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古道上的最後一座涼亭——石門涼亭


湘桂古道上的最後一座涼亭——石門涼亭​ 石門涼亭現在是零陵古城西南湘桂古道上僅存的一座涼亭了,被風霜侵蝕得花白的石柱訴說著涼亭悠久的歷史。

這座涼亭位於永州市零陵區梳子鋪鄉白竹塘村,涼亭旁立著的石碑清晰地記載了涼亭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距今已有175年曆史,這座涼亭長達十米,所以也稱石門長亭。雖然歷史久遠,但依舊風貌完整地屹立在岩石相恃的石門洞中。

過去人們出門趕路,靠的全是腳力,風餐露宿,故而凡是大路,驛道都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設計,供行人歇息乘涼。遮風避雨。零陵西南多石山,西南山區中涼亭故而就地取材,以石柱代牆,石門長亭兩排共八根石柱,石柱上,中,下部分鑿一石榫,用方木串連起來,上部全為木製結構,木榫卯相連接,四排人字梁,中梁均架在四排石柱上,重簷挑角,分兩邊倒水。早先長亭中間佈置成八卦圖樣式,民國19年重修後給拆除了,現在所見的長亭是民國重修後的式樣了。這次重修由白竹塘蔣姓族人牽頭,地方鄉紳,百姓捐資,涼亭旁“重修石門涼亭碑”上刻有捐資人姓名,錢兩,他們的功德值得後人敬仰。

涼亭上手邊懸崖壁上曾供奉一尊呂洞賓坐像。下手邊建一土地廟,廟裡供奉著土地神像。相傳,早先石門洞口有一座巨大的石山攔住去路,當地百姓出入都要翻過這座石山,很是不便,八仙中的呂洞賓一日雲遊至此,只見峒內桃紅柳綠,雞鳴犬吠,男耕女織,好一處世外桃源,村中那天剛好有位宅心仁厚的大戶人家正在給孩子擺滿月灑,鞭炮齊鳴,門庭若市好不熱鬧,呂氏大仙化做乞丐模樣混入道賀的賓客隊伍中,主人來者是客,叫花子也不嫌棄,一律招呼入席,酒足飯飽之後,大仙有感這戶人家的善心,問他有什麼願望,主人說門前石山攔住去路,要是有個東西相通的洞門就好了,乞丐聽了點了點頭,然後作揖告辭而出。只見叫花子來到山前,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家仙土地便現出原形,只見那叫花子在土地神耳邊說了句什麼,土地心領神會,當即施法,只見“砰”地一聲,石山左右分開,中間讓出了五六米寬的洞門,叫花子也隨即現出仙風道骨的呂氏大仙原形,騰雲駕霧而去,眾賓見狀大驚,紛紛跪下叩謝。後人為紀念之,特在石門口長亭旁懸岸上鑿有石臺,石臺上供俸著呂洞賓坐像,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被人砸毀,如今只剩下石臺殘存了,土地廟中的土地神像也給砸了。


湘桂古道上的最後一座涼亭——石門涼亭

從石門口經過的這條古石板路,翻過大山福向東北經高林橋直達永州府,向西南經東湘橋直達全州,也是一條湘桂古道,過去往來湖廣的客商來來住住,十分繁華。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曲子道出了古時行路之人路途上的艱難與辛苦。當一路跋涉到突然間發現眼前出現這麼一座像家一樣的長亭,心裡應該是多麼地愉悅,走進長亭,迫不及待地坐在涼亭內兩排光溜溜的厚厚長凳上,放下肩上的行李,靠在木欄上,打個盹,休息片刻,釋放滿身的疲憊。
如今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322公路的貫通,這條古道上已很少見到肩挑手扛的身影了,近幾年隨著農村人往城市遷移,石門洞府也只有一些年邁老人與斑駁古道做伴了,

難離故土,因為在他們心裡珍藏的東西太多太多。

“人生最是離別苦,長亭短亭相思淚。” 涼亭演繹多少悲歡離合的人間故事,是多少在外漂泊異鄉的遊子的記憶。一位遠在臺灣的老兵,在與家鄉取得聯繫後,第一個要求就是叫家人拍一張石門長亭的照片給寄過去,信中他提到,當兵走的那天,他清晰地記得慈祥的母親一直將他送到長亭外,目送了兒子沿著那條青石板路一步一步遠去,直到背影消失在視線中,也久久不願回去。

如今,從石門洞口通往村裡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所取代,但長亭還在,石碑還在,古井還在,小溪長流,每當夕陽西下,落霞與長亭相伴,青石輝映,長亭隆起的脊樑,微翹的八角,加上山中晚霧生起,薄霧輕紗,好一幅人間美景!
現代交通日新月異,古道已經淡出了人們視線,涼亭也隨之被歷史遺忘。但作為古道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涼亭期待我們後人保護,石門涼亭,零陵西南山區唯一現存的一座歷史古長亭期待保護。
湘桂古道上的最後一座涼亭——石門涼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