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吹鸣儿鸣儿

吹鸣儿鸣儿:是洛阳话,必须加儿化音,不然就无法区分。在未有铁哨子之前,我们吹的哨子都是那种鸭子嘴儿,带薄苇哨,后期的塑料哨子也是这样子,所以,洛阳人把这个玩具叫:鸣儿鸣儿。

以上全是普通话的解析,洛阳人在这方面也是这样的发音,唯独在吹的玩具或吹唢呐的哨子时说:鸣儿鸣儿。人家吹唢呐师傅把哨片含在嘴里吹奏模仿戏曲唱段,洛阳人还是说人家嘴里有个:鸣儿鸣儿....吹哩真像.....这娃子天天吹鸣儿鸣儿,熬煎人....

最早,洛阳人把唢呐叫:大笛儿,把前段的哨片就叫:鸣儿鸣儿。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看看历史记载,洛阳人把唢呐叫大笛就不奇怪啦。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苇哨被洛阳当地人称为:鸣儿鸣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