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犁:定向降準不足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近日央行實施年內第三次降準,釋放2000億元資金支持小微企業。不過,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認為,定向降準不足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真正要幫助小微企業,還得靠財稅政策。

6月28日,甘犁在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企業大數據學術討論會上表示,定向降準的出發點雖然是為了小微企業好,但面臨三個挑戰:銀行定價體系不匹配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信息壁壘,釋放的資金投向有漏損。

甘犁指出,銀行的資金成本最低,是大家的最愛,但正是因為利率低,對風險的要求就很嚴格,這與小微企業存在的風險並不匹配。根據他提供的數據,每年有16%的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倒閉。

“在銀行現有的監管約束下,釋放出來的資金是無效的,不能真正對有信貸需求的小微企業有好的效果。貸款利率低,貸款一定難,所以,我覺得應該在銀行內突破傳統定價方式,鬆綁現有的定價體系,讓銀行獲得風險溢價。”甘犁說,“與此同時,允許(銀行)壞賬率和不良率高一點,在考核上也要有不同的思考。”

對於信息壁壘,甘犁表示,目前,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在線上的軌跡很少,缺乏線上的數據和軌跡。

“這對銀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信息壁壘。”他建議,有效利用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將其作為一個補充,在打破信息壁壘上產生比較好的作用,此後,建立更新機制,讓這些數據能繼續更新,併發揮作用。

至於資金投向,甘犁指出,國家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是定向的,但現實中,資金會流向其他渠道。定向降準後,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在下降,但是大企業的信貸成本下降得更多,所以,漏損的現象要注意。

“真正要幫助小微企業,不是我們的金融政策,還是財稅政策,”他進一步指出,“在稅收方面,5月1日開始,中國政府已經下降了增值稅稅率1個百分點,這是好事,但是仍然不夠。”

根據甘犁對小額納稅人的跟蹤研究,他發現,如果將小額納稅人的起徵點從現在的3萬元提高到5萬元、7萬元的時候,企業死亡率會逐漸下降,雖然下降的比率不高,但因為企業數量比較大,整體效果仍然不錯。

此外,如果把小規模納稅人起徵點從3萬元提高到5萬元,稅收會減少485億元,如果從3萬元提高到7萬元,稅收會減少880億元左右,前者會增加0.12個百分點的GDP,後者會增加0.22個百分點的GDP,也就是說,約6萬元的財稅成本可以增加1個就業崗位。

“稅收政策對小微企業的發展更加重要,也更加直截了當,”甘犁說,“在這方面應該做更多的工作,現在降的比例還太少。”

上述分析結論是基於甘犁所領導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與研究中心對全國5600多家小微企業的調查,同時還結合了從家庭數據中獲得的個體工商戶數據。調查還發現,在收入法下,小微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為30%,吸納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30%。

但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很大。首先,盈利的小微企業比例在下降,從2013年的70%下降到2017年的40%左右,這與經濟下行有很大的關係。

其次,信貸需求比例下降幅度非常大。甘犁說,2011年,有27.5%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信貸需求,2017年這個比例只有16.1%,降了11個百分點。有民間借貸需求的小微企業比例從2011年的32%下降到2017年的12.6%。

不過,對於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比例在上升。2013年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比例不到一半,2017年,儘管需求在下降,但是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比例上升到61%。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體系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在好轉。

從額度上來說,2017年,有信貸需求的個體工商戶的貸款需求均值為36萬,獲得銀行貸款8.5萬,民間借貸6.5萬,缺口21萬,滿足度為41%;法人小微企業,信貸需求450萬,獲得銀行貸款130萬,民間借貸26萬,資金缺口290萬,滿足度45%。雖然銀行的服務在提高,對小微企業的幫助在提高,但缺口還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