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傳的十句熟語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來我們平時所講的這十個熟語,當初並不是現在的樣子,只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使它們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與原來的字詞有著天差地別。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熟語轉音成雞成狗了。

出處一:宋·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 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說,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年齡大的“老叟”,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後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慢慢地轉換了語音,變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出處二:相傳在宋朝年間有一個楊員外,員外有一個女兒叫楊秀英,有一天員外覺得自己財大家大業大,就高興的說:“諸事由人不由命。”他女兒說:“不對,是由命不由人。”員外聽了很生氣,就說:“你真的認為由命嗎?那明天我就把你嫁給街上要飯姓王的小子。”女兒說:“您隨便,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員外後來真的把女兒嫁給那個討飯的。嫁給王小子後,他們夫妻雖窮,可是夫妻和睦,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生了兩個男孩,取名:金梁和玉柱。後來宋朝八千歲趙德芳訪子,據說這個王小子就是趙德芳的兒子,小名叫“碗劃”。就這樣楊秀英夫妻被趙德芳接進京城。好一個由命不由人呀!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裡。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3、“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為“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識金鑲玉”,本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俗語“有眼不識荊山玉”和“有眼不識泰山”一樣,都是比喻一個人見識淺陋,不知人,不識貨,與成語“有眼無珠”同義。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西門慶對其妻吳月娘說的一段話裡就用了“有眼不識荊山玉”:“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

5、“不到黃河心不死”,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6、“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我們還能理解,因為四川那邊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有時亦作“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捨不得孩子打不了/著狼)是一句人們所熟知常用的俗語,字面意思是為了要想打到狼有時不得不捨棄孩子,比喻要達到某一目的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仔細想想這句話,頗有點讓人不能接受:為了打到一隻狼而不惜去冒讓一個孩子丟掉性命的危險,這種做法也未免太殘忍了點、代價也未免太大了點。

其實,這句俗語的本來面目是“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意思是說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這是因為狼生性狡猾,且體格強壯,能奔善跑,一旦被獵人發現,它不是東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獵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嶺、跑許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費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腳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時候,人們往往要在磨破一兩雙鞋子之後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捨不得費這一兩雙鞋子就很難捕到狼。就這樣,“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就誕生並廣泛流傳開來了。

那麼,這句俗語中的“鞋子”一詞後來又怎麼會訛變為“孩子”呢?原來,在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三個音的,現代漢語中的j、q、x一部分來自古時的g、k、h,一部分來自z、c、s。所以,在古漢語中“鞋子”不讀作“xie子”,而是讀作“hai子”。後來,“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作“hai”,另一部分則讀作了“xie”,“鞋”字即屬於後一種情況。但是,在我國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廣東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卻一直被讀成“haizi”。時間一長,人們就習非成是,“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也就被訛傳誤記為“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7、“狗屁不通”,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汙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就將就吧!由於“皮”與“屁”諧音,屁為汙濁之物,對於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義,意思更為鮮明。後來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8、“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9、“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原本是一句歇後語“跳到黃河——洗不清”,因為黃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渾濁,跳進黃河中,要洗淨身上的汙穢是不可能的,比喻一個人難於洗刷淨自己身上的汙點。後來訛變為“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比較費解。關於“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有個典故:黃河水原本清澈,只因一名叫黃三嫂的婦女被冤屈跳黃河而變得渾黃;後來每當人們遇到冤屈而又說不清的事,總好說上一句:“跳進黃河洗不清”。後來又添加了“也”字,留傳甚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