髮留辮子那一套醜陋、愚昧的風俗,所以陳道明對姚啟聖說“儘管你此時跪在朕的面前,你的心裡未必瞧得起朕。”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姚啟聖和施琅還沾點親,姚啟聖的妹夫是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而施琅又是黃錫袞的妹夫,算是沾親帶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