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爲什麼變法失敗?

商鞅的徒弟

以前381年,擔任楚國令尹的吳起被保守宗族勢力射殺為起點。

以矢志恢復吳起變法,但卻大概於楚懷王時期被罷黜的屈原退出歷史舞臺為終點。

可以清楚得看到,楚國變法失敗,無疑是因為缺乏與保守宗族勢力決裂的決心。

吳起變法的內容: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史記.吳起列傳》

總結起來即是:

  • 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可見其變法內容,是與秦商鞅變法一樣的法家鼎新,是走向統一中國的正確路徑。

然而,很遺憾的是,發生了楚悼王喪禮上的“麗兵政變”,吳起被殺。

繼任者楚肅王雖盡殺參與政變的七十餘家宗族,但是在法令上卻也開始迴歸保守,其後的宣王、威王也沒有再捅破這層窗戶紙,這為後來懷王改革的失敗埋下伏筆。

楚懷王即位,前期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恢復吳起變法,再度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但是,懷王又一次走到了楚國曆代國君無法解開的死結上面人,他疏遠了曾經與他“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屈原。

注:屈原所任的“左徒”一職,是與莫敖、令尹有得一比的要職。

屈原被架空以後,懷王又因中張儀奸計而被秦所囚,楚齊聯盟也被破壞,至此,楚國已經失去了改革的外部要素,因為其國家案例形勢已經不容其再啟動大刀闊斧的改革。

所以,結論是:

楚國的國君不如秦國國君英明和果決。這是文化所使然的,“戰國者,苦不過秦。浪不過楚”——註定楚鬥不過秦。


無風即風

首先來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公元前390年左右,吳起由魏入楚,被楚悼王任為“宛守”,一年後,提升為令尹(楚相位),主持變法。

吳起變法的要點是“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也就是說剝奪一些舊貴族的利益來補充國家軍政開支。

他首先主張對封君的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削減官吏的祿秩,精簡“無能”、“無用”的官。這一措施革除了世襲封君的特權,精簡了國家機構,從而增強了軍事實力。(有沒有看到現在我朝軍改、政改的影子)

再一個就是把舊貴族遷到了荒涼地區。楚國地廣人稀,土地多餘而人民不足,他迫使舊貴族帶領所屬人民去充實廣大的荒涼地區,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並有利於開發荒涼地區。

隨後,吳起整頓楚國吏治,並提出三點主張:

1、“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義不顧譭譽”;

2、“塞私門之情,一楚國之風”;

3、不準縱橫家遊說。

這裡要說的是,所有的變法,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群體的壟斷,也就是說打破舊貴族的特權,而逐步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政。

所以,這些措施自然而然地遭到了楚國貴族的反對,但並沒有把吳起嚇倒,堅持改革變法,使楚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強盛起來。

《後漢書·南蠻傳》說:“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這是吳起變法取得的大勝利。

到就是在這勝利的一年,楚悼王死了,吳起沒有了強有力的支持,便被舊貴族們群起攻之,車裂肢解而死。

楚悼王和吳起的相繼死亡,使得楚國變法半途而廢,不得而終。

由於吳起在楚國變法時間不長,所以成效不大。吳起死後,楚國在政治制度上雖然有些改革,但軍政大權始終在貴族昭、景、屈三家的掌握之中,政治上比較腐敗。

故而楚國這一戰國大國終究還是不能和秦國相抗,這也是原因之一。


半山半水半畝田

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楚國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國,但它又是諸國裡,最保守和最排外的一個,官僚體系也只是掌握在,國內的幾個大仕族手裡,可以說國家的發展好於壞,完全取決於大家族。

而吳起的到來,卻徹底成了這些大仕族的噩夢。

吳起離魏來楚,遇到到了他這一生,最大的知己。

楚悼王認命吳起為令尹,大力變法圖強,而吳起第一把火就燒像了舊貴族

均爵平祿。這之前的楚國的制度規定的事,只要你的先輩,對國家有功,受了國家的封爵,那麼你的後代就有繼承權,而且是世世代代,這樣最早的貴族,就出現了,他們行程了一個巨大的利益團體,擠壓這後來者的一切,即使你有了再大的功勞,只要不是貴族門生子弟,想要得到晉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吳起第一個就那這個制度開刀,以後在想在楚國的官場混,可以拿德行和能力說話,如果不行,別怪我,把你們家的爵位收回,給那些有能力的人,就這一天,就已經讓舊貴族恨的牙根癢癢了。



緊接著就是收拾那些沒有用的官員,和那些本來就不該存在的部門,消減皇族子弟的勢力,你們別沒事就在一塊嘀嘀咕咕的,別說我收拾你們,還有那些個無所事事的遊俠,都給我回去種地,上戰場打仗,要不我砍你腦袋了,貴族們有了畏懼的心,不敢在徇私枉法,用精簡部門節省下的開支,來鼓勵努力勞作,和當兵打仗的人,讓百姓看到希望。

在楚國境內,有很多擴張以後收回來的土地,但這些土地,都再少數貴族和皇族手裡掌握,而這些土地,再他們手裡,很多都是荒廢的,所以吳起提出,把這些土地收回,而封給他們的爵位,也不再是一成不變,只能給你們留三代,三代人不能在建立大功,不好意思直接收回,在用收回的這些爵位,獎勵那些後來的有本事的人。

可以說吳起出的所有的政策都是針對舊貴族,雖然他們對吳起恨之入骨,但有楚悼王的支持,他們也沒有辦法,如果歷史就這麼走下去,那麼統一全國的一定會是楚國,但吳起這一輩子確實活動憋屈還點背。
楚悼王突然去世,吳起在死之前最後擺了一道舊貴族,讓他們在不久的將來,為自己陪葬,變法也就這樣戛然而止,如果楚悼王在活的久一點,如果他的接班人,也能執行下去,但這都是如果,歷史不能重演,也不會給失敗者機會。


持刀斬牛耳

《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看到沒,貴族們都知道,用箭射王的屍體,是死罪,還是滅族的死罪,但為了殺吳起,還是義無反顧的殺吳起,可以看出,吳起多遭人記恨。

為什麼吳起這麼遭人恨?因為吳起變法。

楚國為什麼變法呢?因為世卿世祿制,官員的來源都是貴族,是貴族政治,是二代有理的時代,只要你是貴族,你生來就是當官的,這樣的貴族,是帝國的股東,不是打工仔,必然威脅皇權,執行力差,楚王想收權,想打擊貴族勢力,想改變朝廷官員來源,於是用吳起來變法。

什麼是變法呢?都不需要看變法的措施,就可以知道,變法是拿利益集團開刀,剝奪官僚、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改變世卿世祿制,這樣必然威脅貴族的利益,貴族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會起來反抗,吳起首當其衝。

吳起就起這個作用,表面是變法的實施者,實際是楚王跟貴族鬥爭的緩衝區,無論變法成敗與否,吳起都是死。

變法的失敗,原因也在於此,這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國的利益集團,

歷史上失敗的變法不只楚國的變法,實際上成功的僅商鞅變法一例,其他的基本都是失敗的,楚國失敗也就不是意外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當時戰國之中得格局是秦國兵強,齊國民富,魏國君賢,而楚國之是地大而已,軍事方面相對很低,變法之前已經很多年沒有打過勝仗。

能生存下來,因為地大,敗了就割地而求和。


當時吳起在魏國搞的很成功,同時又是兵家的厲害人物,可是魏文侯死後,受到魏武侯的猜疑,於是就離開了魏國。

楚王知道後,就把吳起找來在楚國施行變法。變法雖然能使國力提高,卻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只是楚王的支持,貴族沒有辦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法,實力有所提高,剛好遇到戰事,吳起就帶兵前去,結果勝利了,迎來了楚國許多年都沒打過一次勝利仗的現象。

正在高興的時候,卻傳來楚王死去的消息,吳起感念楚王的知遇之恩,交代好軍務自行來到楚都城。

由於楚王的死去,楚國貴族聯合墨家之士,決定除去吳起。當吳起回到楚都城時,由於沒有軍隊,被困宮裡,最後無奈跑到楚王屍體前,抱住楚王屍體,被人亂箭射死。當然楚王屍體上也中箭了。

雖然自己死了,也為自己報仇了,楚國的律令是,任何人不得傷害死去的大王,由於楚王被射,但是射箭的人很多,不知道是誰射的,最後新君就下令全部處死。

就這樣,由於楚王和吳起的死去,楚國變法就這樣失敗了。


中孚鑑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內容,我在其他回答中已作了一些說明。至於為什麼會失敗,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是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吳起變法後,楚國“飲馬黃河”,勢力向北極大地擴張,可以說是吳起變法的直接成效。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吳起的變法,同商鞅變法一樣,都嚴重地觸及到了舊貴族的利益。所謂的舊貴族,就是戰國以前因分封制而遺留下的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在春秋時期成為各國政治舞臺的主角,各個國家的卿族掌控了國家大權,也因此發生了諸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卿族奪國君之權的現象。

由此可見,這些舊貴族,是對國君勢力的嚴重削弱。戰國時代的各國相繼變法,而變法的核心精神,其實就是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但是楚國的狀況比較特殊,吳起生前的變法舉措雖然被施行,但是在任用吳起變法的楚悼王死後,吳起被舊貴族群起而攻之,被殺身亡,其變法也未能夠被楚國的繼任者繼續貫徹下去。這就是楚國變法和秦國變法最大的區別所在了。秦國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商鞅的變法舉措和精神,而楚國則在吳起死後旋即廢棄。因此楚國的大權仍舊是掌握在昭、景、屈等幾家卿族手中,他們的實力龐大,嚴重分散了楚君的權力,在戰國中央集權的時代潮流之下,自然就顯得尤為落後了。

(吳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