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故事在萧县重演——古存礼让六尺巷,今日化解半米墙

六尺巷故事在萧县重演——古存礼让六尺巷,今日化解半米墙

邻里相争只为墙,闹上法庭互不让;执行干警调解忙,相逢一笑友谊长。6月13日,萧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苦口婆心地调解促使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顺利结案,在一审、二审无法化解矛盾的情况下,在执行阶段,促使申请人与被执行人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判决要求留出50公分的通道,而被执行人以高姿态决定自行拆除墙面并留出70公分。

2016年元月,被执行人王某贞在申请人王某民北墙搭建约2米高墙体,未给王某民留空滴水。王某贞辩称,2014年王某民在原围墙位置违法建房在先,自己才紧邻该房屋搭建围墙。王某民房屋后面也没有给王某贞留空滴水。

因双方宅基地纠纷已有几十年争议历史,多次因地界不清产生打斗,村委会也调解过,但没有任何效果。起诉至法院后,为此事法官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由于积怨太深,双方依旧不为所动。此案几经波折,一审不服,上诉二审后维持原判,此时已走到执行阶段。

该案件看似只有一面墙,但堵上的却是人心。如果强制拆除墙面,虽然维护了法律威严,但社会效果不佳,依然隐患未除。兵法有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两家前世无仇,今生无怨,没有什么过不去坎,只是思想上都为了面子钻进了牛角尖。

于是执行干警改变思路,决定以王某贞的子女为切入口,其儿子毕竟在大城市里打拼过,眼界更开阔一点,让他以亲人的身份去说理,比马上强制执行效果要好。经过执行干警和其子的不懈努力,果不其然,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判决只要求留出50公分的通道,而被执行人王某贞以高姿态决定自行拆除墙体并留出70公分,皆大欢喜的结局,双方当场握和言和并感谢法院所做的努力。

邻里相处本当和睦友善,平日里有些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如若两家动不动就兵戎相见、对簿公堂,实在是得不偿失。古时六尺巷的典故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宽不是在“六尺”上,而是在“人心”上,宽在和谐礼让的精神上。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仍受困于争长论短、争强斗狠的时候,想一想当年桐城“六尺巷”,看一看如今萧县“半米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