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時期,西方國家為什麼不阻止西德合併東德?

尹瀟深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在柏林的市中心勃蘭登堡門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在幾十萬民眾的歡呼聲中,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由勃蘭登堡門走向迎接他的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分裂40多年德國正式統一。

二戰後德國經濟崩潰,貨幣馬克變成廢紙,在西德地區美國的駱駝香菸成了硬通貨,兩盒香菸能買一個房子,兩根香菸能買一架鋼琴、一根香菸能帶走一德國姑娘。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分別被英、美、法、蘇四國佔領,並且共同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共同來管理德國,德國已經名存實亡,但是有幸德國趕上了“冷戰”,馬上德國變成了東西方對抗的前線,這時懲罰德國已變得沒那麼重要了,雙方開始了劍拔弩張。

柏林牆修建於1961年,是東德為了防止民眾逃往西德而築起的邊防設施,1990年才被拆除。

英法美把3個佔領區合併成一個大佔領區,頒佈憲法成立一個國家,然後加入西方陣營跟著一起對抗蘇聯,1949年5月聯邦德國成立,簡稱西德。此法激怒了蘇聯,蘇聯馬上封鎖西柏林,當年的10月蘇聯也在佔領區成立民主德國,簡稱“東德”。

兩德統一後,西德民眾共繳納了1萬5千億歐元的“統一稅”來幫助東德進行經濟建設。圖為促成兩德統一作出重大貢獻的西德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89年東歐劇變,首先從波蘭開始後來蔓延到東德,此時的蘇聯已經無法和歐美對抗,東德也面臨垮臺,西德經濟越來越好,大量的東德民眾出走西德更是人民的意願,期間兩任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和洛塔爾·德梅齊埃都傾向於兩德統一。

德國統一後,憲法裡有一條:從這一天開始再也沒有迴歸德國領土了。意思就是說戰爭結束後被搶走的、被割讓的以後不會再有要求,德國已經統一,領土已經完整。圖為寫在玻璃幕牆上的德國憲法。

於是雙方開始談判統一問題,最問決定:不以東西德兩邊都廢止建立新國家的方式統一,而是以東德加入西德完成統一,所以德國統一不是兩德形成一個國家,而是以東德先解體成為5個州,這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最後歐美扶植的聯邦德國是以擴大了5個州領土的形式完成吞併,原東德的政府全部停止運行就地解散,雙方在歐美的主持下籤訂了《徹底終止戰爭狀態》協議,所以西德統一東德是在西方國家支持下進行的,西方國家當然不會阻止了。


圖文繪歷史

西方國家沒有干涉兩德統一,這簡直是在開國際玩笑。事實上,當時在傳出兩德要統一的消息後,歐共體成員國一片譁然。西德人是頂著巨大的外交壓力下才完成的統一。令人意外的是,蘇聯和美國反倒是沒有過多的干涉。

當時的國際環境,非常的,非常的有趣……


坑德三巨頭: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撒切爾、意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烈奧蒂。

1989年5月,東德政府放寬了移民限制,大量東德人湧入西德。瞎子都看得出來,東德政府要完了。問題是,東德如果瓦解,東德那塊土地該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西德政府站出來,表示願意全盤接受東德,並希望德國歐共體成員國的支持。此舉,瞬間讓西歐國家全體沉默。小國家都在觀望,想看看英法是個什麼態度。然後,法國第一個跳出來了。

1989年10月,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表講話:

談論德國統一的人什麼也不懂。蘇聯人決不會答應。德國統一意味著華沙條約的結束!這怎麼能想象呢?再說,東德是普魯士,它不願受巴伐利亞(西德)的統治

密特朗的講話,大概意思是,普魯士才是正宗的德國,西德憑什麼統一普魯士?(普魯士的發源地在東德)

法國總統的講話,猶豫一盆涼水潑到了西德人的頭上。要知道,歐共體能成立,就是以法國和西德的政治和解為前提的。現如今到了關鍵時刻,法國人為了國家利益,又把德國人出賣了。只不過德國人沒有鳥法國,仍然繼續著自己的統一步伐。

1989年10月18日,東德領導人宣佈辭職。一個月後,柏林牆被推倒。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具體計劃。



一週後,又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再次關於德國統一的問題發表講話:

科爾事先連半點風聲也不露!根本沒有向我說起過!我毋需出面反對,蘇聯人會出來反對的。戈爾巴喬夫會大發雷霆,他決不會允許這麼幹的。蘇聯人決不會接受一個大德意志國!⋯⋯在歐洲統一取得很大進展之前,科爾別想從我這裡得到任何東西。

很顯然,法國總統的肺都快氣炸了。什麼法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不存在的。



德國越來越想統治歐洲,我們得經常會晤來抵消德國的力量。必須做到不讓德國統治歐洲。科爾根本不懂得歐洲對德國統一有多麼敏感!

很顯然,撒切爾的肺也快氣炸了。什麼英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也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和英國經常會在私底下較勁。密特朗和撒切爾也是如此。但是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這兩個人的態度空前一致:就是不同意!



只不過,德國人此時仍然沒有鳥英法,繼續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1990年2月,東德領導人第一次訪問西德。德國的統一,已經是不可不轉的了。

然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坐不住了。再再一次發表講話:

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確實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正在使我們準備法、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樣。你們將有9000萬人口,但蘇聯將轉向我們,你們將被包圍。

密特朗說的這話,相當的直白。就是如果德國人敢統一,法國就牽頭,組建法國、英國、蘇聯三國聯軍,武裝干涉德國。

緊接著,撒切爾再次表示贊同。並且撒切爾在這一次,還拉來了兩次世界大戰都坑過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

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表現出了意大利人一貫有奶就是孃的特點,他表示:

面對德國問題,蘇聯應該用坦克進行鎮壓,這裡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夠防止德國統一,這都OK。

是的,沒看錯。意大利人的心,比英國佬和法國佬更黑。德國人可是北約盟友啊!忍心讓蘇聯人炸平盟友嗎?啊呸,這個時候只有利益,沒有盟友!


(德國前總理科爾,兩德統一的英雄)

其實英、法、意三國上串下跳的原因,無非就是攝於德國的強大。畢竟在歐共體內,半個德國就已經是老大了,這要把東德統一了,那還得了啊?

西德總理科爾舉目四望,竟然一個支持者都沒有,平時親的比親兄弟還親,原來大家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罷了。真到了關鍵的時候,沒有一個盟友信任德國人。

但是西德總理科爾不傻,他冷靜的發現。法國和英國都只是在動嘴皮子罷了。英國指望法國牽頭,法國指望蘇聯動手。至於意大利,就是出來搞笑的。局勢很明朗了,只要美國人不反對,蘇聯人不干涉,統一的大業基本就沒問題了。至於英國和法國,不去理他們。

那麼,當時美國人是什麼態度呢?其實老布什總統的態度非常簡單。只要統一後的德國不退出北約,不倒向蘇聯,美國人可以繼續在德國領土上駐軍。美國人就支持德國統一!

老布什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皮球踢到蘇聯那邊了。東德作為華約的盟國之一,蘇聯人能眼看東德被西德搶去嗎?


(蘇聯的當家人……)

上帝眷顧了德國人,當時的蘇聯已經沒有力量干涉東德問題了。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正在內鬥中,兩個人都沒有精力關心東德的問題。

西德想要東德,那就拿去吧。

聽到蘇聯對德國統一無動於衷,把東德拱手相送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再再再次發表了無意義的講話:

戈爾巴喬夫是怎麼搞的?他對我說,他將堅決頂住,結果一讓到底。科爾給他什麼好處作為交換?大概是多少億馬克吧!

最終,東德政府宣佈解散。東德地方政府以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加入西德,兩德統一。

其實回看整個過程。德國統一,真的是沾了蘇聯解體的大便宜。因為法國和英國不可能真的出動武力鎮壓兩德統一,美國也是如此。整個西歐都在看好戲,他們在等待。等待他們心中既獨裁又野蠻的蘇聯主動出手炸平德國。他們將會表面譴責蘇聯,心底裡暗自叫好。

用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的話說:『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結果』。

這句話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對歐共體盟友的失望,你們怎麼都是這種貨色?又表達了對戈爾巴喬夫的驚喜,你怎麼大方?

這件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兩德統一後。為了表示由衷的感謝與驚喜,德國人授予了戈爾巴喬夫最佳德國人的榮譽稱號……


(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

說到這裡還沒有完。兩德統一後,又過了一個月,撒切爾夫人任期結束,從英國首相位置上卸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尷尬了……

他再再再再次發表講話:

我幹嗎要同科爾吵架呢?這麼一來,我就會被完全孤立起來。

利益歸利益,吵架吵完了,大家還是朋友。只不過是塑膠朋友罷了。

其實,密特朗和撒切爾的態度可以理解。德國當年入侵法國時,密特朗已經20歲了,撒切爾年紀小一點,也有十多歲了,屬於轟炸中長大的英國人。當年德國納粹的野蠻,很多西歐人都是記憶猶新的。至於意大利,一直致力於把法西斯推到德國人身上,彷彿忘了他們才是法西斯的發源地。


Mer86

西方國家為何不阻止?那麼請問什麼是“西方國家”?如果只是用統稱,西德也是“西方國家”,而且在裡面分量很大,即使是英美法三國,也無法阻止西德。要明白,兩德統一,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不是軍事行動,西德合併東德,合理合法也合規,既沒有侵害英美法的利益,也沒有損害“北約”小圈子的規矩,而且相當於“北約”的第一次東擴,於美國來說,好處遠大於壞處。最關鍵的在於,此時的歐洲,已經不是1945年之前的歐洲,馬上就要變成“歐盟”了。

站在蘇聯人的角度,西德合併東德,也是利大於弊。在此時,蘇聯朝不保夕,但威嚴還在,假使日後真的崩盤了,繼任者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那麼這個繼任者,最希望的是什麼?自然是西歐不要惹事,而且要和自己保持友好的關係。然而,西德原本就和蘇聯的關係處的很好,這得益於勃蘭特執政時期,大搞“新東方政策”,緩和了與蘇聯和東歐的關係,這使得兩國有著互信的基礎。換言之,德國和東歐,已經放下了仇恨,而且將走向合作,這也是大家樂意見到的,畢竟和平來之不易。西德合併了東德,在大概率上,也會和蘇聯保持友好的關係,不會輕易改變外交路線。如果東德單獨自立一國,這就產生了極大的變量,東德的外交走向,蘇聯無法預料,如果走向了烏克蘭的路線,那豈不是給自己製造大坑嗎?再者說,此時的蘇聯,也無力再掌控局面,已經自顧不暇了,這些事情,也就聽之任之了,西德畢竟不是豺狼虎豹。因此,對蘇聯來說,放手兩德統一,也算是甩了包袱,而且還不用擔心德國變成敵人,也是一舉多得。

站在美國人的角度,沒有必要阻止兩德統一,因為這是北約擴張的大好時機,美國人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否則東德還會站在蘇聯那一邊,這樣的話不就白忙活了嗎?假使東德的局面打不開,東歐的局面也難以打得開,最終這些東歐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還會倒向蘇聯的繼承者,這肯定不是美國人希望看到的。再者說,美國只能在軍事上掌控西德,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卻無法制衡西德,此時的西德是美國圈子裡經濟排名第三位的,兩者又是極其親密的盟友,美國也難以動手。在政治上,美國更動不了西德,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並沒有英法兩國的地位,可它是“歐共體”的牽頭者,這就讓美國很掣肘。“北約”說到底只是個軍事圈子,不是整治圈子,更不是經濟圈子,人家歐洲人有自己的圈子,那就是“歐共體”。美國人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總不能出動軍隊阻撓兩德統一吧?

站在英國人的角度,假如是在1945年,英國自然會大力阻止德國統一,可這已經是1990年了,英國早已不是當年的強國,大英帝國也已經走進了歷史,現在是美國和蘇聯的天下,“歐共體”也馬上要升級了。因此,英國人雖然很不情願,但也不敢和德國鬧翻,否則將和整個“歐共體”作對,英國人並不傻。

對於法國來說,也無法阻止德國統一,此時的法國,和德國是鐵哥們,早就放下了仇恨。兩國也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歐共體”,美國人的“北約”要擴張,“歐共體”也要升級,如果西德合併東德,法德兩國主導下的“歐共體”,也將變得更加值錢,可以更有效地抗衡美國。“歐共體”成立的初衷,原本就是要在夾縫中求生存,使歐洲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現在眼看著蘇聯人撤了,此時要是沒行動,只會坐視美國統治歐洲,這是法國人不樂意看到的。他們和德國人一樣,期望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將美國人踢出去,徹底實現歐洲的獨立自主。


圖維坦

西方真動手阻止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歐共體各個都是人才,特別是英鎊法棍意大利麵,說話跟踢皮球一樣真有趣,光放狠話沒個真動作。東頭村的老戈頭他家天天吵架出事,沒那嫌功夫理;西頭村口的老布頭表示只要不妨礙西頭村委會愛咋整咋整。反正人家西德表示我超喜歡待在地球村的感覺。

以上是通俗易懂版回答,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為啥東西德合併,西方國家不阻止?

誰說西方國家沒阻止的!!!站出來!

說起這事兒吧,其實還要怪我們的老戈頭,改革了自己不說,順帶拉上了一群在東歐的小弟一塊改革,先是匈牙利,再是捷克斯洛伐克,搞得整個東歐是雞犬不寧。而民主德國也被拉上了個戈爾巴喬夫這個新手無證司機的改革之車,開始了民主化改革。


結果在東德民眾的抗議中,在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迫於民眾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體的限制這一要求下,在11月9日,“柏林牆”正式開放。

英國真的沒有辜負歐洲最強攪屎棍這個稱號,早在柏林牆開放前的一個月,一些英國媒體就發現了東西德有了統一的苗頭,在這之後,各大媒體大肆宣傳兩德統一,《泰晤士報》也對兩德的統一前景展開了辯論;然後英國國內就有了例如“德意志第四帝國”“蘇聯會阻止德國統一”的各種瞎掰,反正人家英國媒體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不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還真把這事兒當回事了,他擔心德國統一後會再次在歐洲捲起一股“復辟”潮,在歐洲樹立霸權。撒切爾夫人為這事還專門去找了老戈頭,撒切爾夫人希望戈爾巴喬夫能盡力阻止兩德合併,還提出了蘇軍應該儘可能長時間駐紮在東德以威懾西德。不過西德卻沒有人鳥他,還在11月9日開放了柏林牆。

然後撒切爾夫人就開始乾著急,人家還拿了一張1937年的德國地圖天天展示搞陰謀論,希望其他國家能夠聯合英國一起阻止兩德合併,這時候法國總統密特朗跳出來支持英國;然後密特朗又跟撒切爾一起在1989年12月的歐共體峰會傳播地攤陰謀論去了,西德政府依舊沒有鳥他。不過,西德《圖片報》嚴厲批評英法的這一做法:“德國的新敵人不在東方,也不是打著XXXXXXXX。我們的新敵人是打著紅白藍三色的聖喬治米字旗的英國首相,他的名字叫做瑪格麗特撒切爾。”


此時的德國依舊沒有鳥他,還在1990年年初往東德國引進西德馬克。撒切爾夫人的臉都快沒處放了,於是開始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對德國。

然後某個姓意大利名面的國家總理朱利奧安德列奧蒂跳了出來,稱;“我愛德國,所以我更喜歡看到兩個德國。”其牆頭草之風可真是一脈相承。

然後荷蘭首相跳了出來,對德國的自治權提出了質疑。不過即使是這樣,德國政府依然沒有鳥他們,繼續走自己的統一之路。在這一刻,所有的什麼英德友誼法德友誼鋼鐵條約歐洲共同體,啊呸!不存在的。

不過德國清楚的認識到,像英鎊法棍意麵這些國家就只會動動嘴皮子,你看在冷戰期間哪一場武裝干涉他們發起的,要不就吃瓜,要不就是配合你打野刷怪。而美國的態度讓西德鬆了一口氣,美國不反對兩德合併,只要德國繼續留在北約,美國可以繼續在德國駐軍,那麼美國就不干涉。然後其他國家紛紛把視線轉向了蘇聯,可惜人家老戈頭正在和老伴老葉頭爭奪家裡的主導地位,而老戈一幅“虐我千百遍,待老葉如初戀”的模樣讓這些國家認識到蘇聯已經管不了這些事情了;於是就只能乾瞪眼看著兩德走向統一。



然而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的“反德聯盟”的老臉被打得啪啪響,實在是沒臉混。最終在1990年兩德合併之後簽署了協議:

自1945年後,英法美蘇四個國家在德國行使的一切特殊權利均失效。德國恢復主權和領土完整性。

當年鬧得最兇的是他們,現在籤協議簽得最快的也是他們,不得不服英國人的水平是如此之高,如此之優秀。


二戰吐槽君

英法的確對兩德統一持有反對和懷疑態度,在1989年兩德統一被提上議程時,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和英國首相撒切爾一開始都是表態反對的。英法兩國在當時一共由12個成員國組成的歐共體中是佔有話語主導權的,而且意大利也是不支持兩德統一的。法國擔心的是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會重新對歐洲其他國家構成威脅;英國作為傳統的大陸均勢主義者,也不想統一後的德國主導歐洲大陸。

但是在1990年,英法兩國都閉嘴了,都不再反對兩德統一。這個變化只可能是兩個原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作為交換;不“敢”再說。兩德統一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兩德統一過程中,德國總理科爾和外長根舍正是通過政治智慧、聰明的撒錢才得到了蘇聯的允諾和英法等盟友的支持或者不反對。

當時的德國馬克由於德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歐洲其他國家貨幣形成了長時間的升值,這也使得其他西方國家也想分享德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好處,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使用共同的貨幣。然而德國人可不傻:使用統一貨幣可以,先滿足條件才能加入統一貨幣聯盟。這一統一貨幣即是後來的歐元,加入歐元區的條件是:國家負債總額不能超過GDP的60%;國家每年新增負債不得超過GDP的3%。這個條件只有德國、荷蘭等極少數國家能滿足,就連歐洲大塊頭法國也沒法達到。因此,法國總統密特朗從科爾那獲得的承諾就是共同貨幣區域的建設推進,另外還有推動歐洲共同體的深入,即1992年通過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成立了歐盟,使得德國通過更加深度融入歐盟大家庭而消除歐洲其他國家對統一後的德國的擔憂,後者也正是英國想達到的。當然,由於共同貨幣區的加入條件沒有被嚴格遵循,並且歐元區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為後來的歐元危機埋下了種子;而且德國國內一直有不少人認為加入歐元實際上降低了德國公民的購買力,而且德國需要為希臘等國的危機支付德國民眾辛苦賺來的錢,因此被認為是統一的代價(這點說的倒是不錯)。

英法轉變態度不僅在於拿到了好處,而且更是不“敢”接著反對。畢竟西方世界在二戰後的主導是美國,尤其在北約,而當時美國的態度是支持兩德統一的,畢竟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對東方共產主義勝利的標誌,只要統一後的德國能繼續作為北約成員國。英法雖然在歐洲態度上很重要,但是還是得看老大的態度。而且德國通過撒錢(給了蘇聯50億馬克的貸款,還為蘇聯從東德撤軍支付了費用)以及北約的不攻擊蘇聯的承諾確實讓蘇聯接受了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的要求,而不是蘇聯一開始提出的中立的德國的條件,一箇中立的德國削弱了北約的力量,同時對於歐洲其他國家而言則大為不放心。因此,英法在拿到了德國的承諾後如果再從中作梗,那就不是針對德國了,而是打老大的臉,這點顯然是兩國不“敢”的。


陳皮果子

兩德統一被譽為20世紀國際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上承蘇東劇變,下啟蘇聯解體,在世界政壇上引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地緣政治地震。西方各國和蘇聯、波蘭等國都在兩德統一這件事上做出了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選擇,德國也在付出了重大代價後,成功實現了國家統一。

西德統一:風起微萍之末

歐洲二戰結束之後,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了德國。德國人因為社會文明水平在二戰前後居於世界前列,且民族富有哲學思辨傳統,有“零點時刻(1945年5月8日凌晨12點)”的思想運動,這種思想使得德國人在今後的所有政治和經濟運動中呈現顯得與社會文明發展相匹配的剋制和淡定。然而在那一刻,戰爭結束了,所有幸存的德國人發現,在一夜之間他們過去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成了罪孽。他們站立在廢墟之間,茫然無措地望著陰沉的天空,德國的未來已經不在他們的掌握中了。

(失去希望的德國)

在紐倫堡審判之後,出於對蘇聯擴張勢力的不安,美國並沒有執行限制德國發展的政策,給盟軍佔領區的西德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信任,扶持其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斯大林對於東德的態度卻一直模稜兩可,到底是把德國當作劫掠對象還是培養對象?在實際操作中,斯大林沒有將任何一種政策推行到極端,使得蘇聯對德政策的矛盾性更加明顯。一方面,蘇聯用掠奪戰利品和分割德國領土的方式削弱德國;另一方面,又在可能的範圍內爭取德國民眾的好感——或者說降低他們對蘇聯的恐懼感。

蘇聯紅軍所到之處,大量的工業設備被視作戰利品,被直接拆卸運往蘇聯,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在路途上或目的地變成了廢銅爛鐵。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東德與西德相比更加處於赤貧的狀態,增大了東德恢復經濟發展的難度。尤其是當西方國家意識到恢復德國經濟事關西方世界的穩定時,對蘇聯要求瓜分魯爾區的德國財產予以拒絕,使得蘇聯大為不滿,此次事件加深了盟國之間的不信任,間接促成了冷戰的對峙。

(蘇聯的對德國的掠奪加大了東德恢復的難度)

隨後東德、西德分別立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意志民族雖然在歷史上1000多年一直四分五裂,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社會制度、價值觀體系、社會道德及法律層面全面分裂,以至於所有的人都認為已經形成了兩個德意志民族,加上不可戰勝的蘇維埃巨人,德國再次統一顯得遙遙無期。

然而歷史的發展永遠出人意料,就如同四十年前斯大林幾乎毀壞東德工業基礎後來又不得不重新建設,東德也在1989年迎來了蘇東劇變。

西德從1970年執行堅定的親近政策,使得兩德之間的民間往來越來越頻繁,並且在東德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時予以借貸和經濟援助的做法,使得東德在採取政治立場時不得不考慮西德的態度,最終達成了東德思想文化戰線的崩潰,引發了大面積的出逃潮,並使得東德人日漸產生對現有政治狀況的不滿。其實,東德的經濟發展雖然比不得西邊的鄰居們,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已經算是拔尖了,甚至在人均GDP方面都超過了老大哥蘇聯,然而日漸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讓人們對東德政府的僵化體制和腐敗行為的容忍程度更加難以容忍了。

(冷戰的標誌:柏林牆)

波蘭、匈牙利等國發生了政治運動,執政黨紛紛失去政權,動盪傳遞到東德。多年來的不滿,使得東德人民爆發了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牆的人民運動,幾十萬東德人湧向柏林牆。因經濟停滯和政治腐敗而重新改選的新政府,對這一事件保持了緘默,守衛柏林牆的東德士兵默許了暴動的東德人民。

加上東德此前一系列的政治動盪,使得在波恩的西德政府的科爾總理敏銳地感覺到兩德統一的契機來臨了。這位剛毅木訥近乎仁的總理,審時度勢,決心要推動這一歷史進程。德國的統一將在和平的、民主的、躍進的,在此基礎上,科爾與蘇聯、美國、法國、英國進行了密切的溝通。

因此,兩德合併最大的推手,是兩德人民共同的選擇。這是最為關鍵的內因,除此之外,才是圍繞著這個事件的利益相關方的博弈。

法國:與大國雄心難以匹配的實力

對德國統一感到最難以接受的,正是法國。對於法國而言,德國統一意味著法國在西方體系裡的優勢地位的結束。歷史上,德國的統一帶給法國人的創傷之巨,讓整個法國為之神傷。“光明之城”巴黎兩次被德軍佔領,一次被嚴重威脅。所以有法國作家宣稱:我太愛德國了,因此我希望有兩個德國。

德國的分裂為法國在西歐的優勢地位,以及在歐洲和全球外交割據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礎。德國的重新統一,打破了歐洲力量平衡,改變了法德力量對比。統一的德國不僅將進一步確立其歐洲頭號經濟強國的地位,政治上也將逐漸居於歐洲的中心地位。法國原先建立在德國分裂的基礎之上的、謀求充當西歐盟主的打算勢將落空。

法國之所以能夠在北約體系裡特立獨行而為美國所容忍,是因為法國在歐洲與強大的蘇聯的合作關係是法國地位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出於忌憚蘇聯的原因不得不容忍法國的態度。因此法國和蘇聯的合作,要比法國和德國的合作更能讓法國凸顯他一直念茲在茲的大國地位。所以,為了維護蘇聯勢力範圍的穩定(包括東德),法國就至少對東歐的事態保持中立。因此決定德國統一的關鍵變量本來就不在法國這裡。

(志大才疏的法國總統密特朗)

但是法國深受德國傷害,怎麼能等閒視之?因此密特朗總統就在德國統一前夕親自訪問了東德國家,還在萊比錫大學進行了演講,其主要目的是支持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東德政府,阻止德國統一,至少達到延緩德國統一的目的。為了恐嚇科爾,他曾發出這樣的警告,“倘若德國先於歐洲實現統一,就是與英法蘇三國聯盟作對,一切將會以戰爭結束。”

隨後密特朗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對德國邊界的問題的談判,明確支持他們關於德國應無保留地確認現存德波邊界。一時間,西德輿論抱怨,法國的所作所為彷彿是20年代針對德國的法波同盟和小協約國又復活了。

法國這些公開表示出強烈反對兩德統一的舉動,西德輿論都在指責法國盟友在背後向西德捅了一刀。

法國在最終難以阻止德國統一時,以德國統一必須在“東西方對話與合作”的情況下,“民主、和平地實現”,並把德國統一問題置於歐共體一體化建設的前景中作為條件,默認德國統一。而最深刻的原因在於,法國無力在美國和蘇聯都不支持法國主張的情況反對德國統一,只能在這一既成事實面前為法國獲取更多的好處。

(法國意圖通過歐共體來駕馭德國)

對具有世界大國情懷的法國來說,法德結盟既是歐洲安全的基礎,也是制衡美國霸權的關鍵。與其螳臂當車,不如順水推舟,因勢利導,促進歐洲的統一,將德國的統一消融在歐洲的統一之中。密特朗苦思冥想後向科爾提出了同意德國統一的先決條件 “以馬克換東德”——德國同意放棄馬克、實行歐洲單一貨幣,從而把德國經濟完全融入歐洲經濟,把德國變成“歐洲的德國”,避免出現“德國的歐洲”。

蘇聯:最後的總統

蘇聯在東德國內有駐軍,對東德國內事務有絕對的話語權,曾經有幾次德國政府過於疲軟地應對國內政治問題,都是蘇聯駐軍代為解決的。東德也一直唯蘇聯馬首是瞻,甚至在1989年為應對蘇東劇變時,東德人民軍還在遵從蘇聯的命令出兵協助。

在1985年,蘇聯迎來了最後一任聯共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屬於絕對的另類,他曾經宣稱,他的政治哲學是,“必須把整個社會、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而不是某一個階級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承認世界範圍的全人類利益高於個別一些國家的利益”。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戈爾巴喬夫把德國的統一問題看作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而不是一個事關蘇聯地緣政治利益的國家戰略問題。他還提出,“一個國家的安全不能建築在其它國家的不安全上,要繼續和平變革的路線,讓每個國家自己決定它們的方向”。

(沽名釣譽的戈氏)

蘇聯在最後階段有這樣的一個“開明的”領導人,真讓西方國家喜出望外。戰略大師杜勒斯當年沒有辦法進行的和平演變的操作,如今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讓西方國家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在蘇聯和蘇東大地上廣為傳播。因此,美國乃至於整個西方世界,都對戈氏不吝溢美之詞,報紙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戈氏乃人類文明之光之類,可能戈氏這樣的沽名釣譽之徒就喜歡這樣的逢迎吧。英國的撒切爾、法國的密特朗,美國的布什,都與戈氏打成了一片。

戈爾巴喬夫果然就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和“保衛人類和平”這種高調而沒有在兩德統一的進程中有過什麼主動性和實質性的行動,完全是被科爾和布什牽著鼻子走。最終戈爾巴喬夫不僅坐視德國統一,東歐勢力範圍崩潰,而且連他本身的權力根基也被一場政變摧毀,隨後導致了二十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地震——蘇聯的解體。

法國和蘇聯曾經密謀合作,共同反對德國統一。在法國看來,德國作為華約集團的重要成員,是蘇聯東歐安全體系的重要環節,蘇聯怎麼可能會棄之不顧呢?在蘇聯看來,法國在歐洲的盟主地位是建立在德國分裂的基礎上的,法國怎麼可能會對德國統一視而不見呢?

於是密特朗和戈氏兩個人各懷鬼胎,都不想得罪西德,都想把對方推到反對德國統一的最前線去,為本國爭取外交回旋的空間。

事實上,蘇聯對兩德統一的態度確實是堅決反對的,這是因為統一後德國將退出華約組織,這將在蘇聯的安全體系變得脆弱不堪,蘇聯將直接面臨北約的威脅。然而戈氏在所謂的西方朋友的吹捧之下,所謂人類命運的哲學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他關於地緣政治上的判斷。

(西方朋友們在忽悠戈氏)

為了協調蘇聯的的立場,聯邦德國立即展開了銀彈攻勢,各種塞紅包、給錢,與德國民族的統一相比,西德給蘇聯開出的150億美元的歐共體援助,還有向蘇聯提供的50億馬克政府擔保的銀行信貸的代價算不了什麼。為了防止蘇聯反水,西德隨後又向蘇聯提供120億馬克以補償蘇軍在東德留駐和撤出的費用,以及30億馬克的直接財政援助。由於蘇聯國內的經濟困難,急需西德和西方的援助,蘇聯最終同意了德國統一的方式、時間、速度和條件等問題應由德國人自己決定,放棄了蘇聯預定的一切立場,最終消除了德國統一的主要障礙。

法國總統密特朗後來就曾對戈氏表示不滿,說戈氏為了德國的幾個馬克就將法國徹底出賣了。

當時的東德總理莫德羅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不希望兩德統一,為此他到莫斯科尋求蘇聯支持,希望延緩蘇軍從東德撤出。最終拿到了西德好處的蘇聯沒有支持莫德羅的政府——東德政府在那一刻被國內的人民和國際上的盟友拋棄了。

美國:紐約軸心

美國從來都是西方盟國體系的基礎,德國統一不可避免要考慮美國的態度。美國對德國這個反共、防共的橋頭堡,一直是比較滿意的,作為資本主義的試驗地,西德政府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沒有辜負美國的信任。

由於法國的桀驁不馴,以及英國的首鼠兩端,美國在帶領西方盟國的時候,經常會與其產生牴牾,在美國的內心深處,扶持德國來形成歐洲內部領導權的不明朗的態勢,有利於美國在歐洲體系裡的話語權的穩定。

(與德國的關係將是美國控制歐洲的關鍵)

因此,美國總統老布什對德國的統一態度上是樂觀的,然而美國卻不能不顧忌蘇聯的態度,因為德國統一意味著蘇聯安全及勢力範圍的大潰敗。所有的西方國家都認為蘇聯不會同意德國統一,因為這將極大的損害蘇聯的戰略安全利益。

因此,在美蘇馬耳他會晤的時候,布什安撫戈爾巴喬夫,“不能期待美國拒絕德國統一,但是華盛頓也不會因為柏林牆倒塌而遊行慶祝,以表明他們是多麼的高興”。

在看清了戈爾巴喬夫沽名釣譽,色厲內荏的本質後,老布什幡然轉向地加速德國的統一。

當時美蘇英法四國協商解決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的時候,頗費周折。法國傾向於將兩德排除在外,由四大國先行磋商,即“4十0”方案。一方面彰顯四大戰勝國對德國的特殊權利和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儘量控制兩個德國的統—進程。

英、法、蘇三方立場一致,本可以形成統一戰線對德國統一進程進行拖延,美國獨持己見,一錘定音,堅持從一開始就吸收兩德參加,即“4十2”方案,為兩德加速統一大開綠燈。

美國看中了德國強大的經濟和整合歐洲的潛力,在德國統一後,整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外交界都在兜售“紐約—東京—柏林軸心”資本主義三駕馬車統治世界的設想,並且積極推行。

英國:落花有意

英國對德國統一的態度基本與法國一致,它寧願與法國形成聯盟共同壓制德國的崛起,也不願意看到中歐地區再次形成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歷史上,大英帝國最終落敗,德國難辭其咎啊,兩次世界大戰,把英國打的夠慘。

德國如果統一,與法國形成了法德軸心,那麼傳統意義上的英法聯盟將會受到威脅和挑戰,英國可能就此被邊緣化——英國脫歐的事件,是兩德統一的直接後果。這是英國難以接受的結果,儘管在二戰剛結束時,是英國力主扶持德國恢復經濟和發展,然而當德國真的發展起來後,英國又擔心起德國會奪走英國所處的超然地位。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1989年11月9日,豎立在兩德之間的柏林牆被推倒後不久,科爾與撒切爾夫人曾在巴黎會面,科爾告訴她,“誰也無法阻止人們決定自己的命運,你也沒有這種能力。”

當時,撒切爾夫人情緒失控,她反駁科爾,“這只是你的看法!”

法國最初也想到了與英國聯手反對德國統一,密特朗依據法、蘇、英聯手對付德國的傳統思路,主動找到了撒切爾夫人,就之前在基輔與戈氏會談(西德沒有做公關前)時蘇聯的表態告給了撒切爾。這是地緣政治常識,蘇聯怎麼可能會容忍德國統一呢?

密特朗強調,“法國和英國應當建立類似 1914年和1938年的特殊關係。”撒切爾夫人頗有同感,“如果讓德國人控制局勢,那麼,他們就將統治東歐。其他國家應當聯合起來避免這種事態的發生。”

不過,法國在歐洲的主導利益,與英國沒有多大關聯,甚至在戰後關於歐洲建設的問題上矛盾重重,開始是英國力主扶持德國發展,如果英法聯手再次反對德國就將歐洲的前景更加撲朔迷離。法國未來的外交戰略,是以歐共體(歐盟的前身)為基礎的,德國離心離德對法國造成的損害,要比法國聯合英國能夠得到的利益要高的多,因此當撒切爾夫人請密特朗共同商討法英聯合對付德國的條件時,密特朗說,他不願意以碩果累累的歐洲建設換取空洞無物的英法聯盟。

(左二德國總理科爾)

法國認為,歐共體的進一步一體化,把德國變成“歐洲的德國”是更為有效的辦法。英國自此失去了法國這個盟友,在兩德統一問題上,難以掀起波瀾。

兩德統一實際上是對二戰秩序的一次修正行為,所以才有美英蘇法等國的協商會議,而意大利在二戰中沒有成為戰敗國接受像德國一樣分裂的命運就已經是不錯了,如今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雖然意大利也表示出擔憂和憤慨,但是英法尚且做不了主的事情,哪裡輪得著意大利說三道四?

至此,兩德統一基本完成了國內輿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各項準備工作,形成了既成事實。在外部環境上,德國抓住了蘇東劇變和蘇聯勢力衰弱的有利時機,果斷地在短短的半年內完成統一,在世界政壇和地緣政治領域製造了地震。

因為德國統一造成的連帶反應,蘇聯國內對戈氏的不滿逐漸形成難以壓制的運動,軍方旨在維護蘇聯統一而發動的“8.19”政變失敗後,蘇聯解體也進入了倒計時。這場政治地震的烈度,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的勢力範圍,直接形成了今天的政治格局。


而知而行

首先承認美國對德意志的改造是成功的,德國人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清楚了問題的根本性,徹底解決了德意志歷史遺留問題,東方體制與西方工業化,全民反醒閹割了東方體制,也就是普魯士君主集權化,使國家走向毀滅性根源。

準確的講當年阿登納總理在清除納粹主義思想非常徹底,解決了上千年困擾著德意志的東方思維方式方法。

理性愛國全民反思,為什麼德國工業化最終沒有給德國帶來紅利,而是兩次國家與民族的災難性,使歐洲第二大面積國家,工業規模第一,軍事裝備製造第一,科技創新領先整個歐洲,就是這樣的強大的國家。卻二次為了擴張生存空間,二次想爭奪霸的國家,均是以慘痛災難性告終收場。

國家兩次因為戰爭而被肢解,大規模的難民而無家可歸,饑荒中大量兒童死亡,戰爭中使大多數家庭破損,青壯年在戰鬥中滅亡。

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幾十年來,以納粹集權主義為恥辱,以給歐洲人帶來的災難恥辱,認同感非常強烈。光講自己淒涼,忘記了自己,正是自作自受的始作俑者。

不作死不會死,勃蘭特的華沙一跪,表明德國的國破家亡,飢寒交迫,百姓家破人亡,是自己作死,對受傷害國家表明,德國人不管是領土問題,還是戰爭清算,戰爭賠款均是清楚了。德國聯邦制度化,就算合併也不會追求領土的追償?。也不會對各國索取。承認錯誤徹底。


隨雨飄渺

要知道20世紀90年代的那撥領導人,基本就是在。納粹入侵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怎麼可能坐視東西德合併而無動於衷?甚至於法國總統密特朗明確表示,希望整個歐洲聯合起來幹掉德國,避免納粹的再次復興。

但是這不是沒人動手嗎?只要有個人出來牽頭,那麼事兒就好說了,東西德國一塊都沒了但是沒人牽這個頭呀。

但是英國指望法國動手,法國指望意大利動手,意大利表示蘇聯應該動手。就這麼個皮球來回踢,接著被踢到了,美國總統布什的腳下,然後布什表示只要兩德統一之後,依舊能接受美國的駐軍,那麼美國就無所謂。



接著皮球又被踹給了蘇聯。蘇聯那時候是什麼情況嗎?那就不用多說了。蘇聯都快完了,我還管你德國?

然後就這麼合併了。德國那個是妹子,但是即便如此,普魯士正統,也是受到了歧視。要知道東德那塊兒地方才是真正的普魯士,東德那塊兒地方才是霍亨佐倫家族的龍興之地,


而不是巴伐利亞。

現在,東德,就是被歧視,甚至於東德的老兵們,在他們的生活條件都比不上被西德接納的難民,所以東西德之間依舊是矛盾非常的尖銳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早在柏林牆推倒之前,東德人就拼死往西德偷渡。可見昂納克領導下的所謂民主德國早已失掉民心,一個體育靠興奮劑造假騙取世界榮譽的弄虛作假,靠謊言,欺騙生存的政權離開了蘇聯的保護連一天都難以生存下去!

當時的西德是在科爾政府領導下,與東德完全不同的是聯邦德國各行各業蒸蒸日上,一片繁榮昌盛景象。西德的政治體制來自多黨議會制下的總理內閣制!總統只是禮儀性職務。而多黨競爭通過民選產生領導人。政治上的血液新陳代謝使國家發展活力四射!而東德長期在馬列主義政黨德國統一社會(工人)黨的專制獨裁統制下。人民失去自由,禁止多人聚會,不準談論政治。更嚴禁質詢執政黨。完全形成法西斯式獨裁!東德人口只有整個德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卻沒有聯邦德國人的自由和選舉權!

二次世界大戰將德國一分為二。從此德國分裂為兩個世界。聯邦德國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在馬歇爾的美元投入支持下很快復興為歐洲強國。而所謂的民主東德在蘇聯庇護下形成了布爾什維克既得利益權貴小集團。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自由,民主權利被特權階級少數人剝奪。單偷越柏林牆逃往西德有就數十萬人死於同胞的槍口之下。

通過上述實例舉證,我們便可得出準確判斷,倒底因為什麼聯邦德國統一了民主德國。而不是東德統一了西德。

看一個國家的興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它的實質!今天統一後的德國雖然東西部發展還不平衡,但總體上並不影響德國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形象。默克爾總理就是東德人。但在她領導下德國的發展不能不令人欽佩!


晉A閒雲野鶴

這裡只是問的西方國家,而沒說蘇聯的事兒,也沒提西德自身的努力,其實各方玩家都算上才能說清楚。

這裡涉及西方、東方和西德三方勢力。西方,主要美國(老布什)、英國(撒切爾)、法國(密特朗)這三國以美國為首,具有決定作用;東方,蘇聯(戈爾巴);還有西德(科爾)。

西方國家中,美國絕對希望西德統一東德,因為這就徹底動搖了蘇聯在東歐的統治,甚至引發雪崩效應,盪滌蘇聯勢力。不過最開始顧忌蘇聯戈爾巴這個樵夫的態度,沒敢太露骨。後來發現樵夫同志猶猶豫豫,也就大張旗鼓公開支持德國統一。

法國密特朗總統完全反對東西德國統一,因為歷史上法國被統一的德國揍趴下好幾次,巴黎還被蹂躪了兩次,所以法國內心是十分抗拒德國統一的,但是法德和解好幾十年了,又不好公開說,於是密特朗各種外訪,訪問東德,訪問蘇聯,又與撒切爾會談,一再阻撓德國統一,後來見美國主導下德國必然要統一,只要舉手支持,但是還是立了條件。德國統一可以,但是要建立歐洲統一貨幣,德國要放棄馬克。也就有了後來的歐元,將德國統一的消極因素融化在了歐洲一體化之中。

英國,內心也是十分不情願德國統一,因為英國,包括撒切爾夫人在內,依舊秉持一種均勢政策,不希望任何國家在歐洲坐大,這樣英國可以居外而治。為此,也希望聯合法國阻礙德國統一,然而法國英國關係本來也不咋樣,法國覺得和英國合作不靠譜,甚至毀了歐洲一體化大好前程,於是就沒和英國合作。法國是對的,想想現在英國脫歐,當時如果與英國合作,恐怕沒阻止了德國統一,還得罪了德國。

蘇聯,戈爾巴統治也是非常反對兩德統一,但是當時蘇聯所謂改革失敗,經濟大滑坡,整個勢力處於收縮狀態,後來也就撤回了在的在德國駐軍。最終,由於西德允諾的經濟援助,戈爾巴轉向支持兩德統一。

西德,科爾很不容易,當時局面錯綜複雜,操作不當,統一就會泡湯。但是科爾“抓住了主要矛盾”,抱定美國,獲得美國支持,同時以援助換的蘇聯不阻礙,兩大強國不阻礙,你法國英國還能如何?最後還不是得跟著美國走。但是又不能公然與法英對著幹,那樣真的會勾起歐洲對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記憶,對他們的要求,尤其是法國的要求,也是儘量滿足,將“德國威脅論”降到最低。最終,忍氣吞聲與巧妙周旋,同時對蘇聯花了大價錢後,終於換來了兩德統一,怎一個值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