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了,这二者是高度巧合还是历史必然?

天阙867

所谓加九锡,从来都是掌权者的游戏而非皇帝本人的权力!

一如禅让——还得三次拒绝之后,再勉为其难的接受?夺权就是夺权,搞这么多虚的,还得是我自己不想干了,你有才,你来当!

九锡是啥?

这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而这些东西代表了什么?皇帝如果选择为一个人加九锡,意思就是

从今天起,加了九锡的你,除了不叫皇帝以外,衣食住行以及权力都和我差不离!

这特么,跟禅让是一样的——大哥,求求你了,我不想当皇帝(连说三回)

总而言之,是被逼无奈,才会如此

少见一个小文官就篡国当皇帝的,无论是否加过九锡,篡国者都有一个共同点

手里有兵,朝里有人——孤家寡人的小皇帝,你还玩不?


没有人愿意背负骂名,哪怕是宁负天下人的曹操

纵观历史上加九锡的人,权势都是滔天的水平,加九锡只是走个流程

因为天下早已在他的手中掌握,皇帝也只是个傀儡

试问,哪个皇帝希望有人跟自己一样是老大,又有哪个皇帝会觉得自己水平不行,把天下拱手相让呢?

于是,加了九锡的人,很多都是早就盯上了皇位,只不过在这之前要走个流程

但也有一批人,会为了那点面子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完成最后一步

最知名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曹操,谁都知道曹贼的心思,但他就是不戳破这层窗户纸,结果他一挂,曹丕立刻就上了位

风水轮流转,该到司马家。篡了位的曹魏集团还没传几代,就让司马家给夺了权

司马昭加完九锡学曹操,让自己的儿子完成了最后一步

还有北齐创始人高洋,都是和司马炎、曹丕一样,接老爹的班当老大

九锡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吗?

有些人的眼中,加九锡这种假惺惺的流程还是免了吧

优秀代表是赵大,他就是一禁军首领,因为群众基础不错,还有一帮铁哥们。搞了个陈桥兵变就上了位,后周小皇帝柴宗训也无话可数,连过程都不走?至少先加个九锡吧?

当然了,有的人认为这很重要,面子工程要做足

比如南北朝中南朝四国均是如此更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四人先后从前朝受九锡,之后成为新朝的开国皇帝

无论是否有过加九锡,这批人都已经有实力改朝换代,建立自己的政权

只是,有的人注重这个流程,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或者说,避免节外生枝)

很多时候,加九锡一事实为试探,一个人权倾天下,其他人可以接受;那么这个人想要夺取天下呢?是不是有人就会揭竿而起?

一定程度上,加九锡作为夺权的前兆,是否有人会站出来阻挠或是反对自己的计划

作为一种手段和试探,加九锡很好用

挟天子号令天下,有的人不会反对;但是你要是自己做天子,有的人就会反对

那么,加九锡就成为改朝换代的前兆——餐前酒

大家先适应一下子,要是行,这事就这么定了

要是不行,看情况再定。是灭了你继续进行,还是说缓一缓从长计议,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政治手段,加九锡从来都是掌权者的游戏而非皇帝的权力!



置身黑白的精彩

加九锡,主动要求就是“篡位前奏”,主动授予就是“管不了你”。追认的不算呦。

元杂剧中有一段戏词:「某姓董名卓,字仲颖,乃陇西临洮人也。自幼为将,颇有边功。比因十常侍作乱,何进荐某入朝,遂至官封大师之职。如今又加九锡:一车马,二衣服,三乐器,四朱户,五纳陛,六虎贲,七斧钺,八弓矢,九矩鬯。出称警,入称跸。颁曰诏,降曰制,言曰宣,语曰敕。」



九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历代有所差异。可以理解为至高无上的政治礼制待遇。如上台词。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或者篡位了,或者儿子篡位了,或者在篡位路上挂了,少有例外。

如西汉王莽,自任假皇帝,再改朝换代,为“新”。

如曹操,儿子曹丕接受禅让。

如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接受禅让。

如东晋桓玄,自立桓楚。

如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占,都是依样画葫芦,接受前朝九锡。还有一个著名的侯景,也受了九锡。

如东魏的高洋,受九锡,建北齐。

如北周的杨坚,受九锡,建隋。

如隋的李渊,受九锡,建唐。

等等。还能列出一串,但没有这几个有名。




有文章说有一个例外的,叫司马冏,拥立晋惠帝复位,被授九锡,但没篡位。客观说,这个九锡是个过程量,并非结果。因为他不久就其他司马给杀了。

孙权也接受过魏授的九锡,后来自立为帝。这个不能算篡位,是“管不了你”的拉拢。


历史上还有一些人,拒绝九锡。如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明确拒绝。蜀汉的李严也曾劝诸葛亮晋九锡,但诸葛丞相也拒绝了,说等全国统一再说吧。……后来李严被办了。

九锡在唐以后就几乎被淡忘了。赵匡胤陈桥兵变前,也没弄个九锡。ヾノ≧∀≦)o


几苇渡

一言以蔽之:加九锡之人,就已经是实际统治者(名义上还有一个皇帝),他们(或后代)篡位只是时间问题,是历史的必然。而加九锡之人(或后代)之所以篡位实际上是禅代的政治传统在延续,有一个渐进过程,且篡位的过程和方式也有不同。对于这种篡位方式,历史评价从来争议多多。

这是一个史学中的专门课题,且史学界并没有达成公论。但个人认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研究最为透彻,整理总结如下,求教于大家。

一 九锡是皇帝对权臣的至尊赏赐

汉书武帝纪「诸侯贡士得人者,谓之有功,乃加九锡。」张晏注曰「九锡,经无明文。周礼以为九命,春秋说有之。」臣瓒曰「九锡备物,霸者之盛礼。」然皆不言九锡出处。据后汉书章怀注,谓「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祭酒)。」案周制本有锡命之礼,如诗、左传所载「釐尔圭瓒、秬鬯一卣(酒器,宽口、大肚、有盖、有提梁。),彤弓矢千」是也,纬书仿之而演为九耳。

二 被加九锡之人就是副皇帝 ,篡位是禅代的变异,曹魏首创,后世权臣效仿

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託于周公辅成王,以摄政践阼,然周公未尝有天下也。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马伦、桓玄之徒,亦援以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诛起,而亦假代王之禅。朱温更以盗贼起,而亦假哀帝之禅。

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三 篡位之前先做舆论准备,就是九锡文,也自曹魏始

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曹操始。(案王莽篡位,已先受九锡,然其文不过五百馀字,非如潘勖为曹操撰文格式也。勖所撰乃仿张竦颂莽功德之奏,逐件铺张,至三、五千字,勖文体裁正相同。)其后晋、宋、齐、梁、北齐、陈、隋皆用之,其文皆铺张典丽,为一时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载之。

四 加九锡之人虽都是篡位,但也有不同之处

曹操立功汉朝,已加九锡、封二十郡、爵魏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然及身犹不敢称帝。至子丕始行禅代。(操尝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此可见其本志,非饰说也。又魏书「魏国既建,诸将皆为魏臣,独夏侯惇尚为汉臣,惇上疏『不敢当不臣之礼。』操曰『区区之魏,而敢屈君为臣乎?』是操为魏王时,犹与汉臣为同列也。)  

司马氏三世相魏,懿已拜丞相,加九锡,不敢受;师更加黄钺,剑履上殿,亦不敢受;昭进位相国,加九锡、封十郡、爵晋公,亦辞至十馀次,晚始受晋王之命、建天子旌旗,如操故事,然及身亦未称帝。至其子炎始行禅代。  

及刘裕则身为晋辅而即移晋祚,自后齐、梁以下诸君,莫不皆然,此又一变局也。

五 加九锡之人篡位的具体过程

1. 魏代汉   

案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曹丕受禅时,汉帝下禅诏及册书凡三,丕皆拜表让还玺绶,李伏等劝进者一,许芝等劝进者一,司马懿等劝进者一,桓楷等劝进者一,尚书令等合词劝进者一,刘廙等又劝进者一,丕皆下令辞之。最后华歆及公卿奏择日设坛,始即位。」此虽一切出于假伪,然犹见其顾名思义,不敢遽受,有揖让之遗风。

2.

晋代魏  

至司马炎既受禅,陈留王迁居于邺,以事上表,炎犹下诏曰「陈留王,志尚谦冲,每事上表,非所以优崇之也。自后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及元帝南渡,营缮宫室,尚书符下陈留王出夫,荀奕奏曰「陈留王,位在三公之上,坐在太子之右,答表曰书,赐物曰与,岂可令出夫役?」以前朝残裔,而臣下犹敢为之执奏,可见是时尚有虞宾之意。  案山阳公(汉献)居河内,至晋时始罢督军,除其禁制,又除汉宗室禁锢。是逊位后,魏仍有人监之也。(案后汉书:东海王疆,沛王辅、东平王苍之后,至魏受禅,犹皆封为崇德侯。)  陈留王逊位后,晋令山涛护送至邺。琅邪王冑尝监守邺城。是晋于陈留王亦有监制之法。然皆未尝加害也。

3. 宋代晋

刘裕急于禅代,以谶文有「昌明之后,又有二王」之语,遂酖安帝而立恭帝,未几,即令逊位。有司以诏草呈帝,帝曰「桓元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固所甘心。」乃出居于秣陵宫,裕封帝为零陵王。帝常惧祸,与褚妃自煮食于床前。裕使妃兄褚淡之往视妃,妃出与相见,兵士即踰垣入,进药于帝,帝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得复为人身。」乃以被掩杀之。  

4.齐代宋  

萧道成以宋废帝无道,使王敬则结杨玉夫等弑之,迎顺帝即位。甫三年,即禅代,封顺帝为汝阴王,居丹徒宫,使人卫之。顺帝闻外有驰马声,甚惧。监者杀之,而以疾告,齐人赏之以邑。  

5.梁代齐  

萧衍以齐东昏无道,举兵入讨,奉和帝以号令。既围京师,东昏为黄泰平等所弑,衍入京,迎和帝至姑熟,使人假帝命以禅诏来,遂即位,封和帝为巴陵王。初欲以南海郡为巴陵国,使帝居之,因沉约言「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乃遣郑伯禽进以生金,和帝曰「我死不须金,醇酒足矣!」乃引饮一升,伯禽就而摺杀之。  

6.陈代梁  

陈霸先既禅代,使沉恪勒兵入宫害梁敬帝,恪辞曰「身经事萧家来,今日不忍见如许事。」霸先乃令刘师知入诈帝,令出宫,帝觉之,绕床走,曰「师知卖我!陈霸先反!我本不须作天子,何意见杀?」师知执帝衣,行事者加刃焉,既而报霸先,曰「事已了。」

7.北齐代东魏  

高洋将禅代,使襄城王昶等奏魏孝静帝曰「五行之运,迭有盛衰,请陛下法尧禅舜。」帝曰「此事推挹已久,谨当逊位。」又曰「若尔,须作诏书。」崔劼等曰「诏已作讫。」即进帝书之。帝乃下御座,入后宫泣别,皇后以下皆哭,帝曰「今日不减汉献帝、常道乡公(陈留王)。」遂迁于司马子如宅。洋常以帝自随,竟遇酖而崩。  

8. 北周代西魏  宇文泰在西魏,以孝武帝宫闱无礼,使人酖之,而立文帝。文帝崩,立废帝。帝因泰杀元烈,有怨言,泰遂废之,出居雍州廨舍,亦以酖崩。(北史不载,事见通鑑)泰复立恭帝,即位三年,泰死,其从子护当国,使帝禅位于泰子觉,觉封帝为宋公,出居大司马府,寻崩。(诸书皆不载其死状,然正月封而二月薨,想来亦非善终也)  

9. 隋代北周  

杨坚因周宣帝崩,郑译等矫诏,使坚受遗辅政,立静帝,年八岁,坚即诛戮宇文氏。未几,亦假静帝禅诏,夺其位,封帝为介国公,邑万户,上书不称表,答表不称诏,北史谓有其文,事竟不行。是年二月逊位,五月即殂,周书云「隋志也。」则亦不得其死也。

10. 唐代隋  

唐高祖兵入长安,立恭帝。次年亦以恭帝诏禅位,封恭帝为酅国公,至明年五月始殂,隋书、北史、通鑑俱不言其死状。  

11. 后梁代唐

朱温逼唐昭宗迁洛阳,使蒋元晖弑之,而立哀帝。帝封温爵魏王,以二十一军为魏国,备九锡。温怒,不受。使人告蒋元晖与何太后通,遂杀元晖,弑太后。哀帝使宰相张文蔚等,押传国玺、玉册、金宝、仪仗、法物至汴劝进,温遂即位,封哀帝为济阴王,次年正月,弑之。


猛的号

答 | 江隐龙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几代政治家——或者说野心家苦心经营才达到的结果。当然在这之前,先要确定九锡到底是什么。九锡的出现至少不晚于周朝,《公羊传》中提到了“锡者何?赐也”,也就是说锡通赐,是赏赐之物。徐彦在后有注疏:“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在周朝,天子会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方面有成就的诸侯九种特殊的物件,这就是九锡——以下为了帮助大家发音,就用赐而非锡来叙述。

周朝的九赐与帝位无关(当然当时也没有“皇帝”这一称呼),直到王莽时代,九赐才开始沾染上了野心。王莽欲篡位,但汉朝天命所加,王莽作为汉臣,如果贸然篡位,得国便不正。得国不正,帝位也自然不会稳。为了逐步推进称帝大业,王莽这才炮制了加九赐的环节,作为称帝的前置程序。而加九赐之后,王莽很快在方方面面上都“如天子之制”,最终完成了新朝代汉。

王莽始作俑者,在此之后曹操成了他第一个效仿者。当然因为曹操终究没有统一天下,称帝之事最终被搁置,最终曹操也只是叹息说若天命在他,他就当周文王吧,言下之意就是让他的孩子当周武王,行代汉之事。而曹丕果然也没有让曹操失望,在曹操的基础上终于建立了曹魏。

通过王莽、曹操父子的构建,禅位前先进九赐成了通过禅让建立新朝的标准程序。后来的西晋司马炎、南朝宋齐梁陈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隋唐宋的杨坚、李渊、赵匡胤……加九赐、逼前朝皇帝禅位,成为权臣称帝的基本模式。当然,如果是靠起义或入侵建国,就不需要这个了,比如元明清三朝。


隐语


加九锡这事是王莽搞出来的,在那个非常迷信和讲求名分的时代,凡事能加九锡的人基本上都有谋朝篡位之心,因为有王莽的先例,所以只要权臣要求皇帝给自己加九锡,那明摆着就是要造反了。所以可以这么理解,加九锡是谋朝篡位的准备工作,尽然都到了加九锡这一步了,说明权臣是肯定要谋朝篡位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正言顺这回事,办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造足了势头,只有前面的舆论风向把控好了,古人才认为事情能够办成。所以我们看古书动不动就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之类,就乱水浒传里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要从地里挖出一块石碑,才能确定座位牌次,这样才名正言顺。

篡位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上都是有轨迹可寻的,开始是封官,先是奉本朝最大的官,什么官打大封什么,最后是文武双全,三公九卿全部封完。封到实在没得封了,就开始创造本朝没有的官职,而且是仿照古人的做法,越古越好,各种神奇的长到念完都要喘口气的地步的称号加在一个人名字前,好了到此为止是个分界点。

如果封到这里,觉的位极人臣满足了,一般就止步不前了,但是如果想进一步,那么重头戏就出场了,那就是加九锡,至于九锡是什么没人关心,反正总能从书里找出最贵重的九样东西,然后隆重的封给臣子,做完这一步皇上就开始每天睡不着了,他的心开始在滴血,基本上命运就剩下被杀或者被废两条路了。

那你说皇帝傻吗,他当然不傻,敢封九锡的权臣,基本上权力跟皇帝差不多了,封个九锡是这场表演的正式开始,一场让位的盛大表演开始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剧本,开始表演,其中要是哪个不长眼的不理解剧本,下场就是被导演弄下去咔嚓一刀。

一场大电影终于开始了:

电影名称:禅让,导演:准备篡位的权臣,男一号:导演自己就是男一号,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戏里为什么男一号可以随便加戏码了吧。男二号:现任皇帝,主要职责是配合男一号演好这场戏。女一号:现任皇帝目前,职责也是配合男一号,女二号:权臣的老婆或者情人,主要职责是幻想以后怎么做皇后。其他主要演员是朝中文武大臣,群演就是各个地方知名不知名的各种地方官和百姓。

好戏开场,先是群臣上书皇帝,要求权臣当皇帝,之后是皇帝也认真表示自己当皇帝做的很不好,请求权臣当皇帝,然后是皇帝他妈也说自己的孩子不配做皇帝,权臣最适合,然后是各个地方百姓和官员,痛哭流涕的请求权臣当皇帝,声势造的这么足,这个时候权臣心满意足,然后就会严厉的斥责这些人,表示他们这是胡闹,自己何德何能怎么能当皇帝呢。

言辞激烈内心真诚,表示自己坚决不能当皇帝,之后是以上过程再来一遍,程度要比第一次激烈,大家累的不行了,但是第二遍肯定不够,于是大家又来了第三遍,导演加男一号,终于在无可奈个被逼无奈之下,当了皇帝。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演戏,但都是心照不宣的把这场戏演好,这就是古代的官场。加九锡是这场表演的正式开始。


昭烈名臣

《礼记》中记载,九锡是指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因为锡在古代通“赐”,所以加九锡一般是指中国古代皇帝对于有特殊功勋的诸侯或者大臣会赏赐这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纵观中国历史各朝代,加九锡的,要么自己的儿子篡权改朝换代了,要么自己直接改朝换代了。比如曹操、司马昭、桓玄,还有南北朝时南朝的刘裕、萧道成、萧衍和陈霸先。



这些人当时的权利已经达到了顶峰,有些是赤裸裸的要求皇帝加九锡,有些虽然没明说,但是制造各种环境和形势逼着皇帝不得不给自己加九锡。有可能到时还得装作不好意思推辞一番,但是皇帝你不能当真,还得继续给他加,反复两三次他就会接受,显得这是形势所逼被迫接受的。



由此可见,加九锡多数是当朝皇帝无奈和被迫之举,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掌握国家的权利了,所以这些加了九锡的人要想篡位当皇帝或者他的儿子想当皇帝那只是时间问题,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慕容庆恪欢迎与您共同分享和探讨!


慕容庆恪

加九锡可以说是一个官至高无上的荣耀了,再往上就是皇帝了。在古代加九锡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象征!

我们先来说一下是不是加九锡的人必然会篡位?我觉得并非必然,加九锡是一种帝王的恩宠,是礼仪的最高规格(对诸侯或者大臣来说)。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先说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他并没有篡位成功,虽然他的地位和皇帝差不多了,他享受加九锡,但是并没有称帝,那么历史上如王莽、司马昭等都享受了加九锡,他们也都篡位成功,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原因如下:首先,加九锡的肯定都是位极人臣了,地位十分崇高,能够做到这个的都是对国家贡献很大并且帝王十分恩宠的人。这类人已经站在了权利的巅峰,手上的权利已经可以影响到皇权了。也就是他们已经有了篡位的条件。

其次,权利带来的野心的膨胀。加九锡之后已经能够达到这一生最高的成就,想更进一步只有那个高高在上的帝位了,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控制不住那对皇权的渴望和欲望这就是动力了。

其三,这些人位高权重,有这么几种原因,要么皇帝以为他们是忠心耿耿,对他们不会太过于防备,要么帝王察觉他们的野心,但是奈何对方权利太过庞大,先用加九锡这样的荣耀拖住对方,在徐徐图谋杀之。

王莽就是前者,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没有暴露野心之前十分谦卑,等到羽翼丰满,就暴露无遗。而司马昭便是后者。


玄幻小子

感谢回答本题。

历史上加九锡者,不一定都篡位。有部分是以拥君起家,没有篡国践祚的礼法支持,这部分枭雄以周文王自居,为子孙革新建朝打下奠基石,例如曹操,宇文泰,高欢等。

加九锡者,通常身兼许多要职,如使持节、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相国(丞相)、太师、大将军、总百揆、大冢宰等(南朝期间有部分兼扬州刺史)。

享受特殊的礼遇,如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乘车上殿,天子降阶相迎等。

统辖巨量的封地,加九锡者,一般都加封国王爵(如齐王),位在诸侯王之上。天子册封地十郡,再增封十郡,以封地立国,可在封国里发布政策、赋税、政令、军事设置等,立封国世子(太子)。

加九锡者满足了以上条件,基本上就剩下篡国践祚的时间,剩下就是百官上台表演了。借某彗星陨落之事上表天子:某某郡有彗星陨落,此乃鼎器更迭之兆。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某王德配四海,恩泽九州。如今天命归某王,陛下当仿尧效舜,禪位于某王,乃不失贤君也!

天子遇文武逼宫,只能降诏禪位。九锡者假惺惺的以德薄婉拒,三让而勉强就之。这时候九锡者抛开遮羞布,设坛柴燎告天,一气呵成完成立国践祚大事。


完成建国大事,便腾手对禅让天子的安排,尊奉(册贬)为某郡王,全食一郡,树天子旌旗,行前朝正朔,上书不称表,答表不称诏。刘宋始起,通常禅让天子在新朝根基稳固,民心安定后,以各种原因暴崩,新帝便痛哭流涕,素衣举哀,罢朝七日,为天子上谥号,建帝陵,事毕,前朝正式结束。

禅让天子暴崩始于刘裕,其吸取了苻坚败亡的前车之鉴,开创了弒主先河。南北朝时期当朝为前朝修撰时敢记载开国皇帝杀害禅让天子的有一例,《魏书●孝静帝纪》最后一句记载了亡国主元善见被高洋毒死。这也感谢高洋的宽容,高洋曾对魏收说:你们按照真实的历史来写,寡人不会学魏太武帝诛杀史官。

谁也不知道高洋见到《魏书》里记载元善见被毒死的章节是什么表情,心里更多是愤怒,还是无奈?


北齐献武王

九锡自古可以说是篡逆的代名词了。那我们来看九锡是指什么?

九锡

九锡当然是指九种东西,是由皇帝赐给大臣的九种东西,那分别是什么呢?


一,车马,金色大车,再加黑马八匹。

二,衣服,衮衣和冕,也就是上朝的礼服与冠服,还有黑色的鞋子。

三,乐县,用来定音校音的器具。

四,朱户,也就是红色的大门。

五,纳陛,就是特定的木阶梯,这样登殿登台阶的时候使用。

六,虎贲(ben 1),就是卫士,一般为三百名,然后会执大戟等武器在旁护卫。

七,弓矢,也就弓和箭,有红色与黑色的两种。

八,斧钺,就是那种宽柄的大斧头。

九,秬(ju 4)鬯(chang4),一种祭祀所用的特别的香酒。

都有哪些人加过九锡

我们知道历史上,加过九锡的人也是蛮多的,而且他们最后都篡位了。那我们来看看都有谁。


西汉王莽加九锡,封安汉公,最后建立了新朝。

东汉末年的曹操加九锡,封魏公,魏王,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三国魏朝。

三国魏的司马懿加九锡,司马昭加九锡,封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西晋赵王司马伦加九锡,自称皇帝。

前赵石勒加九锡,后封赵公,后来建立了后赵。

东晋桓玄加九锡,后称帝建立了楚国。

南梁侯景加九锡,封汉王,然后逼萧栋禅让。

南朝的宋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从前面的朝代加了九锡后创新朝。

东魏高欢加九锡,高欢之子高洋,创立了北齐。

北周杨坚加九锡,后创立了隋朝。

隋朝李渊加九锡,后创立了唐朝。

以上,可以看出加九锡的人都基本走上了篡逆的路,当然也有拒绝加九锡的人,比如蜀汉的诸葛亮,他就拒绝了李严跟他说的加九锡的建议。

为什么要加九锡

最开始时,九锡是皇帝对重臣的一种很崇高的礼遇,但重臣很有可能会变成权臣,最后篡夺了前朝,而后面的有野心的大臣,都是用加九锡的方式向天下昭告,他正有此意,然后看看皇帝,看看群臣,看看天下的反应,然后再接着走后面的称公,称王,称帝,或者让自己的子孙来做的步骤。

这个就像,我现在发个公示,看看你们怎么想的,如果没有意见的话,那我就要篡位了哦。


历史简单说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这个问题的因果逻辑关系。并不是加九锡后,出现篡位或者不臣之心。其中的逻辑关系恰巧相反,而是此人现有篡位不臣之心,才会有加九锡之行为。本性使然,加不加九锡,其人必反。所以给人一种但凡加了九锡必然不臣的错误理解。

1、什么是加九锡

九锡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在周朝前期是天子为表彰诸侯之礼仪,是周天子一种主动的恩赐诸侯。周王室衰落以后,这种加九锡多是周天子被动赐予臣子的无奈之举,更是臣子谋权夺势的必走之路。如同胁迫天子或者皇帝给予最好地位的认可,以便牵制群臣。

2、历史上都有哪些人加九锡?其结果又怎样?

(1)王莽被汉朝授九锡,后篡汉建立新朝。

(2)曹操被汉朝授九锡,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篡汉称帝。

(3)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其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

(4)孙权被曹魏授九锡 ,后称帝建东吴

(5)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建桓楚国

(6)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分别创立宋齐梁陈。

(7)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

(8)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9)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功 ,后自立国号郑。

(10)北齐献武皇帝高欢,死后魏帝元善见也给他加九锡。后他的儿子高洋,创立北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