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故事在蕭縣重演——古存禮讓六尺巷,今日化解半米牆

六尺巷故事在蕭縣重演——古存禮讓六尺巷,今日化解半米牆

鄰里相爭只為牆,鬧上法庭互不讓;執行幹警調解忙,相逢一笑友誼長。6月13日,蕭縣人民法院執行幹警苦口婆心地調解促使一起相鄰權糾紛案件順利結案,在一審、二審無法化解矛盾的情況下,在執行階段,促使申請人與被執行人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判決要求留出50公分的通道,而被執行人以高姿態決定自行拆除牆面並留出70公分。

2016年元月,被執行人王某貞在申請人王某民北牆搭建約2米高牆體,未給王某民留空滴水。王某貞辯稱,2014年王某民在原圍牆位置違法建房在先,自己才緊鄰該房屋搭建圍牆。王某民房屋後面也沒有給王某貞留空滴水。

因雙方宅基地糾紛已有幾十年爭議歷史,多次因地界不清產生打鬥,村委會也調解過,但沒有任何效果。起訴至法院後,為此事法官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由於積怨太深,雙方依舊不為所動。此案几經波折,一審不服,上訴二審後維持原判,此時已走到執行階段。

該案件看似只有一面牆,但堵上的卻是人心。如果強制拆除牆面,雖然維護了法律威嚴,但社會效果不佳,依然隱患未除。兵法有云,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兩家前世無仇,今生無怨,沒有什麼過不去坎,只是思想上都為了面子鑽進了牛角尖。

於是執行幹警改變思路,決定以王某貞的子女為切入口,其兒子畢竟在大城市裡打拼過,眼界更開闊一點,讓他以親人的身份去說理,比馬上強制執行效果要好。經過執行幹警和其子的不懈努力,果不其然,事情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機。判決只要求留出50公分的通道,而被執行人王某貞以高姿態決定自行拆除牆體並留出70公分,皆大歡喜的結局,雙方當場握和言和並感謝法院所做的努力。

鄰里相處本當和睦友善,平日裡有些磕磕碰碰也在所難免,如若兩家動不動就兵戎相見、對簿公堂,實在是得不償失。古時六尺巷的典故云“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的寬不是在“六尺”上,而是在“人心”上,寬在和諧禮讓的精神上。幾百年後的今天,當人們仍受困於爭長論短、爭強鬥狠的時候,想一想當年桐城“六尺巷”,看一看如今蕭縣“半米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