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開篇語

國新基金屢屢對金融科技青眼有加,在其領投下的百融金服將又有一番怎樣的表現?

金融領域智能科技平臺百融金服4月18日宣佈完成10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國資委下轄的國家主權基金中國國新基金(以下簡稱“國新基金”)成為領投方,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增持。

此次新出現在股東名單中的國新基金隸屬於國資委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成立於2010年12月22日,管理的“中國國有資產風險投資基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在其官方網站上披露的信息顯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其他產業進行輔助性投資是其主要任務之一。

“百融金服和國新基金是在2017年八九月份開始接觸的,年底就敲定了合作。”百融金服CEO張韶峰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表示,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三方面:一是人工智能金融實驗室的設施建設與人才引進;二是加大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智能科技產品的持續研發投入;三是加大在監管科技產品方面的投入,輔助監管機構防止金融風險。

“國家隊”資本青睞金融科技

這並不是國新基金在科技領域的首次出手。在百融金服之前,2017年10月,其管理的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領投了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Face++。後者在金融安全領域已經推出了包括“刷臉支付”在內的多個人工智能產品。

對於此次投資,中國國新有關負責人表示,金融與科技融合所產生的價值有目共睹。百融金服在普惠金融方面、監管科技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優勢,其產品與服務已經在超過80%的主流金融機構中得到了實際應用。 對百融金服的戰略投資,符合新時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是國家推動普惠金融落地、推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防範金融風險的大勢所趨。

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在全球範圍內,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提高金融業的效率和風險管控逐漸成為共識。僅2017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等多國政府及監管機構基於本土金融科技發展特點,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條例。

其中,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白皮書,提出要從推進金融科技發展的角度來制定相關政策,同時在金融創新中追求強大的競爭優勢;英國財政部提出“金融科技振興”策略,對於金融科技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與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簽訂雙邊協議,共建金融科技基礎設施、成立新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促進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啟動2700萬新元基金促進金融科技領域的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發展;印度政府鼓勵數字化與創業,積極改善印度的經濟與營商環境,自上而下助推數字支付的普及。

受到國家層面政策的積極推動,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額達166億美元,融資事件1128例,分別較2016年增加28億美元、105例。而中國,政府及監管層面對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視,針對主要業態發佈了一系列監管措施,推動各業態良性發展;並圍繞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新興科技出臺各類支撐政策,強化新興科技的融合帶動作用,新金融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一領域得到了來自“國家隊”資金的青睞。

僅2017年3月,內蒙古城投(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批准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就以1億元戰略投資汽車金融服務平臺“錢保姆”;6月,人人助學拿到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中國風險投資公司,這是民建中央發起成立的專業從事風險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7月,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也出現在了廈門國金實現Pre-A輪融資的投資方名單中。

“百融金服能獲得國新基金的投資,主要是我們在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與金融業務結合方面有落地的成果,這些成果通過與我們合作的金融機構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張韶峰表示,目前國內已經有3500多家金融機構與百融金服在風控、數據挖掘、金融產品設計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央行個人徵信系統共覆蓋9.3億自然人,其中僅有4.6億人有信貸記錄。 這意味著還有龐大的群體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掌握徵信狀況而難以提供服務的。

“平均每貸款1元,可以增加其人均收入0.2018元,人均貸款1.1萬元,收入增長相當於增加一個外出務工人員給家庭帶來的人均純收入,或人均增加3.2畝耕地帶來的純收入。”

這是《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16)》中發佈的一組數據。研究團隊針對多個樣本地區金融服務改善前後對比顯示:通過有效增加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促進信貸服務,農戶能夠顯著地增加收入。顯而易見,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正在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環節。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龔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利用科技手段嚴控平臺風險是促進普惠金融的有效路徑,而藉助科技手段迴歸金融本身才是金融科技普惠發展的重點。

從風控到綜合賦能

“金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一些金融機構在選擇金融科技的合作方時,甚至會要求出具股東名單。”張韶峰看來,獲得國家主權基金的投資,對於百融金服而言,有了更多與“頭部”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

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2014年創立百融金服時,張韶峰及其團隊抓住的最重要的機會就是幫助銀行解決信用卡髮卡審批率低的難題。從那時開始通過大數據精準為客戶“畫像”,完善風控體系的多維度建設成為百融金服作為金融科技服務提供商的起點。大量數據的積累以及機器學習技術的適時引入,幫助這家企業抓住了金融監管加強和金融科技應用噴發的時機。客戶數量從2015年的200多家迅速增加到了2017年超過3000家。隨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逐步增加對於零售業務的重視,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為技術“剛需”。

但與此同時,緊盯著這個時代風口的並非一家。以螞蟻金服、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以中國平安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都紛紛成立的各自的金融科技板塊,前者佔據商業數據生態優勢,後者則既有金融數據更具備金融業思維。相同的是,他們都將輸出金融科技服務能力給中小型金融機構作為訴求。

面對這樣“大個子”的競爭對手,張韶峰眼中,百融金服獨立第三方的定位並非劣勢,而可能還是優勢。“他們的優勢顯而易見,但不足之處在於他們的數據開放能力和接受數據開放的程度會受到自身生態的限制,例如 體量較小的金融機構會擔心我向你開放數據,是否未來會受制約,同等體量的企業之間同業競爭的關係也會限制數據的開放程度。”張韶峰看來,跨機構、跨領域的數據整合和應用能力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在金融大數據的賽道上,數據生態和服務金融行業的經驗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各家在這各領域的投資都不遺餘力。就在2018年1月,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計算科學學院教授、大數據科學領域專家裴健出任京東集團副總裁,負責大數據平臺與產品研發部。3月27日,百融金服宣佈美國聖母大學教授、深度學習領域專家李俊出任人工智能金融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平安科技的首席科學家肖京同樣來自美國,曾在美國計算機視覺領域先後拿下近百項專利。在這幾位首席的履歷上,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都是最顯眼的標記。這基本已經決定著在金融科技領域未來的競爭方向。

“包括區塊鏈技術的場景落地我們也都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未來在助貸場景下的應用都在探索中。”張韶峰介紹。

國家主權基金領投!百融金服完成C輪融資

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將讓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業的賦能在傳統的風控之外,繼續滲透到精準獲客、定製化金融產品等多方面。 百融金服CFO趙宏強介紹,目前在保險領域, 百融金服嘗試為保險業務員打造一個O2O的平臺,通過對客戶的需求“畫像”,包括購買能力評估、興趣愛好分析、保險需求類型等,為他做出保險產品規劃甚至保險產品定製。

“這些創新依託於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數據積累的深度挖掘。反過來,還會為百融金服帶來更多的數據反饋與積累,形成良好的數據生態,最終形成賦能能力。”趙宏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