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王德胜

梨花大鼓,又称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鼓曲形式,被尊为 “北方大鼓艺术之母”。

梨花大鼓产于明朝的鲁西北农村,因最初的伴奏乐器为农具犁铧碎片,所以原名犁铧大鼓。之后,乐器逐渐演变成两枚铁片或铜片,并有三弦伴奏,进而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书鼓和专用的半月形梨花片,单人演唱或双人对唱。表演的时候,演员左手执鼓槌,右手执梨花片,边敲边唱,两三人伴奏。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光绪年间,犁铧大鼓这种农村曲艺传到济南等城市,为迎合城市听众情趣,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其最大的改变,是演唱者由男性全部换成女性,专职伴奏者仍为男性,并逐渐形成了缠绵婉转的演唱特色,声乐、器乐都很动人。

梨花大鼓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名成家的代表性人物全是女艺人,她们的芳名多带 “玉”字,其中较早的一位名叫王小玉,她的另一艺名 “白妞”,似乎更为人们所熟知。白妞之后,接连涌现多位梨花大鼓表演名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四大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她们继往开来,表演各有千秋,进一步扩大了梨花大鼓在全国的影响力。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谢大玉 (1891~1978)是德州武城人, “四大玉”之首,自幼生活在运河岸边。其父谢其荣,是山东大鼓名家范其凤的师弟,因其三弦演奏技艺精湛独到,被人们誉称为 “神手谢老化”。谢其荣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深得其演唱技艺的精髓,后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女儿谢大玉,故而谢大玉的演唱风格颇有王小玉的遗风。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谢大玉

1903年, 13岁的谢大玉初次在泰山东岳庙会登台演唱,博得了听众的满堂喝彩,名动一时,人们给她取了个 “十三红”的爱称。崭露头角的谢大玉开始登台表演,她先在济南大明湖的“鹊华居”演唱,后又迁至趵突泉的望鹤亭。

她擅长铁马金戈的 《单刀会》 《古城会》 《华容道》等曲目,其说唱吐字清晰,嗓音高亢圆润,腔调婉转,表情传神。之后,谢大玉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演唱多年,她继承前辈艺人之长,并吸收戏曲及其他曲种的艺术精华,丰富发展了梨花大鼓的唱腔,成为梨花大鼓南口派“四大玉”之首。

1927年,谢大玉在北京“新世界”曲艺厅三楼,与二楼的鼓界泰斗刘宝全 “唱对台”,旗鼓相当,难分高低,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谢、刘两家的演出场场满座。 20世纪30年代,百代公司曾为她录制过《草船借箭》 《小黑驴》等唱片。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谢大玉青年照

抗日战争期间,谢大玉在四川积极参加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曲艺活动,后由于战乱,民不聊生,女艺人倍受欺辱,谢大玉离开舞台。解放后,时任山东省曲艺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的陶钝,数次登门拜访谢大玉、孙大玉等知名老艺人,请她们复出,使得时已绝迹的山东大鼓重现济南曲坛。

1958年,她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的接见。 1961年,谢大玉加入中国共产党,怀着激动的心情,她再次来到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

曲山艺海|梨花大鼓与武城谢大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