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爲的概念 老子求真連載之七

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邏輯,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上一篇

如何理解有為的概念 老子求真連載之七

我們通過前面的三篇文章詳細講解了無為這一概念的定義,我們所講的內容都是依據老子經文中明確論說的言論進行的,完全從經文出發,不作臆測,也不依從舊說。老子在經文明確指示了道無為、水無為、聖人無為,我們通過分析老子的相關論述得出結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無為這一概念的固有定義。玄德就是道無為,水利萬物而善下,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水德最接近於道之玄德的。聖人若治天下,就需要效法天道無為之玄德,才能實現使天下太平清靜的目標。

知道了無為概念,我們自然還要問:什麼是有為呢?生而不有、為而不是、功成不居,是無為概念的定義,那麼顯然,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就是有為的概念了。如何理解這一定義呢?老子講只有聖人是無為的,聖人在老子的學說中其實就是理解的統治者。那麼顯然,現實中的統治者就都是有為的實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和侯王都是有為的,老子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就是因為他們有為的緣故。

如何理解有為的概念 老子求真連載之七

君主和侯王治理天下的土地和萬民,這無疑是功於萬民、有貢獻於萬民的。但是他們因功爭居高位,稱孤道寡,將土地和人民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任意奴役和宰制,自己反而過上不勞而獲,奢侈糜爛的生活。這就是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也就是有為。有為有什麼壞處呢?老子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貴其咎。無為有什麼好處呢?老子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有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在經文中使用兩個命題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無為優於有為的道理,這兩個命題分別是:有為而有以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以為,是說有為具有致命的缺陷,無為而無不為,是說無為有無限的好處,依據無為的法則天下就沒有實現不了的事業。”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貴其咎“,是有為有以為的事實證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無為無不為的事實證據

其實經文中此類的證據很多,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我們常說老子最具辯證思想,那樣許多具有哲學思辨性質的名言警句其實很多都是這兩個命題的證明。

如何理解有為的概念 老子求真連載之七

比如,由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就是無為無不為這一命題的證明。多則惑則是有為有以為這一命題的證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也都是有為有以為的證明。再比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同樣是有為有以為和無為無不為這兩個命題的證明。留心考察,還會發現很多。所以我們讀老子書,一定不要犯死在句下的毛病,論斷有為什麼這麼述說的理由在。我們不僅要了解老子講了些什麼道理,還要知道他為什麼要講這些道理。老子講的那些道理究竟對還是不對,也是需要經過我們的獨立思考來審查的。我們信從某一哲學學說,需要有信從它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