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的防治

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暴发性出血病等。进入高温季节后,此病的发生率更高,危害更大,广大水产养殖者须密切关注与积极防治。

病原

暴发性流行病在不同鱼类,其致病病原体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这类病原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池塘环境好,鱼体抵抗力强时,病原菌虽存在水体中但不会引起鱼病,池塘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差时,易引起鱼病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感染时,鱼体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内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鲢鳙鱼更明显),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较淡,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时肠腔内积水或有气,肠被胀得很粗。需要注意的是,该病因病程的长短、疾病的发展阶段、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的症状表现多样化。有时少数鱼甚至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死亡,这是由于这些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的数量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

流行情况

危害的鱼类主要有鲢、鳙、鲂、鲫、鳗、鳝等鱼类,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及高温季节过后仍保持在25℃以上的水温条件时,最易暴发流行,危害各种规格的鱼类。

预防措施

1、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进入高温季节,鱼体的代谢增强,摄食量增加,排泄的废物增多,有机物的分解加剧,积累的有害物质超过池塘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池塘水质恶化,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袭。因此,在池塘条件允许时,进入高温季节后,可根据池塘本身条件、养殖水平等拉网分塘,适当降低养殖的密度。

3、使用质量较好的商品饲料投喂。由于目前池塘养鱼中大都实行高密度精养方式,基本上投喂商品配合饲料,天然饲料基本不投喂或投喂很少,有些养殖者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往往采用廉价的低劣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有的甚至采用单一的菜饼等投喂,造成营养不全,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发生脂肪变性,使鱼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成为疾病的易感群体。因此,在鱼类生长迅速而疾病多发的高温季节,应投喂质量较好的商品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免疫调节剂等,可有效促进生长和加强鱼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5、使用消毒药物进行预防。在暴发性疾病流行的高温季节,可定期在池塘食场周围或全池泼洒高效温和的消毒药物,如二氧化氯制剂等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原菌,改善池塘环境,防止疾病的暴发。

1、如果鱼体体表有寄生虫寄生时,须先杀灭体外寄生虫。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铜,以免加重暴发病病情。可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用较温和的杀虫药物。

3、使用消毒药物期间,同时内服抗菌药物5—7天。内服药物可选用水族金安(15—20克/100公斤鱼)、氟哌酸(2—5克/100公斤鱼)、环丙沙星(1—2克/100公斤鱼)等。

注意事项

1、杀虫选用的药物要有针对性,不能滥用杀虫药,以免刺激病鱼,加重病情。

2、做成的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一般要求在水中至少稳定1小时以上。因此,药饵中的粘合剂选用要恰当,药饵做好后如使用2—3个鸡蛋清包被,并适当晾干后投喂效果更好。

3、投喂药饵的量要准确。一般要求在投喂后30—45分钟内吃完为好。

4、内服药物须连续投喂5天以上,或停止死鱼后,再继续投喂1—2天,不能过早停药,以免鱼体内病原菌未被全部消灭引起复发。

5、外用的消毒药物须泼洒均匀,食场周围和池边病原菌较多的地方可适当多泼,如使用粉剂药物时要充分溶解后再泼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