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我总结到,有三类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一是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像栗家沟村王用海先生那样,家里床、桌子、茶几、沙发上都是书。王先生看书有个习惯,每根手指之间都卷着一页书,那些书卷儿像是儿童手里拿着的“膨香酥”卷。王老先生拿书的姿势你若不训练几次是难以做到的。据说他看书没有选择性,文学类爱看,哲学类爱看,历史类的爱看,生活技能类诸如怎样打毛衣之类的也爱看。一句话,只要是书都爱看。这类人爱书爱到了骨子里。第二类人是衣食无忧的人。这类人不用在物质方面上下求索,希冀于书籍里修身养性——不读些书何以消遣有涯之生?第三类人是心血来潮的人。偶然受一句话触动,或是受到某人的鼓励,于是走进了书店。这类人读书不能够持续,能静下心来完完整整读一两本书已属不易。我就属于这类人。

究竟我是受谁鼓动第一次走进林州书店买书,记忆已经模糊了。但这本到现在我还不时翻阅的书的扉页上,清清楚楚地显着几个工楷小字“山河,购于林州书店。2003.3.4。”这本书的名字叫《梁实秋散文》。

山河,不是我的笔名。我的真名叫得尚不响亮,故而不必取个笔名来掩盖成名后的烦恼。“山河”是我打工所在的一个选矿厂的厂名,这个厂子现在早已被时间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了。而“山河”这两个字,却还静静地躺在这本书里。诗书继世长,老人言说得不错。

2003年是个特殊的时期,“非典”肆虐,大家都窝在家里不能动弹。我为了打发无聊时光,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这种情景恰似我在以前写的《挎钢笔的人》里描写得那样——“因为寂寞才使我读了一些书。”可见,我是一个“外因动力读书者”,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一个伪文学爱好者。

「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由为了打发寂寞到耐着性子看这本书,再到慢慢喜欢上他最终到了爱不释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感悟程度在与日俱增。

打开这本书——《梁实秋散文》就像是展开了一幅生活画卷。单看他散文的题目,你就能看到那一缕缕炊烟和一幅幅市井百态的画面来。下面我挑选若干个题目以飨读者。

它的目录,饮食篇有《醋溜鱼》《狮子头》《核桃酥》《菜包》《烧饼》《笋》《八宝饭》《饺子》《豆腐》等;随想篇有《孩子》《男人》《女人》《衣裳》《年龄》《退休》《喝茶》《吸烟》《钱》《厌恶女性者》《聋》《代购》等;修养篇有《早起》《散步》《旁若无人》《懒》《勤》《萝卜汤的启示》《读画》《作文的三个阶段》等。

看这些题目哪像是散文?若去写这样的文章,何止是枯燥两个字啊!那简直就无法下笔。我曾试着比猫画虎写了一篇散文《白菜炒鸡蛋》——“油热到大冒狼烟后下葱姜蒜,迅速翻炒后倒入鸡蛋液,随即捧入大白菜。倒半暖壶开水后盖上锅盖,约摸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食用。”文章随着炒菜的步骤戛然而止,再往下憋估计就只能憋出含有硫化氢的气体来。于是乎想象一下梁实秋如何着笔。其结果是,除了滴答到纸上几滴涎水,终究没有吐出像样的文字来。

常常吃窝窝头的人是写不出《狮子头》的。就像刘姥姥吃茄鲞吃不出茄子味来——在家吃的是水煮茄子,在荣国府里吃的是茄子包鸡肉虾仁。都叫茄鲞,内容是大大不一样的。因此说阅历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写好西湖醋鱼,你得先看菜谱,然后再到杭州去。

如此说来,梁实秋能写出好文章,得益于他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而我们写不出好的美食篇有了一个借口,我们是贫下中农的孩子呀。梁实秋不但生在了一个好的家庭,他也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中国文化灿烂的三个时代之一民国时期。看看他的“朋友圈”,可谓大师云集,星光璀璨。有梁启超、胡适、冰心、闻一多、徐志摩、陆小曼、梁思成、沈从文、潘光旦、老舍、鲁迅、周作人等等。大师之间常常书信往来,每一份信都是一篇绝佳的散文。因而他的散文处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巅峰位置,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要引经据典就要熟知出处。梁实秋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因而他用典可谓信手拈来。他12岁就考取了清华大学,20岁留学美国,23岁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可谓少年得志。27岁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31岁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其间创办各类报刊任主编。他学贯中西,用40年的时间翻译了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又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百万言的著作《英国文学史》,因而在他的作品里有大量的外国典故,想读透彻他的文章,需要配合大量的资料,所以我碰到英文典故只能选择跳跃性阅读。

人生有几个7年,又有几个40年?可见梁实秋不仅仅是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和好的时代,除了他有着常人没有的文学天赋外,他做学问的耐力,坚韧,决心,这些品德精神才是他能够站在中国散文巅峰的关键之所在。

「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语言幽默颇耐咀嚼,金句叠出,字字珠玑。读到动情处常常叫我发出“嗤、嗤”的笑声,因而这本书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和消遣寂寞的伴侣。它随我一起穿越河西走廊到过敦煌,北上雁门关到过天镇。它陪我坐汽车、火车、飞机一起颠簸,也伴我于硬板或床席梦思上一同入眠。时间久了,这本书纸黄了,下角起了卷,并且里面有好多残缺。这些残缺的部分大约是读到忘情时撕下来吞到肚里去了吧。如此直接地吸收“丰厚的营养”,会不会培育出金石般的文字?我看会的!


王俭周 芝兰园签约作者

一九六八年生,河顺镇栗家沟村人。长期从事建筑业。喜欢阅读,爱好文学。作品多为社会最基层的声音、脚手架上的文学。


「征文010」王俭周|我与《梁实秋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