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文 | 丁悅 圖 | 網絡

本文約1500字,約需5分鐘閱讀

4月28日上映首日,《後來的我們》吹響五一狂歡來臨前的號角,創下近2.85億的票房,破了國產愛情電影的紀錄。截止5月3日下午,電影《後來的我們》累計票房已經突破10億大關。

1. 票房注水,退票成災

3月28日,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開始上線各類物料後,便迅速在網絡上引起陣陣波濤。不可否認的是,“奶茶”本身的品牌效應和那首耳熟能詳的“後來”都是這部電影在五一電影檔率先搶灘的最好助攻。

4月28日上映首日,《後來的我們》吹響五一狂歡來臨前的號角,創下近2.85億的票房,破了國產愛情電影的紀錄。截止5月3日下午,電影《後來的我們》累計票房已經突破10億大關,超越了此前由薛曉路執導的《北京遇上西雅圖2:不二情書》創下的7.85億元票房。劉若英也因此成為華語電影史上女性導演的票房新紀錄保持者。

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然而伴隨斐然的票房成績的是不斷髮酵的影片惡意“退票”“刷票”事件。上映首日就發生了38萬退票訂單,有54%的訂單確定為用戶正常改簽行為,而在剩餘46%的退票訂單中,有部分疑似黃牛所為的惡意刷票。有多方消息來源爆料稱,《後來的我們》出現大量退票的情況,且不少影院單日退票率都在10%以上,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國家電影局已經介入《後來的我們》遭遇惡意刷票與退票事件,並已給出了“退票情況確有異常”的初步結論。

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2. 玩轉資本,綁架藝術

回想起2018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創下了同期歷史新高,其中關於票房摻水的負面消息頻繁曝出。因而即使市場反饋熱烈,仍有出品方表示未來幾年不打算再參與春節檔的競爭, “春節檔已經不是內容驅動的檔期,是一個資本運作的巨大黑洞”。或許這樣的論斷有些片面和偏激,但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的不規範操作已經是人盡皆知的秘密,偷票房的事也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只是在這個五一似乎來了一次集中爆發。

劉若英、丁晟導演這次加入五一檔期的幕後混戰,都表明本該獨立於資本大戰的創作群體,依然無法在業界的利益糾葛中獨善其身。而一個健康的電影生態,應該是創作人得以獨善其身,資本在規則的框架裡有約束地發揮作用,觀眾們可以自由自主,在信息相對公開透明的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想要的精神食糧。一個公正的票房數字,是對所有真誠創作與製作者的最好回報。

上映首日退票38萬,《後來的我們》票房難辨真假

3. 泡沫一觸就破,佳作生生不息

第一次被曝票房造假還是在《阿童木》上映的2009年,十年過去了,電影票房依然暗流湧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有些可笑的是,攪動渾水的利益相關方為了眼前所得費心勞力,不惜鑽規則的漏洞營造票房的虛高,在一片泡沫中擁抱畸態發展的電影市場。殊不知這樣操作的背後留下的隱患最終會反彈給自身,損害了品牌的格局是小事,產業生態的汙染才是根本問題。真正可畏的是惡性競爭會形成不良風氣,最終形成路徑依賴,給電影市場中參與者一種憑藉小聰明與小動作就能“戰無不勝”的錯覺,失去了“作品是硬道理”的信念。

在低質量成片的大環境下,觀眾會逐漸被抑制付費觀看的意願。但歸根結底對觀眾來說,損失的只是觀賞佳作的機會,而對市場的內容生產輸出方而言,則是被堵住了一個資本流動的通道。泡沫總有破裂的一天,懸浮在資本中的投資是不可靠的遊戲,依靠品質生根發芽才能成長為良性發展的產業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