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备孕课第11讲」搞定准妈妈的“大姨妈”:痛经

爱音斯坦FM的听众大家好!这里是由孕产第一品牌Coconut孕产健康管理联合爱音斯坦FM为准爸妈独家奉献的备孕宝典!无论你是备孕中的小夫妻,还是寻觅如何孕育下一代道路上的征程者,如何才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一定是各位最关心的问题。准爸爸与准妈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健康,只有健康的爸爸妈妈才能孕育出健康的宝宝。从今天开始由我们从中医的视角为您解答知孕、优孕、促孕、助孕、估孕五方面的各种困惑,陪您走过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

「孙老师备孕课第11讲」搞定准妈妈的“大姨妈”:痛经

第二章 优孕

第五讲 身体调理:搞定准妈妈的“大姨妈”

第七课 痛经

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品质性痛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则痛”。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矣。

1、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努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生,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

3、湿热瘀阻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4、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为痛经。

5、肾气亏损 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孙老师备孕课第11讲」搞定准妈妈的“大姨妈”:痛经

【辨证论治】

首当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虚实寒热。一般而言,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如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复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黯有块,块下气血暂通而疼痛暂减;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胀胸闷;舌紫黯或有瘀点均属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食疗药膳:玫瑰香附当归茶

原料:玫瑰花9朵、香附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赤芍6克、延胡索6克、丹皮6克、甘草9克、蜂蜜适量。

药茶中玫瑰花疏肝解郁;香附理气行滞;当归、川芎、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化瘀定痛;丹皮凉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气顺血调则疼痛自止。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前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

证候分析: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月经推后,经色黯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食疗药膳:茴香当归乌鸡汤

原料:乌骨鸡一只、小茴香3克、桂心3克、没药6克、延胡索3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6克、生姜三片。

药膳中的乌骨鸡补肝益肾;小茴香、桂心、生姜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没药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盘踞冲任子宫,气血失畅,经前血海线气血充盈,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故腹痛拒按,痛连腰骶,有灼热感;湿热扰血,故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累及任带,则带下异常;湿热缠绵,故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候。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食疗药膳:清热除湿薏仁茶

原料:薏苡仁100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白芍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6克、莪术6克、香附6克、车前子9克、蜂蜜适量。

药茶中薏苡仁可健脾渗湿;丹皮、白芍清热凉血;黄连清热燥湿;当归、川芎、桃仁活血化瘀;莪术、香附行气活血止痛;车前子加强此药茶的清热除湿之功。

「孙老师备孕课第11讲」搞定准妈妈的“大姨妈”:痛经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虚下陷则空坠不适;气血两虚血海未满而溢,故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皆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食疗药膳:杜仲黄芪土鸡汤

原料:土鸡一只、黄芪12克、熟地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

药膳中的土鸡补脾养血;黄芪补脾益气;熟地、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菟丝子、杜仲补肾壮腰止痛。气充血沛,子宫、冲任复其濡养,自无疼痛之患。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

证候分析:肾气虚损,冲任俱虚,精血本已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外府不荣则腰骶酸痛不适;精亏血少,阳气不足,故面色晦暗,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肾虚脑失所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食疗药膳:杜仲当归羊骨汤

原料:羊脊骨500g、巴戟天6克、杜仲6克、艾叶9克、乌药6克、当归9克、白芍6克、益母草9克。

药膳中羊脊骨暖中补虚,益肾气;巴戟天、杜仲补肾壮腰、强筋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艾叶温经暖宫;当归、白芍滋阴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肾气实,筋骨坚,阴血充沛,子宫、冲任得以濡煦则疼痛自止。

【预防与调摄】

1、注重经期、产后卫生,以减少痛经发生;

2、经期保暖,避免受寒;

3、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

4、注意调摄,慎忽外邪所伤;

5、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之品;

6、忌服食生冷之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