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大國,爲何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

Seveniny

有網友問:同為大國,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事實求實說,印度當初擁有的武力是強於清朝的。

比如在第一次錫克戰爭,英國人承認錫克人能征善戰,才導致英軍第一次戰役失敗。這些錫克軍團都使用歐洲武器,採用歐洲訓練方式進行訓練,而且還有一支強悍的錫克騎兵軍團。更厲害的是錫克軍隊非常勇於進行白刃近戰。

清朝末年,根本沒有任何一個部隊的戰鬥力可以比擬錫克軍團。瘋狂的錫克士兵那怕沒有步槍,也敢於提著厚重的彎刀與白刃戰一流的英軍血拼,輕易的割斷英軍。英軍出動了12000人對戰14000錫克軍團,竟然是英軍被打敗。

在1848年的戰役,12000英軍對戰30000錫克軍,在這一戰英國第16女王槍騎兵團數次發動猛烈的衝擊,才最後擊敗錫克人,此戰英軍損失近600人,錫克人也損失3000人。

在被認為英國殖民歷史最血腥一戰的澤羅莎之戰,18000英軍血戰30000錫克軍團,最後英軍損失2400人,錫克人也損失了1萬人。此戰結束的時候,所有參戰英軍已經累的站不起來了,尤其是最後發動決死衝鋒的英國龍騎兵們。

但是印度的問題是分裂,莫臥兒帝國只是一個所謂的天下共主,下面是各種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的土邦諸侯。就連英軍征服印度關鍵一戰,900英軍,2000偽軍,對戰印度70000大軍,結果印度慘敗,其實印度軍隊司令西拉傑.烏德.拉烏拉早就和英國人勾結了,純粹是故意戰敗。

結果此戰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擊敗印度的決定性勝利,烏德.拉烏拉則得到了孟加拉的統治權。英國人採用了和莫臥兒皇帝一樣的辦法,左手拉攏,右手以夷制夷,保留所有土邦諸侯的權利。

但是英國這一套在我國玩不轉,雖然在2次鴉片戰爭,清軍打得不好,但是所有參戰清軍官員不是戰死,就是自殺。

還有一點就是任何外族想要統治中原,都要有一支特別善戰的本地部隊,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偽軍。元朝的大約20個漢軍萬戶府,漢軍探馬赤軍府,漢軍侍衛親軍萬戶府。因此,元朝依靠這些力量就足以打垮南宋。

而清朝先後受降十萬關寧軍,從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等等擁有一大批精兵強將。到了南京還受降數十萬明軍,得到了李成棟等等這樣的戰將。而英國人在清朝自始至終也沒有建立起有一定規模,戰鬥力突出的偽軍軍團,八國聯軍時候,英國建立的那個小部隊人數實在是太少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不願意承認的一點就是,美國提議,西方列強針對清朝簽署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協議。


深度軍事

關於此問題,筆者認為只需要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就比較好理解這個問題了:

一、英國人“以印度人打印度人”最終步步蠶食滅掉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開創者巴布爾

自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征服印度北部地區建立莫臥兒帝國起,這個帝國在很短的時間就佔據了大半個印度半島,為了鞏固統治,這個帝國的歷任統治者都沿襲著建國者巴布爾“以印治印”的策略,也就是把土地分封給印度當地的封建主,與他們達成協議以獲取這些封建主的政治支持,鞏固帝國的統治。到了帝國第三任統治者阿克巴時期,經歷了一系列的戰爭之後最終形成了一個北起中亞、南達德干高原、東西都抵達海邊的莫臥兒大帝國。

可是到18世紀初其統治者奧倫澤布去世時,莫臥兒帝國已經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莫臥兒帝國緊接著又爆發了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教起義,帝國集中全國力量用了十幾年才將起義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極大地削弱了帝國的統治力量,帝國開始走向衰落。隨後的1748年,阿富汗乘機入侵莫臥兒,擊敗了帝國賴以依靠的馬拉提人軍事力量,甚至幾度攻佔德里。此時的莫臥兒帝國已經是名存實亡,國家的統治權力已經被各地的總督掌控,這些總督很多都是由各地土邦王公兼任,這些王公之間也是彼此征戰不休,國家陷入了更加混亂、四分五裂的局面。

早在17世紀初期,英國人就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了,隨後這個公司逐漸演化成英國侵略印度的工具,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強,逐漸佔領了馬德拉斯、加爾各答以及孟買,並各設立一個省總督進行管轄,這些地方就成了英國日後侵略印度的根據地。英國政府不斷地授予東印度公司以壟斷貿易權、訓練軍隊權、宣戰媾和權、審判權等,1757年,英軍在擊敗了印度軍隊後扶植了一個親英派印度人做了孟加拉的納瓦布(印度各省總督的稱呼),但是鑑於印度背後的法國支持,英國此時保持著相當的剋制。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之後,勝利的英國於1767年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各省督直接由國家任命,開始了英國對印度的直接殖民統治。英國人對印度實行的是“分而治之”和“以印治印”的策略,以達到“讓印度人打印度人”的目的,在佔領區扶植親英印度人作為代理人,再利用印度各邦之間宗教、民族的對立以及種姓制度下民眾的不滿製造矛盾,使得各個地區之間更加離心離德,隨後發動一系列的侵略戰爭,一步一步的蠶食印度領土——1774年佔領奧德、1822年佔領邁索爾全境、1849年又吞併了旁遮普,到此為止莫臥兒帝年至國領土已經基本被英國佔據了,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淪為傀儡。由於英國對印度人民的殘酷剝削最終激發了1857-1859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義,莫臥兒帝國的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被起義人民擁立為印度皇帝,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政府放逐,莫臥兒帝國覆滅。

二、英國人滅不了清朝的原因分析

“六不總督”葉名琛

憑藉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取得巨大的成就,英國在近代工業、堅船利炮等方面甩中國幾條街,就軍事力量角度來講,裝備近代武器的英國軍隊絕對要強過還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清朝軍隊。但是英國畢竟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就那麼點,要想吞下中國這個大胖子,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戰爭勝利的最根本因素在人民群眾中,三元里抗英鬥爭已經讓英國人領略到中國人的不屈性格和民族精神,打敗清政府不難,但是要想征服全體中國人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其次,當時的英國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廣闊的殖民大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廣闊的亞、非、拉美、大洋洲,英國的殖民地都需要派駐軍隊進行駐守,而英國人口數量是有限,英國人也自知自己的攤子鋪的太大了,其他地方抽掉不出兵力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戰爭了,而當時的清朝政府,治下擁有四萬萬民眾和上百萬軍隊,國土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戰略腹地廣闊,英國要想滅亡清朝又怎麼可能?。

再者,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國家行政體系確立了從上至下的管理機制,地方絕對服從中央命令,也不存在所謂的封建小王國,英國根本無法在中國複製對付印度的那一套手段,再加上幾千年儒家文化對中國士大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的培養,英國人想要征服清朝,就變得更加不可能了。如英國在第二鴉片戰爭中好不容易攻陷了廣州城,也遭到了“六不總督”葉名琛誓死不從,這就讓英國人無從下手了。

最後,鑑於當時的交通運輸和後勤補給條件,如果英國不顧國力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非要強行滅掉清朝,勢必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再說了,這不還有其他的列強在盯著清朝這塊大肥肉嘛,你想獨吞?試問其他列強會袖手旁觀嗎?所以轉而讓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實現了“以華治花”的目的,這一點成為了日後各國列強的共同對華思路,《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不是厚顏無恥地說了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一副奴才嘴臉,不正是英國等西方列強最想要的嗎?

日後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也曾清楚地說過:“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


國家人文歷史

先說一件有趣的事兒,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為了解中國並制定今後的對華策略,嚴謹的西方人進行了一個評測,按照西方標準對不同人種智力及文明發展評價測試,具體我不知道西方是如何執行的,但最終的結論是"中國人屬於半文明社會人種",所以最終西方還是將大清帝國當做一個主權國家對待,與之進行了賠償和平談判解決。而西方對待非文明人的非洲人、美洲土著、印度進行了或種族滅絕或吞併佔領。



再說一個日本上層人士價值觀,日本的高層知識分子還是始終感謝中國的,而且日本大部分人非常崇拜古代中國,他們為什麼會崇拜古代中國呢?因為,他們也按西方對文明的劃分辦法,對中國進行了新的認知,他們認為日本乃至東亞之所以沒有被西方文明吞噬及佔領,就源於慶幸的是由於日本離中國近,日本學習了中國的封建文明制度,進入了文明社會(雖然日本是直接從部落原始人跨越式發展進入了封建專制文明而不是像中國一樣經歷了兩次蛻變),而這種文明社會的發展導致日本乃至東亞很快學習並蛻變成近現代社會,而沒有中斷毀滅自己的文明。

以上兩個事例其實是在說明,我們雖然常說2000年的封建專制愚昧無知,但那其實是跟西方更先進的資本主義近代文明比,即便跟西方的近現代資本主義比,中國的文明也只是落後了一小截,而不是像非洲,美洲,印度那樣遠遠落後,以至於根本跟不上西方人的腳步直接被滅或滅國。



文明的發展其實代表了這個地區人們的智慧和認知發展,就好比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分工,一個大老闆肯定是不太願意跟一個農民玩到一起的,即便玩到一起也是農民毫無主見的被老闆指揮做苦力奴役。而老闆肯定願意其它老闆一起玩,至少也是跟一個給他做高管的金領一起玩,因為金領雖然不及老闆的文明格局但他能跟上老闆的價值觀,或許還一個不小心會逆襲。

換句話說 西方人認為清王朝與他雖然不算是同一個圈子,但勉強可以一起玩兒,因為你已經有智慧了,這麼一個龐大的擁有一定智慧的人群社會,遠道而來的幾萬人是沒法滅國統治的,但我可以帶你玩兒,讓你打開國門一起做生意,大家互利(雖然用武力壓迫取得一定的不公平貿易方式)。

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的紀錄片,裡面說中國其實早在宋代已經進入了一個相當文明的時代,因為什麼呢?人類擁有現代文明有些基本標誌,比如,分工生產、貿易貨幣、金融機構、教育體系,行政體系,科技發展等。而宋代已經擁有絲綢瓷器的大規模生產,發明流通了紙幣,擁有銀行(錢莊),有著文官武官行政官僚制度、有科舉教育制度,也擁有和使用了各種科技發明,如火藥,指南航海,印刷等,這一切都是非常高度文明智慧發展的結果。



其實古代中國社會制度相對於當時的西方奴隸貴族制以及周邊的蠻夷,印度的宗教部落王國,美洲的原始部落,已經是一個經歷兩次大變革進化而成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官僚社會,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突飛猛進反超而落後。

所以,歸根結底,不是軍事問題,也不是國家綜合實力問題,而是代表民智的文明發展程度並不是特別落後,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體量以及因為有著一定智慧的少量精英們迅速覺醒救國讓中國最終躲過了一劫。

用歷史認知指導個人發展,我是"牛牛的事兒",希望您能關注。


牛牛的事兒

先講個小故事,說的是當年的東北王張作霖還沒有發跡,在老家當獸醫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老張閒著沒事,晚飯過後來到了鄉下的一家賭場,賭了一宿,輸得只剩下了一條短褲。還算老張有志氣,沒把老婆孩子壓上。前思後想,沒了活路,就想趁天還沒亮去尋短見。還算他挺有心,順手偷了一家農戶的麻繩,來到村東頭準備尋一顆歪脖子樹,一了百了。

要說人不該死總有一救,雖然天還沒亮,卻撞上了一個起早趕路的老頭把他攔了下來。問明原委,老頭一笑,說:“這點小挫折,也不能想不開呀!”老張說:“老婆孩子一大堆,在家裡等著米下鍋,我卻輸得淨光赤條,怎麼回家見老婆孩兒?還不如死了算!”老頭又一笑,說:“別忙著死,我來給你算一卦,看你啥時候能時來運轉。”

其實,老張也是個老江湖,不是個鑽死牛犄角的人,經老頭這麼一攪,死的念頭就不那麼強烈了,和老頭一起坐了下來,報上自己的生辰八字。老頭掐指動嘴,唸唸有詞,猛地站起來,像是很是吃驚,畢恭畢敬地向張作霖深施一禮,說:“呀!你不是凡人呀,咱們東北一方的老百姓,將來還指望著你來搭救!”

老張被老頭的舉動嚇了一跳,也站了起來,聽老頭沒頭沒腦地說了這麼一句,就驚問:“你說啥?”

老頭瞪著兩眼睛,一邊打量著張作霖,一邊說:“你叫張作霖?”老張心話,“這不廢話,我都告訴你了。”老頭接著又說,“你呀,是天上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是來拯救咱們東北一方老百姓的!”

張作霖心的話,“這哪跟哪啊?”就說:“你說仔細一點,我是什麼?”

老頭一笑:“天機不可洩露,以後定會應驗!”說罷,揚長而去。

這時天已大亮,經晨風一吹,老張死的衝動就徹底消失了。但,一看渾身上下就剩一條褲頭,心裡還是不是個滋味,一咬牙,心一橫:走!

以後的事兒,大家都知道,張作霖從土匪到官兵,一步一步走到了東北王的寶座上……

這只是在東北坊間的一個傳說,意思是:張作霖是天上的神犬下凡,有他在,東洋鬼子就不敢打東北。

說到西邊的那個“日不落帝國”,能滅亡莫臥兒帝國,為什麼滅不了大清王朝,只要仔細回想一下,我中華帝國每臨生死存亡之秋,從朝堂到山野,凡仁人志士,都會打心底裡響起一句經典名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沒討著什麼好,灰溜溜地走了。當然,那時清廷國運還正旺,十幾年以後,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已呈衰勢,與英美簽了《天津條約》。但是英法聯軍要武力開進北京,還是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慘敗而去。再回來的時候,攻佔了天津,又攻北京,把咸豐皇帝趕去熱河,火燒了圓明園,而且一口氣連燒了兩次!

八國聯軍二燒圓明園的時候,從天津到北京,這百十餘公里的路程,他們走了將近兩個月……

在楊村、廊坊都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抵抗。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義和團和清軍又和侵略者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這時慈禧老佛爺已經逃到西安去了。雖然兵敗,但清軍將領都不是畏死之士,裕祿、李秉衡兵敗自殺。

不過需要提一下的是,這時清王朝剛剛經歷了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賠償日本白銀兩億三千萬兩,國勢岌岌可危。

慈禧或已感到大勢已去,就命令李中堂前去議和。

說成“議和”好聽點,無非就是投降。並且聯合洋人去剿滅義和團。

洋人不傻,如果像對待莫臥兒王朝巴哈杜爾·沙皇帝那樣對待清朝皇帝,八國聯軍那幾萬人就無法應對愈演愈烈的義和團運動。留著一個聽話的清朝皇帝,比滅了清朝對八國聯軍來說更為有利。事實也是如此,在封建社會,絕大部分中國人還就認這個皇帝,有皇帝在那兒,中國人就都是順民,皇帝說什麼是什麼。

另外還有一點,無論咸豐還是慈禧,不像巴哈杜爾·沙,都沒有當過英國人或八國聯軍的俘虜。議和,還是投降,都是以大清國的名義和列強們“平起平坐”。從這一點上來說,義和團的節節抵抗,功不可沒!

清末的義和團運動,彰顯的就是我華夏民族不屈於外辱的頑強的抗爭精神。也是這種精神,使我華夏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歷史而不滅!

當時能大規模侵華的列強國家只有兩個,日本和俄羅斯。而日本剛剛經歷明治維新,國家略有起色,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能以弱勝強,是因為有英美等帝國主義的支持,又遇上了腐敗的清朝政府。此時,它有心全面侵華,恐怕實力還不能及。俄羅斯當時與法國結盟,把勢力擴展到遠東地區,目的就是掣肘英美日及其在華勢力,同時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歐洲,幫助法國對付德國。德國的興趣則是在它的老鄰居法國身上,德國希望英日、法俄兩大帝國聯盟在東方的角逐中相互掣肘、相互抵消,甚至幫助俄羅斯軍事東進(最終釀成了日俄戰爭)。這就是當時清王朝所面臨的國際形式。

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列強有條件向清王朝全面開戰。這也與莫臥兒王朝被人家各個擊破的情形大不相同。雖然19世紀末,大清的氣數已盡,但八國聯軍要想滅清,則無異於是在幫助大清苟延殘喘,必然會激起全國民眾的奮力反抗。這在日寇侵華時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民國時雖然名義上全國得到了統一,各路軍閥卻是各懷異志,但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又都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就是被日寇佔領了十四年的東北,十四年來有組織和無組織的抵抗從來沒有停歇過。

這是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薰陶使然,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樑的特質基因。

開頭我講了一個荒誕無聊的故事,它旨在說明一個道理,毀滅,或者是因為個人的遭遇,但站起來、去奮鬥,大都是因為有一種使命在驅使。無論是高居廟堂的袞袞諸公,還是鄉間的販夫走卒,或許就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關鍵時刻而發揮出巨大的潛在能量,這個能量集合起來,就是不可戰勝的。


燕北林叢

英國人征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征服莫臥兒帝國,不僅是英國人的功勞,是整個西方殖民者的功勞。因為,早在英國崛起之前,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荷蘭等西歐強國就已經開始對印度進行征服。在這個過程中,莫臥兒帝國不斷和西歐列強進行抗爭,可惜此起彼伏的強國崛起讓他疲於應付,再加上帝國王室衰落,所以就被滅掉了。但是,顯然滿清要幸運的多!

首先,中國人不好對付

當印度遭受殖民侵略不久,中國也遭受了西方人的殖民侵略,比如說文明的寶島就曾經先後被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佔據,甚至西班牙有徵服中國的一攬子計劃。所以,在明朝後期,中國人和西方殖民者的鬥爭就一直沒有停歇,鬥爭有官方的、有民間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殖民者發現中國人不好對付,他們用武力進行威脅的時候,往往會被打敗,所以轉而和中國人開始和平交易,但是中國又比當時的西方發達,於是不要說征服中國,很多國家開始流行了中國熱。比如,荷蘭山寨中國瓷器,為了讓歐洲人花錢買荷蘭豬,竟將這種動物取名為中國豬,甚至發生過有人冒充中國公主騙吃騙喝的事情!

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西方殖民者對中國都是非常敬畏的,雖然他們知道滿清已經成了一個泥足巨人,但仍然不敢輕易和中國開戰!所以,鴉片戰爭前英國議會進行投票表決的時候,主戰派,是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取得的開戰權。這種戰略上的威懾讓滿清獲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第二個優勢,距離西方海上強國更遠。

當歐洲人越過好望角來到印度的時候,他們需要再向東走上萬裡的海路,才能來到中國。如果歐洲列強向中國發動進攻,他們或者藉助遠東地區殖民地的支持,或者只能跨海遠征。就比如說明朝末年,西班牙人曾經計劃派2萬人遠征中國,計劃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菲律賓土著軍人。

可想而知,西班牙也知道派出大軍遠征中國靠西班牙本土的力量是不夠的!

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人才能夠出動2萬多軍隊,包括英國本土軍和殖民軍,對中國進行打擊!即便如此,也只不過租借了一個小小的海島而已。不是英國人沒野心,是他們有心無力!

第三,來自於滿清政府的給力

老說滿清軍隊戰鬥力低,這得分跟誰比。

無論如何,滿清政府,的執政者還算是一群非常優秀的精英。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同治中興為滿清續命。甚至英國有考慮過將滿清作為在東方的盟友(而不是作為殖民地)。


(洋務運動帶來了同治中興)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被西方不斷侵略的時候,他們沒有在制度上甚至是軍事上有過任何改變。那麼,當西方越來越強的時候,莫臥兒帝國就會顯得越來越弱。所以,他被吞併是必然的。


外交方面的努力

太平天國運動,讓漢族士大夫崛起。他們能夠利用各種手段與西方進行博弈,同時也保存了這個帝國。比如說,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為了保護東南地區的精華,當地的執政者推行了《東南互保》,不與西方列強進行戰爭。所以當中國在軍事方面不是很強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外交等手段進行自保,這方面也是莫臥兒帝國所不具備的!

(東南互保)

總之,滿清沒有被西方滅掉,除了地理上的優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國人很棒!不用說以前,印度作為最大的民主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人口和中國越來越接近,GDP已經減少到只有中國的1/5了。


歷史風暴

堂堂的印度莫臥兒帝國,不是被英國政府軍滅亡,而是被一個商業公司--東印度公司滅亡,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讓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阿三無地自容,顏面全無。

阿三們索性閉口不提歷史,誰跟我談歷史,我跟誰急!

東印度公司是一個怎麼樣的公司?為什麼能滅亡龐大的印度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王朝存在於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自烏茲別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印度封建王朝。"莫臥兒"意即"蒙古"。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印度莫臥兒帝國可以說是蒙古人後裔建立的印度帝國。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臥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

1764年,莫臥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臥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印度莫臥兒帝國表面上看起來龐大,其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獨立主權國家,更像是割據林立的地方部落大雜燴,一團散沙,封閉落後,各顧各的,沒有什麼戰鬥力,大而散,大而弱,大而亂。

英國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這裡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東印度公司訓練僱傭軍,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擁有,但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東印度公司的"保護",實際上是為英國人服務的。它由歐洲軍官指揮,對英國佔領印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這支僱傭軍,英國就不可能征服印度。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除了搶劫孟加拉國庫外,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壟斷鴉片、食鹽和菸草貿易。其中,鴉片收入約佔公司總收入的七分之一。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鴉片,再走私運到中國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從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義的壓力下,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

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政府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於1858年開始直接統治印度,直到1947年印度依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得到獨立。

英國也跟清政府發生過戰爭,即“鴉片戰爭”。“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1842年,是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危害中國人民的健康,損害了清政府的外貿,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打敗清政府軍隊的是英國政府軍等八國聯軍,都是正規軍,不是東印度公司。八國得到的是割地賠款,而不是中國的主權。八國聯軍也不敢跟當時的太平天國,湘軍,淮軍正面開戰,由此可見,中國人民的力量跟印度人民的力量不是同一個檔次,這是有歷史事實可以借鑑的。

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中國大部分時間屬於統一國家,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傳統教育,科學技術,曾經領先世界各國幾千年。幾千名英國軍想統治4億中國人,不現實,英國人連想都不敢想。

如果英國軍隊很厲害,為什麼不敢跟當時的太平天國硬碰硬?只敢欺負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

給大家一道思考題:要是當年湘軍俘虜十幾萬太平軍之後,不把他們悉數屠殺,而是把他們全部流放到印度,永不得回國,就象英國把囚犯流放到澳洲一樣,這十幾萬太平軍在印度能生存得下去嗎? (桌椅亭)


桌椅亭


拿莫臥爾帝國與清帝國來對比,還真的是找對了對象,因為兩個帝國的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莫臥爾帝國的主人本來也不是當地的原住民,直白點講是入侵者。

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後裔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率軍入侵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國家。而清帝國則是女真人的後代滿族人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專制帝國。

兩個帝國同為少數民族做大做強,斗轉星移而成為整片大陸的執牛耳者。

同樣的不論是南亞次大陸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都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國家,中華大地上目前統計有五十六個民族,在南亞次8大陸的莫臥爾帝國比此數只多不少!

但是不同的是莫臥爾帝國還是一個宗教信仰比較複雜的國家,在統治階層來說信豐的是伊斯蘭教,而統治的基礎人民大眾以及貴族群體,則信奉印度教。


而在中國,則是儒家一家獨大,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土著的,統統都要接受這一事實,並主動適應這一事實能,要不然,不管多麼強大的武力,都玩不下去,玩不轉!

這裡就說到了清帝國與莫臥兒帝國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意識形態方面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統一的情況下人人思統,不管是誰,最大的政治理想都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

而多樣性指導下的人心,則是人人思分,分離的分,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小九九,每個人都看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每個人都護著自己狗盆子裡的食。

這樣的情況下,一旦類似英國的殖民主義帝國入侵,就很容易分化瓦解,這就是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的根本原因所在。滅亡莫臥爾帝國後沒有壓力,直接派遣總督統治就行。

但是清帝國就不一樣了,雖然漢民族的民族融合裡舉世聞名,但一定時間段內的排他性還是很深明顯的,只認自己人的統治。

再說了英國主要著眼於商業利益,對於前途莫測的政治統治,雖然英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真要敢打清帝國的政權主意,就是把他累成月亮,也讓他玩不轉。


歷史三日談

嚴格意義上莫臥兒帝國並不是英國所滅的,事實上早在英國人到來前莫臥爾帝國就已危機四伏:莫臥兒帝國是由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帖木兒帝國的後裔創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原本生活在中亞,後來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才得以開創自己的帝國。然而印度絕大多數居民仍然信奉印度教。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和清王朝有些相似:同樣都是外來民族征服土著居民得以創建的國家。其實兩者具有本質的不同。

清王朝儘管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開創的王朝,但有清一代兩百餘年是不斷持續漢化的——清王朝使用漢語、漢字,政治體制上也延續自秦始皇嬴政一統華夏以來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除了要求漢人剃髮易服外這基本上就是一個高度漢化的王朝。當西方列強入侵時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早已日漸平息,反而因為外敵的入侵更加使中華民族內部各族系變得更加團結。

莫臥兒帝國名為帝國,其實僅僅只是憑藉武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然而卻沒從體制上改造這塊土地——莫臥爾帝國對當地的印度教高種姓貴族們保留了相當的特權,於是在帝國境內形成了一個個較為獨立的土邦,說白了就是典型的國中之國。當莫臥爾帝國國力鼎盛之時土邦王公們自然只能俯首稱臣,問題是在專制皇權政體下帝國的國力能以長久強盛——開創之君故去後國力往往在一個個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傾頹。這時土邦王公們還會聽命於帝國的號令嗎?與此同時印度教底層人民因為遭受沉重的壓迫,因此和莫臥兒帝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奧朗則布時期錫克教徒和信仰印度教的馬拉塔人發動起義,於是就出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一幕: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堆瞎答的。

英國人巴不得印度有個能實際控制印度的政權,那樣他們就可以只和這個政權打交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為了做生意付出那麼大代價。

然而不存在這麼個政權好不好。印度本來就四分五裂了,英國人只能自己動手建立秩序,這個過程中造就了印度,那之前沒什麼印度概念。

中國就不一樣了,雖然滿清政府有點冥頑不化,不過打幾頓後還是肯開門做生意了,這就是英國想要的狀態啊。全面佔領這種事,壓根就不是英國人思維,英國人就那麼點人,很明白自己狀況,能不增加負擔儘量不要增加負擔。所以後面即使發生了庚子事變這種在西方人看來簡直不可饒恕的事,也依然優先維護滿清存在,真要把清政府打崩潰了,誰來維持秩序?誰能維持秩序?辛亥之後,英國人支持袁世凱,也是基於同樣的思維,大清註定完蛋了,那就趕緊支持一個最有實力的把秩序維持住再說。

所以,為什麼英國不能滅亡清國?人家巴不得你大清國運長久呢


尋常味

主要原因就是英國滅亡四分五裂的莫臥兒帝國,代價微小。而滅亡統一的清王朝得不償失。下面我們看看英國征服莫臥兒帝國過程就能明白同樣的模式如果是對清王朝,那英國的代價將會大的不可估量。

英國對莫臥兒帝國的征服

第一階段,效法並取代葡萄牙。1498年達伽馬開拓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路之後,葡萄牙便開始向東方擴張,由於國力所限,葡萄牙只能沿線樹立一些商站或據點。

隨著東方財富源源不斷湧入歐洲,歐洲各國都躍躍欲試。1600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同意了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第一批船隻於1608年抵達印度。四年後,英國人協助印度莫臥兒帝國擊敗了葡萄牙,由此贏得了莫臥兒皇帝的信任。

第二階段,在莫臥兒帝國的允許下運營。1615年,英國與莫臥兒帝國簽署了通商條約,條約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樹立貿易據點。到17世紀中葉,先後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樹立了據點或代理。1670年,英王查理二世准許東印度公司有權取得領土,並在其控制區內樹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其他權利。

第三階段,利用莫臥兒帝國分裂,加速蠶食。1658年登位的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推行宗教壓迫政策,對國內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並從官僚系統驅逐所有其他教派人員,導致國內起義此起彼伏,暴亂不斷,帝國逐步走向支離破碎,加之來自阿富汗人的入侵。莫臥兒帝國已無力應對英、法蠶食。

1756年,七年戰爭暴發,英國利用法國在歐洲大陸上混戰的時機,開始爭奪法國在印度的勢力範圍,很快驅逐了法國勢力,獨佔了印度。

早在1690年,東印度公司就已發展成為印度次大陸的準國家,擁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到此階段,由於莫臥兒的衰落,內部混戰,外族入侵。東印度公司開始大大加快了蠶食印度的步伐,大片大片的蠶食著印度領土,最終從根本上征服了印度。

第五階段,英國政府間接統治印度。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的民族大起義,雖然起義最終被平定,但也對英國殖民者產生了極大的震撼。

戰後,英國為加強對印度的統治,採取了兩件措施:一、對於起義相關者停止清算;二撤銷了東印度公司,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並向印度邦王公、酋長、印度人民宣告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即印度女皇,承諾印度人在英國法律下享有和英國人同等的待遇。

從英國對印度的征服過程可以看到,第一、英國對印度的入侵最開始並不是英國政府行為,而是東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內亂逐步蠶食,最終統治整個印度。對於英國政府來說,主要是通過東印度公司的稅收和印度的消費市場來獲得印度的利益。第二、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激發了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為避免失去在印度的利益,英國政府才納入直接統治。

英國與清王朝

清王朝與莫臥兒帝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清王朝是個高度集權的國家,清帝國政府基本上能控制全國,通過軍事手段也許可以擊敗清政府,但是接手清政府管理整個中國,對於資本主義的英國來說是個得不償失的事情,對於英國來說,要的只是整個中國的市場,從經濟上控制中國命脈。

而且佔領中國建立統治,英國所要面對的敵人遠不止是清王朝,當時俄、法、美等多國覬覦中國,謀求中國利益。英國如果要獨佔中國勢必要與俄、美、法等多國為敵,加上清王朝,征服代價巨大,起碼短期內投入是遠大於回報的,而資本主義永遠是短視的,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直接統治對這個目標來講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

英國對印度最初就是通過東印度公司來控制整個印度獲得利益,而對於英國來說,只要控制了清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清政府來獲得整個中國的利益。

所以對於英國來說,實在是在沒有必要冒著高風險滅亡清王朝獲得短期內看不到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