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在耀州城北步寿原畔的半山坡上,巍然屹立着一座八面九级的宝塔,塔身青砖砌垒,气势雄伟,数里之外遥遥可见。此宝塔是耀州城最古老高大的地标建筑物,千百年来,伴随着耀州古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是耀州大地沧桑变化的见证,也是耀州古城的显著标识。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宝塔座落的这块高台地带北高南低,东西紧临漆、沮二河,因塔所在,故名塔坡。此地背靠寿原,四面环山、双流夹抱、向阳避风、高而不险,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还是耀州远古时代的文化发源地之一,耀州的灿烂文化从这里开篇,塔坡的古今变化、几度兴衰与耀州古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作是耀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据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发掘的文物及收集的资料看,“塔坡” 应当是五六千年前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同属仰韶文化遗址。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塔坡遗址”。此后直至八十年代以前,已陆续在全县发现了近二十处规模大小不等,时代相近、内涵相似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耀州境内就有相当规模的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塔坡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石刀、石斧、石镰、石锛等生产生活工具,也有各种红陶、彩陶器具及残片,更有磨制精细的骨针等,由此可见我们的先祖五、六千年前在此地生产生活的情景。古史中有生活于女娲和伏羲之后、黄帝之前的母系氏族部落领袖阴康氏“治于华原”、“教民制舞”的记载,其治地大致在今塔坡原上及周围地带,甚至包括漆、沮两河邻近的一些先民部落,如沮河西发现了王岩、方巷口遗址,锦阳川东崖上有穆家塬遗址等,夏商时代的方国“华原”可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华原”是耀州大地上土生土长有记录的最古老的历史地名,其范围就是塔坡原及其周边地带。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华原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当规模的先民部落,首先是由于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当时的先民提供了建立村落据点的条件:背靠高原,凿山崖土洞便于栖身;避风向阳,环境适宜居住;高而不险、出行方便;两河环绕,取水便利;四山屏蔽,自成一个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有利安全防卫。其次是由于后靠的原面(步寿原)开阔,又连接山区,植被状态良好、树木茂盛,是捕猎野兽、采摘果实、放牧牲畜的极好场地;向南地势低平、水源方便、土地肥沃,是发展原始农业种植及渔猎的理想环境。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我们先祖在此开创耀州远古文明的基础和依托,这也符合原始人群一般生活在江、河二级支流台地上的一般规律。黄河流域,特别是在关中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先民遗址的地理条件均约略如此,而“塔坡”更具典型代表性。出现在塔坡地带有记载的最早建筑是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2年)所建的步寿宫,步寿原之名即源于此。

最早在这里修建的大型寺庙是元魏时代的龙华寺,是当时泥阳城近郊的大型佛教寺院。联系对照同时代延昌寺(万佛寺)等处的佛教文化遗址、约略同时代的药王山摩崖造像石窟及集中于碑林的许多北朝造像石碑,可以想见当年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繁荣的佛教活动盛况。隋朝仁寿年间,又在此寺基础上修建了气势宏伟的大像阁,阁中泥塑弥勒佛像高达二十余仞。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唐代开元八年(720年)曾建“弥勒阁”,并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立碑,更名为“神德寺”。这其中还有一段更远的渊源,隋代的“神德寺”位于今照金镇寺坪村东南河边的二阶台地上,北朝时称“同会寺”,即现在闻名全区的佛骨舍利石函的出土地。1969年4月,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埋于地下的石函,长宽高各约一米,函盖上有“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九字,函内装有塔铭,铭文中明确纪年为“仁寿四年四月八日”,铭下铜盒中有舍利子、骨灰、古波斯银币(三枚)、涂金铜盒,铜瓶、金环、玉环、琉璃器、玛瑙器等。仁寿四年(604年)正月,隋文帝下诏全国三十州建塔,并于四月八日安放舍利、举行隆重法会,史有明载。当年奉诏护送佛骨舍利来神德寺塔,安放石函并主持盛典的是南阳高僧静琳法师,事迹在佛典及《耀州志》中均有记载。当时仪式异常隆重,命令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的地方官休息军机停止常务,参加仪式进行检校,可见这是古华原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国家级别的佛事活动。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神德寺是华原著名的佛教寺院,大德名僧静琳法师(华严二祖智俨曾在其门下参学)是名满全国的高僧,他专程奉敕来此住寺三年,“居静课业,行解之盛名布京师”,为神德寺赢来了辉煌的声誉,当为寺院的极盛时期。静琳离开之后,寺院香火渐衰,加之地处偏远山区,逐渐冷落、破败,但由于神德寺的久负盛名,至唐代将其迁至地近县城的原“龙华寺”内,并仍沿用盛名“神德寺”,可见与原神德寺是一脉相承的。现存之古塔,未见有明确记载的建塔时间,仅据建筑式样和风格断为宋代,不排除上延及唐的可能。

宋代县城移至塬下河川,但塔寺仍在近郊,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佛事活动也渐向兴盛,好事者修葺旧观,复兴香火,塔坡再度繁华,游人更胜前代。年轻时随父任来耀读书生活的北宋宰相富弼、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雷简夫诸位年轻才俊,当年经常登临大像阁游览观光、怀古探旧、诗酒酬答,至今富弼《春日登大像阁》及《游兴未阑再登是阁》等诗篇还保留在旧《耀州志》中。

北宋末年,宋金交兵,弥勒佛及大像阁毁于战火。嗣后处在宋金对峙局面下,社会相对安定一些,佛事活动也稍有恢复。金章宗承安年间,又重修佛寺,改称“明德寺”。元末,随着耀州城的毁坏,阁寺又一次破败冷落,所幸古塔被保留了下来。北魏至金、元七八百年间,塔坡由于地近城郊,又是连接境内山原、河川的交汇地带,虽几经兴衰,但基本上是区域内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铜川耀州的塔坡与神德寺的历史渊源

大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州赵时在明德寺旧址创建了“文正书院”。嘉靖十九年,知州温秀又仿唐代“进士雁塔题名”故事,将耀州明代科举中试者题名刻碑镶于宝塔之上,成为文坛佳话,现塔第二层南向石碑就是当年原物。

1942年,为安置日伪沦陷区青年学生读书,又在塔坡文正书院旧址成立了省立中山中学,在当时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影响下,青年学生追求光明,学潮时起,校内进步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培养锻炼了一批进步文艺青年,许多北上延安的各地进步青年,在我党地下工作者及中山中学进步师生的接应和帮助下,实现了追求光明、向往延安的愿望。当时解放后,中山中学并入耀县中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04年,耀州区委、区政府为保护历史文物、开发文化资源、美化城市景观,对古塔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修,并报请陕西省文物旅游局批准备案,定名为“神德寺塔”,按照文物规范命名,更正了以往指示不明确的“宋塔”、“耀县塔”等名称,并加固塔身、弥合裂缝、整修顶檐、安装灯饰、美化环境,使千年古建重新焕发了光彩,珍贵文物唐人写经《金光明经》等卷本也因这次整修工程从第四层塔窗洞中出土面世。

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又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设计,准备将这里修建成宣传耀州人文历史和兼具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神德寺公园”。相信塔坡将会以优雅的环境、宏伟的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特色,成为耀州城区又一处观光景点。(雷天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