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被人铭记?答:一座拥有记忆的城市才能被铭记。当时光流逝,后来的人们寻着一些蛛丝马迹溯源回流,才有可能看到一座城当初的模样,生动而富有诗意。

在成都,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文字与镜头讲述成都故事,用技艺描写这个世界的人群。他们用最朴实的手艺去雕刻自己所感受到的人间。如果说钢筋水泥是一座城市的骨架,那么文化便是堆砌在骨头上的血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诗词不会绝,欢迎吐槽

2014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名单一经公布,学界和媒体瞬间炸开了锅。一时间,“周啸天” 三个字被鲁奖推到了风口浪尖。

周啸天,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2014年他的作品《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第一个以传统诗词获得鲁迅文学奖,被作家王蒙赞为“亦属绝唱,已属绝伦”。

他以诗的形式记录着时代与城市的变化,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也并不沮丧:“我的作品不一定非要每个人都喜欢,如今这些质疑声在我看来,其实也是好事,这说明大家还是在关注诗。”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寻找那些纯粹的记忆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这个爸爸不简单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2017年6月末,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被称为“出行界的泥石流”。这位奇葩父亲名叫李里,曾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

李里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他不仅开办着免费的国学讲座、著有学说《蒙书讲义》,还交往过许多大师级的国学人物,其中不乏季羡林、张岱年这样的国学大师。如今,他开办了公益书院——传薪书院。他想要让国学的精神在成都薪火相传。

什么是美

她用自己的体验告诉我们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孙敏,自称“成都乡下人”。大学学油画,之后在一所大学做老师,如今是一名独立摄影师。她把摄影当做陪伴者,把拍摄片场叫做花园,喜欢身处植物和田野的宠爱中,一直渴望着能在乡下置办一屋半亩地,种种蔬菜瓜果鲜花,养一只狗,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悠游自在,且逍且遥。孙敏是一位很 “成都” 的摄影师,她用镜头讲成都、讲人生、讲记忆,将自己活成了诗和远方。

故人已散落在他乡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张晋,四川巴中人,现居成都,科学怪蜀黍一枚。用捡垃圾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他说:“每一个被人遗弃的垃圾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想要用实实在在的方式去触摸过去。”

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木格,一位摄影师。他用他的镜头讲述故事,借此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他希望人们能够更多的关心乡村、关心孩子,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开始就好了。” 至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开始关心乡村,并真正去尝试去做一些什么,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

无法统计她拍了多少照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才会终将被人铭记?

他们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用各自的手艺将它呈现给观众。有人说,所谓 “文化”,是将文 “化” 进生活里。这群文化人便是在用他们的足迹丈量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参与了时光,见证着变化。是他们的故事让时光变得鲜活,是他们的情谊让城市变得温情。

转自:更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