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軍校是什麼軍校呢?

用戶5547775963


中國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於中國河北保定。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創辦於190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停辦於1923年,校址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200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1年11月,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根據《辛丑條約》不準駐紮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旋改督練公所),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5月,經袁世凱奏準,在保定東關外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1903年2月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之後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1903年8月,學堂開始第一屆招生。1906年,為了統一兵制,將兵權收回中央,清政府設立陸軍部,同年8月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停辦,在該校舊址創立全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直屬中央管轄。1906年-1911年分別在保定校址開辦: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當年七月,經陸軍部批准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為段祺瑞親信趙理泰。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兩廣、兩湖、江西、安徽、江蘇、福建及四川等省籍的軍校學生,利用軍校放暑假期間,紛紛跑到江西等地參加反袁作戰直到3月底才輾轉返校。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直係軍閥將投降後的皖系第十五師官兵收容在保定軍校內,由於未能及時得到軍餉,十五師官兵發生譁變,將軍校洗劫一空,並縱火焚燒了校舍房屋。曹錕派兵前來鎮壓時,又趁機掠走步槍2000支,騾馬300匹。以致學校無法復課。1923年8月保定軍校停辦。保定軍校停辦後,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至軍校舊址。曹錕倒臺後,該講武堂停辦,軍校先後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每換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這裡成了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1945年日本投降後,校舍被拆毀。保定解放後,軍校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1993年保定軍校遺址被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1995年又在軍校遺址上建成了仿原軍校建築風格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2002年,擴建為12畝,修復了檢閱臺。2002年9月,投資1.4億元建成了華北最大的保定軍校廣場對外開放。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200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1912~1923年),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校位於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一千五百餘畝。東西長兩公里多,南越今東風東路,北跨今五四東路兩側,南北長一公里有餘。這裡原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軍焚燬。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佔地一百八十餘畝。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四面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河環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臺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佈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以石欄,雕樑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書:“尚父陰符,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髮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有兩棵並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鐘。因官長常在這裡訓話和發佈命令,因此,這裡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是分校,佔地九十二畝。靶場在分校之北,佔地三百三十餘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校本部,佔地八百八十餘畝,以西面之面積最大。這裡原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軍焚燬。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佔地一百八十餘畝。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四面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河環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臺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佈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以石欄,雕樑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書:“尚父陰符,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髮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有兩棵並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鐘。因官長常在這裡訓話和發佈命令,因此,這裡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是分校,佔地九十二畝。靶場在分校之北,佔地三百三十餘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校本部,佔地八百八十餘畝,以西面之面積最大。


校訓守信、守時、苦讀、勤練、愛校、愛國

教育制度:保定軍校重視基礎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陸軍小學(當時直隸省的陸軍小學設在定興縣姚村),其學生來源主要由各地駐防旗人子弟中選送,其次由每縣的高等小學中選送一名體質與學業兼優的漢族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四、五歲間,都享受公費待遇。陸軍小學畢業後,其優秀者升入陸軍中學。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第一陸軍中學在北京清河鎮,第二陸軍中學在南京,第三陸軍中學在武昌,第四陸軍中學在西安。陸軍中學畢業後,編成“ 入伍生隊 ”,先在保定軍校的分校過半年軍隊生活,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因此,軍校學生的素質較為齊整。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各省陸軍小學停止招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重新開學,將這一年進校的學生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四所陸軍中學合併為兩所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鎮,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國六年(公元 1917 年),最後進入陸軍小學的一屆學生已升了學,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即無新生來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預備學校在普通中學(四年制) 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中招收一批新學員,均經嚴格的考試後擇優錄取。民國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陸軍小學升入保定軍校的學生已全部畢業,陸軍部改變招生制度。保定軍校直接由普通中學畢業生中招考了一批學員。先將這批學生送到各師以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編入軍校學習,這是保定軍校第八期學生。陸軍預備軍官學校於民國六年即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學生,於民國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軍校,這是第九期學生,也是最後一期學生。

學科建設: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軍校中學生大約1300多人,共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5科,步兵科7連,每連約120人;騎兵科2連,每連約100人;炮兵科2連,每連約60多人;工兵科1連,約60多人;輜重兵科1連,約100人。每科設科長1人,直接管理本科學生教育事務。學生按120人左右編成連,每連3排,每排3班。充當連長的,多系晚清時期的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生。每科設有教官,擔任戰術、築城、兵器、交通4大教程的教育學科。學科還有軍制學、各兵科的典範令、各種外國語文等。術科則分操場、野外、劈刺、體操等。還有測量地形學習和實施等。其教育方法,多采用日本和德國的方式方法。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理化、數學、歷史、地理等,每節課為一個半小時。典範令小冊子是教練各項軍事動作的準繩。普通知識和外語是輔助教育,聘文職教員擔任,以充實學生的軍事知識,為逐步全面學習各種軍事演習準備條件。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面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有打靶場,乘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輔助術科如體操、劈刺、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在大院進行。器械操在校後門外的器械操場進行。這些訓練每課多為一小時,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科目複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組織生活。在軍校的兩年中,一年半的時間在校學習,另半年時間分別在長辛店和唐湖鎮(北京和保定之間)兩地舉行野營,實施實彈射擊和測量實習。實習完畢後,返校舉行畢業式。畢業後,分發各省陸軍部隊見習半年。見習期滿,就分配到各部隊中充當幹部,由最低的少尉做起。由陸軍小學而中學而保定軍校,學生共經過了7年多的時間的學習,所以當時畢業分發到全國各地陸軍軍隊中,一般是受到歡迎的。但是民國初年政局異常混亂,加以袁世凱搞帝制為很多省反對,畢業生在各省有不同的遭遇。如廣西學生回省後一般只能當個屬官,處於吃閒飯的地位,能發揮作用的很少。但新疆督軍楊增新則派專人到北京來運動雲南、廣西的學生,並另送川資,許以營長位置,不過去者很少。
學術資源:校中的教育長、教官,多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隊長、排長等多是過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畢業生。助教是挑選一些優秀士兵充當。校中一切制度,基本是仿效日本和德國。教學器材以及槍支、火炮、彈藥等軍用器材,多是購自日本。也有一些購自德國,如克虜伯山炮、野炮等。當時的所有經費、器材,由陸軍部頒發。每個學生的武器裝具被服書籍伙食等,都系公費開支,併發給學生每月津貼銀洋2元。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后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6553人。其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如葉挺同志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的“鐵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趙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寧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同志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同志任紅五軍團長,先後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地下黨員、原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和何基灃同志,在淮海戰役的緊要關頭,分別率領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火線起義,為順利地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還有何柱國、王長江等同志,也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該校的畢業生中也有不少人成為民主革命的骨幹,如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李濟深,在軍校便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當夜,他們幾個軍校學生毅然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燬,成功阻止了清軍南下鎮壓起義軍,為革命黨人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解放後,李濟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軍敢死隊排長,又投入討袁戰爭,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駐武漢第四鎮統制張廷輔將軍 (光緒廿八年即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將弁學堂),辛亥革命時率兩營軍隊攻克總督府,後被暗殺;國民三軍軍長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嶽先生,在保定軍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廟銜,今幸福街)為軍校同盟會的秘密集會點,民國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與馮玉祥將軍合作發動北京兵變,逮捕並囚禁了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率領的國民三軍進駐保定後,釋放了被曹錕、吳佩孚囚禁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史文彬同志、長辛店分會幹部陳歷茂、保定分會會長何立泉和副會長白月嶽等參加 “ 二.七 ”大罷工的黨和工會的負責幹部;何遂先生在軍校加入同盟會,後任北洋第六鎮統制 (師長)吳祿貞的參謀,積極協助推翻清朝帝制並參與在保定建立燕晉聯軍大總督府的革命行動。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此外,鄧演達、耿毅、劉越西、陳銘樞、吳藝五、劉汝賢、周季展、李競容、周思誠、商震、王法勤、黃曦、沈濤、王紫齋、劉建藩、倪德勳、張文、童保暄、張璧、甕巨卿、安溯顏、劉耀奎、錢鼎和陸軍速成學堂的方聲濤、呂公望、林知淵等,都曾投身於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還有不少人經過曲折的道路後,又投身於革命陣營,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嶽、楚溪春、劉文輝等。當然,保定軍校也有不少學生成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革命陣營的高級軍政首要人物,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學生蔣介石、張群(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王柏齡。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國民政府國防部長)、陳誠(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嶽、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Trafalgar18051021


古代的話是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創辦的。

近現代的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北郊的保定軍校前身是1902年開辦的保定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陸軍速成武備學堂、軍官學堂,1912年始稱保定軍校,它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學制最正規的軍事學府。

到1923年8月停辦,軍校共培養了一萬一千多名軍事領導人才,後來成為將軍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包括蔣介石、白崇禧、葉挺、張治中、傅作義等中國現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西羌老兵


19世紀中期,隨著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署,清王朝逐漸意識到岌岌可危的處境,萌發出"即日夜圖維,業已不及的危機感,深感過去安於不知,已使江河日下的局面".一些愛國有識之士主張放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朝一些較開明的官員也開始清醒,把設局造船、興辦海防、整建海軍列為當務之急.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中國最早的軍校--福州船政學堂應運而生


湮鬦--兄192252744


天津武備學堂,又名北洋武備學堂,是晚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的,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軍事教習多聘用德國退役軍官,畢業學生多數成為各省新軍骨幹。其中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吳佩孚等,後成為北洋軍閥首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