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一些發達國家,水果蔬菜採收後要經過的挑選、修整、分級、清洗、預冷入庫、氣調貯藏、冷鏈運輸,或者冷櫃銷售,而這一過程中,冷鏈物流可以說是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環節,始終被稱為物流界的“珠穆朗瑪峰地帶”。而在我國農產品產業鏈上,貯運保鮮是最薄弱的環節,中國冷鏈物流起步晚,很多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不完善,運輸車輛也不是專業的,不能很好地保證過程溫度,這樣導致農副產品的損耗大,品質也無法保證。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冷鏈物流

冷鏈物流,是由多個環節組成,從食品原料的種植、採購、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費的全過程,是一項複雜的低溫系統工程,確保各環節的質量安全是冷鏈物流的核心。要保證冷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最關鍵的是“冷鏈”不能斷鏈,也就是說在食物的製造、貯藏、運輸配送、零售過程中,應始終處於受控的低溫狀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對食品的安全造成影響。

在世界冷鏈物流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日本等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些國家根據本國農業的特點和需求不同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加拿大的冷鏈物流技術非常發達,它建立了標準化體系,農副產品銷售總額的一半來自於易腐的農產品,在近幾年發展得越來越快,使用冷鏈物流的農產品已經是加拿大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突破口,在加拿大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多,使用冷鏈物流可以減少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避免腐爛造成的損失,儘管投入的物流成本比常溫物流要多,但是實際上是降低了整體成本的。

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包含各種運輸方式,如航空運輸、航海運輸、公路運輸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進,這些運輸方式之間能夠很好地銜接,鐵路運輸、公路運輸以及航海航空運輸組成了一個適應加拿大國情的運輸網絡,目前加拿大境內已經建立了3大冷鏈物流運輸路線,主要基於地區進行劃分。

第一條,是加拿大東海岸的運輸路線,主要是以哈利法克斯港口以及蒙特利爾港口作為運輸的中心,基本上所有大西洋的海上運輸都是通過這條路線。

第二條,是加拿大西海岸運輸的路線,這條路線的中心是溫哥華,來自亞太國家和地區的業務都是通過這條路線進行處理的。

第三條,是公路和鐵路運輸,這條路線的中心是加拿大的5大湖地區,主要處理加拿大和美國的貿易往來。

除了這些地區連通的運輸網,加拿大的東海岸和西海岸之間還建立了便利的鐵路運輸網和公路運輸網,負責的公司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運輸公司。

加拿大的人口因素還有經濟的影響決定了加拿大冷鏈物流的特點。加拿大領土面積僅次於美國,但是人口卻只有3000多萬,而且分佈非常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地區人口密集,加拿大前十大城市如渥太華、多倫多、蒙特利爾和溫哥華等,集中了加拿大一半以上的人口,人口分佈的情況決定了經濟結構的特點,加拿大農副產品的冷鏈物流也就集中在經濟特別發達的城市。加拿大的農業生產基地離城市和加工中心比較遠,因此加拿大必須要建立高效的冷鏈物流運輸網絡,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差距比較

(一)軟硬件供給比較

1.基礎設施。加拿大海運、鐵路、公路、民航和河運等,多式聯運。我國主要為公路和鐵路,公路冷藏保鮮車輛,僅佔貨運汽車總量0.4%;鐵路冷藏車佔2%,多為陳舊機械式冷凍車皮。現運輸設備,僅滿足市場需求25%。目前有冷庫2萬座,分佈不均衡,大都年限較長,設備老化。其中新型裝配式立體化冷庫,還不到20%。自動溫控區間較小,難以適應冷鏈物流的發展。

2.信息化建設。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採用先進信息化管理,智能高效,全程監控,實現無縫對接。而我國信息化平臺建設,尚正探索起步。絕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難以處理和傳遞信息。冷鏈物流信息技術,如RFID智能監測、條形碼、車載GPS、GIS等,應用水平低,尚遠未普及。

3.物流技術。加拿大普遍利用自動溫控及檢測設備,物聯網和衛星定位等技術,在物流運輸中,實時對冷藏溫度變化、車輛運行、油耗和開門次數等,全面動態監控。我國不但此類技術落後,而且在農產品預冷、低溫環境下分級、衛生管理和包裝等商品化處理技術,也有待進一步發展。

4.專業人才。相較傳統物流,冷鏈物流具交叉性、邊緣性及複合型。如冷凍工藝學、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市場營銷、品控安全和電子商務等。加拿大教育培訓體系完善,物流人才濟濟。我國高校沒有設立相關學科,從業人員大都由傳統物流轉行,師傅帶徒弟。

(二)市場化程度比較

1.冷鏈物流體系。加拿大從農產品生產到銷售,產供銷一體化,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中間環節少,物流體系安全高效運轉。我國則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協調銜接,在整個環節中,迂迴運輸,重複分揀整理,“冷凍-自然解凍-再冷凍”,“斷鏈”時有發生;中間環節多,時間長,增加農產品損耗,提升物流成本。

2.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市場化,實質乃第三方企業的介入程度。加拿大市場化程度很高,大都為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從全球化角度來管理和配置資源,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我國冷鏈物流尚起步,區域性強,市場規模不大。第6次中國物流供給狀況調查,大部分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第三方冷鏈物流僅5%。除中外運、中糧和雙匯等外,其它中小企業,均難達國際冷鏈標準要求。規模弱小,缺少組織和協調,僅提供冷藏運輸服務,無法保證整個供應鏈低溫控制。

3.農民專業合作社。加拿大農業合作社,在農產品市場佔據很大份額。組織規模化生產,與超市等需求企業對接,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中起關鍵作用。我國市場化程度偏低,近年雖引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但由於缺乏科學管理和資金扶持,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運營上未盡規範。加之農產品生產標準不統一,競爭力不強,目前尚難實現農超的圓滿對接。

(三)法規和政策環境比較

1.法律法規。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依靠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檢查和監督。我國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如《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原則且籠統。政策大多為意見和規劃,可操作性不強。有的照搬國外發達國家,某些條款不符國情。或缺乏相應技術和組織機構,難以實施。

2.物流標準。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制訂一系列規範標準,並實施嚴格的專業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制訂較晚,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已有標準覆蓋面小,大多在儲運環節,缺少上下游銜接管理與銷售環節規範。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間交叉重複,或為指導推薦性標準,不具強制可操作性。一些規模較大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如速凍、肉食加工、冰淇淋和奶製品及外貿企業,只遵循企業自身標準。HACCP未得到普及,標準化建設發展緩慢。

3.政府扶持與監管。加拿大經驗表明,政府引導和資金投入十分重要。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方面缺乏統一規劃和引導,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一方面政府扶持不足,如冷庫投資、RFID和GIS等信息化建設等,增加物流企業成本等,需國家給予扶持。政府的行業監管,也是一個長期的難題。

此外在發達國家,“沒有經過預冷處理的果蔬,就是不受歡迎的”,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而我國大部分消費者,對集貿市場的開放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的常溫流通,卻司空見慣。從田間到餐桌是否保持低溫狀態,並不關心。民眾冷鏈意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冷鏈物流有待完善

那麼,冷鏈物流還需怎樣完善,才能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呢?

首先要整合冷鏈物流上游體系,通過加強生產基地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深入產品源頭,完善保鮮、預冷和包裝等環節,加強冷鏈物流源頭管理,從供應鏈的源頭“製冷”。企業還可以通過合作組織和物流核心企業,共同規範種植者的採收行為,實行集中種植、收購和運輸,改變零散現狀。

此外,要把現有果蔬批發企業、零售企業與倉儲企業組建成冷鏈物流網,利用各自優勢強強聯手,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形成冷鏈物流網絡“環環相扣”,如近年來,中冷聯盟推出的“冷鏈蜘蛛計劃”,就是針對單體冷庫、單線運輸、單一模式、資源分散、網點不健全、產能不均衡等行業現狀,呼籲“區域聯盟、專線聯合”聯儲聯運戰略,把單體冷庫、單線運輸“連點成線、結鏈成網”,打通信息透明、供需對稱、冷鏈零擔、返程貨源、空庫共享的信息孤島,培養區域龍頭和品類老大,提高冷鏈集約化、資源使用率,服務冷鏈全程,在為冷鏈企業提效增績的同時,也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進一步確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物流信息基礎保障。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建冷庫是否有前景

這時候,可能就有朋友說了,既然冷鏈物流這麼困難,而果蔬又要保證新鮮,那我投資建一個冷庫吧,不但能出租、流通,還能拿到一定的補貼。有料兒菌奉勸大家要想好哦!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建一個冷庫要多少錢得根據具體的尺寸、溫度和選用的設備材料來定。

保鮮冷庫和其他冷庫(除氣調冷庫外)的組成部件是基本相同:冷庫保溫板、壓縮機組、冷風機及其他配件等。

這裡冷庫保溫板一般市場常見的為聚氨酯和聚苯乙烯的材料,這兩種保溫板的性能決定了其價格的差別。

壓縮機組、冷風機這是整個冷庫製冷系統的核心部件,分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

小型冷庫的建設一般都是20立方米至100立方米左右。一個20立方米的小型冷庫一般在10萬左右100立方米的冷庫造價在50萬左右

大的1萬立方(3000噸)的冷庫造價大概在220萬-300萬之間。

國產設備一般會比進口的便宜幾千元,但是國產設備技術有限,保溫性能、節能省電上會比進口的設備差點;進口設備雖然貴點,但是節能省電、保溫性好、使用壽命長,不容易壞。

建冷庫一般都是要用上好幾年,所以性能質量好很重要,在建庫前期選國產設備是會節省資金,但是長久來算的話會比選用進口設備的冷庫投資更多。

因為冷庫對於瓜果蔬菜的銷售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國家大力支持冷鏈物流項目,惠農資金有相應的冷庫補貼。

冷庫成了農村的香餑餑

必須肯定,建冷庫是一個非常有必要、有前景的好項目。

以廣西為例,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秋冬菜生產基地、最大的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種有蔬菜、水果各1700多萬畝。

特別是蔬菜,秋冬蔬菜佔了80%,外運到北方市場約800多萬噸。

但據統計,廣西的蔬菜水果,先不說吃到嘴裡的,從收穫到市場賣之前,爛掉損耗掉就佔了25%—30%,大概平均四個果就要爛掉一個。

光這一項算,每年廣西的果農菜農就損失100億。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果蔬的損耗率哪個地方都會有,但據資料介紹韓國只有5%—7%,一些發達國家損耗率更低。

為什麼廣西的果蔬損耗高?就是因為廣西的農產品產銷冷鏈系統都不發達,農村冷庫很少,基本上沒有。

先說一個常識,如果一個果子摘下來以後馬上預冷,先凍它一下再恆溫保存,就可以保持鮮度十幾天甚至個把月。

這與我們摘果後放到冰箱冷藏一下,水果可以多延長一個月再吃是一樣的。但如果將水果擱在高溫高溼的環境裡,最快3天就爛了。

很多人都說陝西的蘋果產銷做得很好,好在哪裡?他們摘下以後用地頭小冷庫冷藏,摘下的蘋果進庫凍一下,然後拉出來,大卡車來運,運輸三天三夜沒問題。

當前農村很需要這樣的一個果蔬預冷系統。

扒一扒前途一片光明的農業項目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但也有人在賠本賺吆喝

市場就擺在那裡,看上去前景無限光明,又有政策大力支持,但也有人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大家,建設冷庫或許沒想象中那麼美好。

趙縣一位在當地算得上有名氣的農民老周,他建有兩座冷庫,最早的一座建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87年。做了26年的梨果生意,他已經把賠賺看得很淡。

分析冷庫的經營情況,這位農民算了一筆賬:

拿建造一座容量為3萬箱梨的冷庫為例,需要投資50多萬元,為農戶代存梨果,收取管護費用,每年的利潤在3萬~5萬元。

因為冷庫經營戶要為果農提供配套的紙袋、網套、紙箱等,假如後期一箱梨賣不到成本價,農戶就會連梨都不要了,這些配套的東西都由冷庫主往裡搭錢。

這樣一座冷庫,往往要十幾年才能收回建設投資。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下面這一位。

曾經,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簡單算了一下農產品大量上市時和反季節銷售時的差價,認定這簡直就是一個暴利項目。

比如說蘋果大量上市的時候,直接去果園收購,最低的時候幾毛錢一斤,但是到了春節的時候,零售價很少低於5塊。

有一年老家很多提子賣不出去倒溝裡,過年的時候漲到二十多塊一公斤,通過這樣簡單的計算,他以為找到了一條發財的捷徑,但是最後瞭解了一下週邊的冷庫,發現情況並不樂觀!

如果你的冷庫是專門用來出租或者是代客儲存,這樣的風險雖然小,但是利潤也很薄,投資回收週期很長,如果不能滿庫,你的成本會非常高,一個一千噸的冷庫,如果只存了50噸貨,難道你敢斷電不製冷嗎?

就算現在的冷庫都是分倉儲存的,但是大量的冷庫閒置,你怎麼賺得了錢?如果你的冷庫是用來自己儲存農產品,那你非得找好銷路!

冷庫的保鮮時間再長也有一個期限,到了那個期限銷售不出去,難道還存到第二年啊,儲存的成本也不低,也會有壞損。

所以那些農產品滯銷的時候,不是人家這些專業選手眼睛瞎了,有便宜不佔,而是滯銷的時候誰都不敢壓,庫裡都是滿的,出都出不去!

他說,他知道真正賺到錢的冷庫,大多數是那種做蔬菜貿易的,人家自己收購的農產品,通過冷鏈配送到各大城市,銷售渠道是固定的。

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都隨市場變動,低買高賣賺一個合理的利潤,冷庫是人家自用的一種設施,不單純靠出租賺錢。他告誡大家:如果不具備相關的條件,當地也沒有大量的這種需求,沒有形成這樣的市場氛圍,貿然去經營一個冷庫,可能會生存不下去!

農村冷庫要依據當地農產品的特性而定,因地制宜,在建造前首先要考慮當地的農作物種植分類,儘量建種植面積區間大的農產品冷庫,而且要做好季節儲藏分開,錯開使用期,減少冷庫空倉率,提高冷庫的最大效益。前景很美好,道路很曲折。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