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如何制定賣場銷售的產品組合

KA賣場管理研究/黃靜

產品結構組合有什麼意義?

銷售是我們的根本,企業裡的每一個人都關心著銷售的完成情況,也在思考著各種各樣的推動銷售完成的方式方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思考,無論我們的銷售是1000還是10000,最終我們都會發現,其實總銷售是來自於每一個單品的銷售累積,也就是說,如果每個產品都銷售良好的話,勢必整體銷售就一定很好,但是事實總是不圓滿的。生活中有個說法:一娘生九子,九子九個樣,同樣來自一個母體,但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再來看產品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部分的高銷售單品創造了大部分的營業額,更多的單品其實對銷售的貢獻是有限的,同是一個企業的產品,作用和價值確是不同的。

現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大家似乎只在關心明星單品,其他單品呢?似乎被遺忘了,就是因為賣得不好,才應該去關注啊,為什麼不這麼想呢?當然,員工重視明星單品,自然是沒錯,但是忽略其他商品就是不合適的,產品的組合其實是應該有戰略考慮的。越底層的人越在乎的是當下利益(明星單品可以出銷售額),對未來不是那麼重視(潛力單品決定未來的持續發展力),在不知道更多的情況下,業務人員當然會去賣明星單品,因為簡單,因為有效,因為快,但培養潛力商品卻相對複雜,有難度,比較慢。但是,我們管理決策層卻不能短視,因為我們要做長久生意,必須做好基本功,打牢銷售基礎。所以,我們要思考:

如何更好的定義我們的產品結構?

如何根據合適的產品結構匹配營銷資源?

如何有條不紊的推動各層次產品的發展?

如果保證每個單品都體現出對應的價值?

為什麼要設定產品結構?

重視好單品,但對銷售的期望絕對不應該只來自於好賣的幾個單品,如果這樣,那我們何必花那麼多的代價去開發增加其他眾多的條碼?再說,維護5個單品跟維護20個單品需要的精力和資源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只重視那5個明星單品,因為“銷售不好”而忽略其他的15個單品,那乾脆直接砍掉好了。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不會這麼做,因為,我們都知道路不能越走越窄,再好賣的單品也會有天花板,也會有瓶頸,只有更多有潛力的單品被培養出來,拳頭產品、二級產品、輔助產品這樣的商品梯隊有序建立,我們的銷售之路才會越來越寬,我們的銷售前景才會越來越好。通常來說,在我們的眾多產品中,它們的意義和對企業的價值是有側重點的:有的是沖銷售的、有的是做高端形象的、有的是做概念的、有的是佔排面的、有的是打仗的、有的是培養的潛力商品,等等。所以不能都用“沖銷售”這一個指標去要求(不然,就會發現有很多不能出銷量的爛商品,難免就不重視,就心生嫌棄)。從多角度去定義,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認清每個商品的核心價值點,然後針對性的匹配資源,把其價值發揮出來,從而形成我們健康的、有活力的完善的商品結構,推動我們生意的良性發展。

如何劃分產品結構?

我們都知道從管理商品的角度來說,哪個廠家都不可能複雜過賣場。賣場在面對自己幾萬種商品的時候,為了把商品管理得更好,更深的挖掘每種商品的最大價值,也導入了商品分類管理的概念,從各個指標來衡量設定商品類別,並跟賣場的銷售資源匹配,該做量的做量,該賺錢的賺錢,該做價格形象的做形象,該收費的收費,從而保障賣場的綜合效能。

廠商如何制定賣場銷售的產品組合

可以借鑑這樣的邏輯,來設定自己的商品結構分層次管理模式,我們先要考慮廠家的品牌線設定:主線,副線、培養線;然後要考慮同一品牌內的單品結構。初步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

廠商如何制定賣場銷售的產品組合

然後,我們在這個大的規劃思路之下,需要細分出品牌內的必備SKU、價格政策、年度促銷規劃等細節,當策略制定以後就要做全員的教育,讓每個員工都清楚怎麼去面對自己的眾多單品,不同的單品有什麼意義,維護的時候要注意什麼,而不僅僅只是去賣那幾支好賣的單品。

產品結構的劃分不僅僅是銷售部門的事情,因為涉及到資源的投放,所以需要產品部門和市場部門的參與配合,總之,需要一個決策部門來做這樣一件事情,這就是業務基礎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頂層設計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廠商如何制定賣場銷售的產品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