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文 | 丁悦 图 | 网络

本文约1500字,约需5分钟阅读

4月28日上映首日,《后来的我们》吹响五一狂欢来临前的号角,创下近2.85亿的票房,破了国产爱情电影的纪录。截止5月3日下午,电影《后来的我们》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

1. 票房注水,退票成灾

3月28日,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开始上线各类物料后,便迅速在网络上引起阵阵波涛。不可否认的是,“奶茶”本身的品牌效应和那首耳熟能详的“后来”都是这部电影在五一电影档率先抢滩的最好助攻。

4月28日上映首日,《后来的我们》吹响五一狂欢来临前的号角,创下近2.85亿的票房,破了国产爱情电影的纪录。截止5月3日下午,电影《后来的我们》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超越了此前由薛晓路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创下的7.85亿元票房。刘若英也因此成为华语电影史上女性导演的票房新纪录保持者。

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然而伴随斐然的票房成绩的是不断发酵的影片恶意“退票”“刷票”事件。上映首日就发生了38万退票订单,有54%的订单确定为用户正常改签行为,而在剩余46%的退票订单中,有部分疑似黄牛所为的恶意刷票。有多方消息来源爆料称,《后来的我们》出现大量退票的情况,且不少影院单日退票率都在10%以上,被退票的影院总数接近4000家。国家电影局已经介入《后来的我们》遭遇恶意刷票与退票事件,并已给出了“退票情况确有异常”的初步结论。

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2. 玩转资本,绑架艺术

回想起2018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关于票房掺水的负面消息频繁曝出。因而即使市场反馈热烈,仍有出品方表示未来几年不打算再参与春节档的竞争, “春节档已经不是内容驱动的档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巨大黑洞”。或许这样的论断有些片面和偏激,但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不规范操作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偷票房的事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只是在这个五一似乎来了一次集中爆发。

刘若英、丁晟导演这次加入五一档期的幕后混战,都表明本该独立于资本大战的创作群体,依然无法在业界的利益纠葛中独善其身。而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应该是创作人得以独善其身,资本在规则的框架里有约束地发挥作用,观众们可以自由自主,在信息相对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选择自己的想要的精神食粮。一个公正的票房数字,是对所有真诚创作与制作者的最好回报。

上映首日退票38万,《后来的我们》票房难辨真假

3. 泡沫一触就破,佳作生生不息

第一次被曝票房造假还是在《阿童木》上映的2009年,十年过去了,电影票房依然暗流涌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可笑的是,搅动浑水的利益相关方为了眼前所得费心劳力,不惜钻规则的漏洞营造票房的虚高,在一片泡沫中拥抱畸态发展的电影市场。殊不知这样操作的背后留下的隐患最终会反弹给自身,损害了品牌的格局是小事,产业生态的污染才是根本问题。真正可畏的是恶性竞争会形成不良风气,最终形成路径依赖,给电影市场中参与者一种凭借小聪明与小动作就能“战无不胜”的错觉,失去了“作品是硬道理”的信念。

在低质量成片的大环境下,观众会逐渐被抑制付费观看的意愿。但归根结底对观众来说,损失的只是观赏佳作的机会,而对市场的内容生产输出方而言,则是被堵住了一个资本流动的通道。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悬浮在资本中的投资是不可靠的游戏,依靠品质生根发芽才能成长为良性发展的产业大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