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我們以為失去的,往往是被淡忘的,而我們真正淡忘的,則是我們永遠失去的。人們說,老的龔灘古鎮已經被水電站蓄水所淹沒了,現在的龔灘古鎮是遷建的,世上已經沒有了原來的真正龔灘老街。而我想說,龔灘古鎮是酉陽和重慶的古鎮與古建築的代表,龔灘古鎮裡優秀建築眾多,但真正傳統原生態的古建築,其實在古鎮附近的山區古道上分佈很廣,只要尋著原先的古道場鎮線索去尋找,其實還可以找到很多老結構的木房子,也能看到很多不曾變為景區的原始古蹟。尋訪古鎮周邊的古道,讓人尋味悠遠。其實你心裡尋找的老街和過往的歷史,離你很近很近,但往往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不曾發現它們。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在古鎮周邊找找尋歷史留存的足跡,遊歷那些正在被淡忘的歷史記憶。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對於多數的遊客,可能對於酉陽的古鎮,知道的只有龔灘古鎮和龍潭古鎮,其實細細瞭解一下酉陽的早期道路歷史,就會發現酉陽縣境內的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是龔龍古道(龔灘古鎮到龍潭古鎮)、二是涪酉古道酉陽段(涪陵到酉陽的官道,古時的酉陽州曾包括現在的彭水、黔江和秀山,地域面積很大)。這兩條古道承載起酉陽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如果能深入瞭解歷史古道的地位和走向脈絡,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收穫。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龔龍古道始於龔灘鎮,經現酉陽縣兩罾鄉、天館鄉、丁市鎮、銅鼓鄉、板溪鎮抵達龍潭鎮,全程約120公里,沿途多是起伏山路和陡峭河谷地形,古時背夫背鹽走一次單程約需7~8天。可能你會覺得背夫走的好慢,但如果你揹著70~300斤的鹽巴竹簍,跟著背鹽的隊伍,按照“上七下八平十一”步伐節奏來走,就知道速度是被控制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坡路只能走七步,下坡路只能走八步,平路只能走十一步,走了就要歇氣,不然影響整體隊伍節奏。所以背夫的行進速率是有嚴格規矩的,就算你背的鹽較少,但依然不能隨意的暴走,沿途有盜匪和險路,背夫離開有保護的運鹽隊伍單獨行動,安全是非常沒有保證的。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嘉靖《思南府志》卷一《地理志·沿革》·山川·灘記裡記載:龔,在府治北三百五十里。波濤洶湧,聲震如雷,長十餘里。舟楫至者,皆取去貨物,虛舟上下,古稱巫峽之險,不過此也。在此轉運的大多物資,經由龔龍古道,由人力背至龍潭,再經湄舒河轉運下洞庭湖。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這本《思南府志》裡說的是,在明朝萬曆初年,酉陽龔灘所依鳳凰嶺山崖垮塌,巨石落入江中,阻斷烏江水道,龔灘段烏江水深變淺,船隻必須在龔灘卸貨,然後空船牽拉過險灘,或者登岸後後轉船方能繼續前行,其險可和巫峽之險並稱。從龔灘卸下的貨物,部分通過龔龍古道,運到龍潭古鎮,然後轉運到秀山或經過湄舒河運至洞庭湖地區,在明、清和民國時代,這條龔灘古鎮和龍潭古鎮之間的運輸古道非常的繁忙。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從龔灘古鎮出發,沿著龔龍古道的大致路徑前行,沿著省道304線,向丁市鎮方向走,沿途會經過一些小村子和碧色河流的河谷,沿途景色自然秀麗,在道路邊和對岸的河灘樹林裡,可以找尋到很多非常古老的房子。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這些古建築很好的保留下來,雖然沒有龔灘古鎮那樣的規模密集,但老屋功能佈局非常完整,可以看到養殖家禽牲畜的圈舍,柴火房和居住的樓房,紅牆黑瓦,很有地方特點。這些地方原先是古道上的小村寨,百年來少有打擾,依然保持了淳樸的樣子,很多人開車經過這段路,卻沒有停下來,其實可以細細在路邊、在岸邊和在樹林後,品味這些存留下來的老房子。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從龔灘到酉陽縣城的路上,沿途可以看到諸多公路隧洞,這些隧洞大多都比較短,都是現代才打通的,以前的古道無法打隧道穿山,附近河谷也經常洪水高漲,所以古道都在山上,需要翻山越嶺才能通過這些天塹。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因為附近彭水水電站的建設,讓這裡河谷水流都變的較小,而在古代,這些峽谷則是濁流濤天,極其危險的絕壁峽谷面貌。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新公路邊,還可以見到民國時期開鑿建設的老公路隧道遺蹟,雖然這些老隧洞已經被廢棄,但看著附近險峻的地形,完全可以想見,在物資和器械匱乏的民國時期,在這裡建設如此規模的花崗岩絕壁公路,是有多麼地艱辛。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當來到距離銅鼓鄉集鎮近1.5公里的一處山谷峽口,這裡名叫江東峽(也曾稱“幹洞峽”)。研究了此處的地理地形,發現此處是附近唯一東西向山谷通路,從此地深溝山谷地形來看,當年這裡河流曾很深,水流且較為湍急。查詢的歷史史料也記載,江東峽暴雨後,是驚濤拍岸,雪浪翻卷,峽谷斷巖絕壑,無法通行。這裡是險峻的軍事關口,沒有公路以前,人行通過需要走峽谷南邊山上的隘門關。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現在的酉沿高速和省道304線都是從這座峽口山崖下,打通長隧道而過,現代公路的隧道建在山底下,而在山腰處有一條民國時候開闢的公路舊道。可以從附近一條支路,上到這條民國舊道,舊道在山口拐彎處有一個橫切隧洞,叫做江東峽隧道。這條民國老路,由三段小隧組成,位於銅鼓村和銅西村之間,在現代隧道通車前,它是通往小河、丁市的必經之路,不過這條老路,而今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偶有山上村子相關的車輛從此通過。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東江峽隧道邊,有一塊民國公路里程石碑,記錄這裡距離酉陽縣城22公里。在1942年以前,這裡是懸崖峭壁,在抗日最艱苦的年代裡,隨著各省區的淪陷,侵華日軍佔據了主要水道和鐵路,海鹽和其他地方的鹽以及其他物資運輸道路被封鎖,龔灘到龍潭一線成為重要的運輸線,而該線貫通的瓶頸就在江東峽,打通東江峽是最快建設公路方式,只有有了公路,才能開闢公路運輸大通道。1942年4月,國民黨交通部公路總局西南公路工務局酉龔路工程處來到這裡施工,開鑿隧道,一直到1943年1月建成,也正是這條老公路隧洞的打通,結束了背夫翻山經過隘門關的歷史。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隧道和附近的巖壁上,可以看到堅硬的花崗岩上,留下了無數的鋼釺和開鑿劈砍的痕跡,讓人觸目驚心,當年靠著鋼釺和爆破技術,才在如此堅硬的巨巖上,開鑿出了造型極為特別的隧道,在隧道的巖壁下,有一塊記事石刻,清楚的記錄了這條公路和隧道開鑿的故事。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碑文如下:

《交通部公路總局西南公路工務局酉龔路工程處開鑿江東峽隧道紀略》:

酉陽至龔灘公路,為抗戰後運輸糧鹽要道,民國三十一年四月,餘奉命主修。山勢崎嶇,工程艱鉅,地當邊徼,平日無大興作,若土若木石之工,大都募自湘鄂諸省,以抗建工事,故應募者殊踴躍。路線經江東峽,兩岸峭壁高百尋,長背之下臨深峽,石工張桂生籍湘潭、李吉清籍秀山、田興禹籍沿河、王山雲籍常德,沿峭錘鑿,墜峽慘死,之四人者,名不載軍書,因斯役而挫骨異鄉,以視急公敵愾,效命疆場者何多讓焉。路將成,個慚督率無方,復憫死者勤事之烈,爰紀其生略,勒之碑石,用志不忘。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長沙歐陽緘謹識。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因為酉龔公路和一系列隧道的建成,酉陽到龔灘的公路運輸勉強試通車,次年就因為道路艱難和時局變化而被廢棄。但新建的隧道和公路,改變了原來龔龍古道的走向,背鹽道路的歷史並沒有完全結束,只是背夫們從此不再經過江東峽上方的隘門關了,有些路段改走公路。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川鹽生產和運輸的歷史中,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國強則川鹽弱,國難則川鹽興,歷史上曾經幾次發生大規模的 “川鹽濟楚”。 咸豐初年 ,湘楚省份的“例食淮鹽”的秩序到被太平天國起義徹底打亂,起義軍在廣西揭杆,並迅速遍及全國十八省,與朝庭相持達10年之久,淮鹽入楚的水路被斬斷,於是兩湖鹽貴如油,朝庭命川鹽濟楚,當時為爭長江水路,湘船、川船經常在宜昌發生糾紛,川船數以千計被堵於三峽出口處,一時連檔銜尾,檣桅如林。水路不行陸路補,為了生計,湘鄂西人另闢溪徑,大量的人湧入大巴山,開始了漫漫鹽道之路。之後抗日戰爭爆發,沿海鹽區相繼淪陷,淮鹽水運再次受阻,華中、西北、西南7省區食鹽再次告急,1938年再次“川鹽濟楚”,讓各條川鹽古道變得繁忙無比。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龔龍古道的運輸,對這個川、鄂、湘、黔交匯地區,有著巨大影響力,從龔灘到龍潭的川鹽古道上分佈了很多的關口,這些關口從修建年代和分佈來看,大抵還是分佈均勻,如此可以分析出當年匪患猖獗,如此密集地修建關隘,不僅僅是保證沿線的安全,對於保護商隊、背夫、行人也是特別有利,也充分說明當時政府對這條路的重視,在抗戰時期,酉陽以免除兵役等舉措,先後在境內鄉鎮徵派7000餘名青壯年組成背鹽隊伍,形成了古道上規模最大運輸場面。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龔灘至龍潭沿線,原有5個關口,分別是:小蓋山關(清咸豐十一年修建,現無存)、凍青埡關(又名西屏關)(咸豐十一年修建,現存遺址)、橋巖關(咸豐十一年修建,無存)、隘門關(咸豐五年重建,存兩道卡子)、石埡子關(咸豐十一年修建,無存)。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東江峽附近的小山村裡,終於找到了原來上隘門關的鹽道老路,沿途石板上密佈著當年背鹽人留下的打杵印,其實只要看石板上的圓形杵印,就可以分辨古道和普通道路。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當地人叫這個石板洞為“ 打杵印”,以前運鹽的背夫都有一根“打杵”棍,是一個T字型木支架,背夫休息時可用來支撐揹簍,也可以作為柺棍和鉤子用,這個打杵棍下面頂端,有一個鐵片或鐵釘,常年累月的戳擊和休息時支撐在石板上,就形成了這些印記。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酉陽的背鹽的歷史,一直持續到了1957年橋巖隧道打通為止,貫通的公路完全建成後,背鹽已經無利可圖,海鹽也開始進入酉陽,而背鹽的記憶,卻深深地打杵印留在了古鹽道上。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當時背鹽的工錢,背到龍潭是6塊錢100斤,背到秀山是7塊錢100斤。在路上客棧休息一晚加兩頓飯要2毛錢,半斤米5分錢,菜豆腐5分錢。去領鹽時要給夫頭交1毛錢,不然背不到鹽巴。這裡附近一些村莊裡的老人,很多從小就開始背,背了一輩子的鹽。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這些鹽道之路非一代一朝,而是經過長時間積澱的結果,古鹽道促進了川、湘、鄂、黔區域之間的聯繫與往來,成為繁榮當地經濟的重要工具,也是區域交往的重要橋樑和紐帶,這些鹽運古道也最終奠定近代川湘公路、川鄂公路、川黔公路的雛形。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沿著古道的石階行走,沿途有一些小的居民點,但看不到人,只有看家的白鵝在守門,這些老木屋後面還有豬圈和雞舍,房屋周圍都是一些果樹。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經過漫長的攀爬,終於到達了隘門關的第一個石門卡口,不過這裡已經荒廢,石門已經所存不多。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隘門關有兩道卡子,如果要真正走到上面的隘門關口,還得繼續登山,兩道卡口之間是原來的驛站,房舍和營地等,不過目前都已經荒廢,使用空拍機也只能看到一個大概,附近周邊的石牆、石板路和老木屋都被濃密的植物所覆蓋。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隘門關的兩道卡口周圍,還有多道石牆,不過目前多已坍塌和損毀,只留下斑駁的痕跡。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隘門關附近的道路,第一道卡口之前,都還比較好走,但之後的路就都是野草叢生了,很多原來的道路,都被大樹和灌木擋住去路,只能從旁邊找路過去。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從第一個卡口上到後一個卡口,這是一段上坡路,本來都以為爬到坡頂,不用再攀爬了,結果見到又一座山屹立眼前,還得繼續上坡路。當地人將第一個卡口石門叫做“空歡喜”,因為空歡喜一場,後面還需要繼續爬山。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隘門關,始建於土司時期,目前因年代久遠全部坍塌。曾經在咸豐五年(1846年),知州凌樹棠因考慮到該處地理位置險要無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重修過關口,也就是現在那座空歡喜(小地名)卡口石門,凌樹棠在此設立過營房,建築過炮臺。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根據《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四《規建志-關隘》裡的記載,對隘門關的評價為:州西諸關中,此其最扼要者也,目前整個隘門關都被植物覆蓋,很難看到附近的環境,所以用了空拍機,在非常有限的場地上起飛,來查看附近的地貌和環境。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隘門關兩道卡口之間,有幾片地方明顯以前平整過土地,也有建築基座痕跡,不過目前已經沒有留下太多的古蹟。關口前,下山的古道因為沒有人再走,已經完全淹沒在樹林之中,很難找到下山的道的蹤跡。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在關口山頂上的高空俯瞰山下,底下的公路和水道清晰可望,可完全觀察這裡附近情況,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相信以前,隘門關應該是有瞭望高臺等建築,只要守住了隘門關,就是扼斷了整個地區的交通線。

消失的川鹽古關,被遺忘的龔龍古道

酉陽附近的川鹽古道,自1956年酉龔公路通車,就結束千年來的背鹽歷史,古道經過將近60年的荒草掩映,很多路段已經不復存在,或完全不能通行了,但這段歷史已深深刻入刻入了歷史。這裡的古鎮、貿易場、古道都因鹽而興,尋找古鎮的歷史,不僅可以從古鎮裡探訪,也可以從古鎮周邊的古道來探尋,探尋完後,其實古鎮和古道都不在重要,而你心中卻多了一份難以淡忘的記憶。

感謝所有酉陽文化和古蹟整理發掘的朋友們,感謝酉陽電視臺曾常老師提供的有關歷史資料,在此特別緻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