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文/ 韓璐

拼多多向外界聲稱自己 “用三年,幹了別人五年、十年的事。” 樣樣趕趟兒的拼多多,IPO沒掉鏈子。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拼多多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啟動IPO進程。對很多人來說,從聽聞拼多多要上市,到看到招股說明書,第一反應都是,“真的嗎?”

這家2015年9月成立,到今天還不到3年的公司,在各種爭議與負面輿論中,要衝向資本市場了。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此次IPO擬募集最多10億美元,由瑞信、高盛和中金聯合承銷,沒有確定最終掛牌交易所,所有數據未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什麼都不確定?上什麼市?如果有這樣的質疑,拼多多披露的數據告訴你,它準備好了。

三億人都在拼,人均年消費674元

拼多多的表現,像個數據神話。

根據極光大數據監測數據,自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26日,電商應用滲透率、DAU與MAU表現,相比淘寶、天貓、京東和唯品會的平穩,拼多多在絕對值上各有落後,增幅曲線卻是一路向上飆升。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招股書的財務數字驗證了這點。

首先,用戶量驚人。

此前數據顯示,拼多多上線兩年半,擁有近3億用戶總量。根據最新招股書披露數據,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在過去12個月中的年活躍用戶達到2.95億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年活躍用戶2.45億。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圖片來自拼多多招股說明書

其次,用戶買得多。

拼多多曾對外公開數據:截至2017年,成交金額(GMV)已超過1000億人民幣。此次披露的招股書顯示,拼多多單季成交金額662億人民幣,2017年全年準確的成交金額高達1412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平臺的成交金額達到1987億元人民幣。

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拼多多總訂單量分別為43億單和17億單。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內,拼多多平臺活躍商戶數量超過了100萬家。

雖然,品質是消費者對平臺最大的控訴,可從數據看,人均年消費額是在逐年增長的。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過去12個月內,人均年消費額為673.9元,2017年同期,年消費額不過309.7元,2017年全年人均消費額為576.9元。

也就是說,消費分級的路上,拼多多的用戶是買賬的。

劃重點,平臺虧得少。

相比近日流血上市、鉅額虧損的IPO企業們,拼多多的財務數據不錯了。

拼多多的盈利模式和其他電商一樣,還是在線廣告與交易佣金,可勝在成本低。

拼多多截至2016年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2017年全年收入為17.44億元人民幣。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為13.85億元人民幣,與2017年同期3700萬元,同比增長37倍。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很多人質疑的商戶賠付金去向,按照此前說法,所有賠付款以現金券的形式發放給消費者,那麼財務處理上就只作為銷售費用抵減項,做淨額列示不計入收入。

此操作,在招股書中得到了明確解釋:依據平臺與商戶間協議,當商戶出現出售假貨和延遲發貨或者虛假髮貨等行為時,商戶被扣除的消費者賠付金均將被以全平臺可用的代金券形式全額髮放給該批次消費者,平臺自身收入與不良商家扣除的消費者賠付金無任何關聯。

強大現金流,加上先天的流量成本優勢,拼多多整體平臺的虧損額尚可。截止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累計虧損(含期權支出)僅13.12億元人民幣,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生2.92億元人民幣和5.25億元人民幣淨虧損。

不對標社交網絡,做“Costco+迪士尼”

綜上述,拼多多的數據表現可以說相當優異。儘管外界輿論、罵名眾多,可回顧現在頭部電商走過的路,如出一轍,都是在混亂與非議中拼出的商業模式,一邊高速成長,一邊規範平臺。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最近一次媒體採訪中強調,拼多多的本質不是社交電商,社交只是表面淺層次的內容,阿里不可能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鞋子還包郵的老路。他的觀點是消費在往上走,要看真實的用戶價值。

拼團社交只是形式,用信息流換取資金流的收益才是根本。

從拼多多的毛利表現來看,公司的吸金與盈利潛力很強大。由於2017年開始,拼多多正式從拼好貨的自營模式轉向平臺模式,整體毛利率從2016年自營模式下的-14%提升至了平臺模式的59%,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已經提升到了77%。

“3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電商能否再造神話?

圖片來自拼多多招股說明書

為了在陌生的美國市場尋求認可,拼多多也在賣力解釋與對標。招股書中,拼多多表示,在過去三年中,公司建立了一種全新的電子商務概念以及拼團購物體驗,未來可以想象它是一個將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維空間。

平臺會是一個由分佈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級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的結合體。

挑選了商業模式與運營邏輯在美國市場得到長久驗證的Costco和迪士尼,拼多多也是很盡心了。前者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一年淨利潤20多億美金,迪士尼也是有目共睹的抓錢好手。加之此前阿里巴巴與京東在美國市場打下的基礎,拼多多新型電商的故事,或許真的能在美國市場說圓滿。

重金在握不敵內憂外患

閃電上市,或許出於外部與內部雙重壓力的考慮。從宏觀環境來看,選擇美股上市對於這家電商平臺來說,是模式最容易被理解的,有可以對標的阿里巴巴、京東與亞馬遜,近期熱鬧的港股,暫時還沒有一個電商類巨頭能為拼多多的商業模式佐證,理解商業模式是投資人能夠buy in的前提。

可不巧,當下的中美環境,都在去槓桿,下半年還將有三次美元加息的預期,貨幣收緊的情況下,傳導到一二級市場,就是資本寒流。融資難,讓很多公司都加快了上市的步伐,為的就是能夠提前準備好過冬糧草。

從拼多多內部來說,迫切需要從目前“黑多多”、“假多多”這些被詬病假貨多、質量差的標籤中脫離,更精細化的運營以及產品升級。加上目前拼多多在技術上的重金投入,打算在人工智能與數據處理上健全架構,尋求新的資金補給來源很重要。參照京東、阿里這些平臺,很多年的時間裡,都是用錢燒出的未來。

內憂外患的另一面也是電商下半場與消費分級的機會窗口期,傳統電商的線上流量出現飽和,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一大批低價商家和用戶在流出。開外掛的拼多多,能抓住多少流量,能抓多久,還要與時間進行一次賽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