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西安人說河南話?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

趣談野聊御風客

這裡首先要說點兒有關我們漢語的基本發展歷程吧。

早遙遠的夏朝,連文字材料都沒有,我們當然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語言了!進入殷商王朝以後,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自然就以安陽為中心的這一帶地區的方言為主。當然,當時人們的語言和今天安陽話之間肯定是不同的。這毫無疑問。

西周的建立者周人,來自關中平原,他們原來和商人之間的言語並不相同。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曾經頒佈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誥》。《大誥》素稱難讀,後來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當然,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陝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雖然,西周時期天子在宗周鎬京,但作為西周王朝的重心卻在東方,為此西周王朝還在東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周人的語言是在關中方言的基礎之上向中原地區靠攏。

平王東遷以後,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時期在王城(洛陽市西工區),戰國時期在成周(今天洛陽城東,白馬寺的東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標準語言,通行於整個華夏地區。而在春秋以後關中地區就歸秦國所有。秦國人驅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戎人進入到關中,融合進秦人之中。相應地,秦人的語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語成分。在戰國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當成蠻夷,我想秦人和東方人言語的不同也是導致秦人被歧視的一個原因。

春秋戰國的五六百年,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華夏族第一次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群體。這五六百年間,洛陽始終是天下的中心。雖然周王室威權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縮在洛陽周圍很小的區域之內。但是洛陽城畢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徵性。以洛陽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為華夏族的通行語言。就連孔子在來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的時候,也學會了雅言,孔子後來教書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裡,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說關中方言的,雖然整個秦國肯定是以關中語言為主的。我們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時候是在趙國長大的八九歲才回到了咸陽。不過,最終秦國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秦人的語言雖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區都不同,但這會兒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關中話大聲地講出來了。

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去世後,秦王朝轟然崩塌。接下來的西漢王朝,其首都也繼承了秦朝在關中立國。而且,整個西漢一朝都是採取了“以關中治關東”的策略,對整個東方都是防範的。西漢前期的君臣來自東方,比如劉邦、蕭何等人肯定是講彭城一帶的方言。但是,幾代人之後,他們也就完全接受了關中方言。這就好比開國之初的那些功勳,很多都是終身講方言。而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是一口京片兒。

不過,作為天下的整體,通行語言顯然不是關中話。這還要從整個西漢時期關中與關東的二元對立來說。整個天下尚且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種東西對立,在整個西漢一朝始終存在著。關東地區的百姓並沒有接受關中地區的方言。

進入東漢以後,來自南陽的土財主劉秀在洛陽登基稱帝。整個東漢一朝,最終實現了東西方民眾的融合。我們這個漢民族的最終形成也就是在東漢時期完成的。當時通行天下的漢語,也是在原來先秦時期的雅言基礎之上發展而來。這會兒的漢語,肯定以洛陽地區的語言為主。之後曹魏、西晉莫不如此。西晉的時候,剛剛消滅了南方的孫吳,有一些孫吳的百姓來到洛陽,還因為他們的言語而受到嘲笑。

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天下動盪分裂。但言語則是依然比較穩定,始終都是以洛陽一帶的言語為主。比如南方地區,東晉到宋齊梁陳,三百年間,首都在建康,但貴族們卻堅持說洛陽話。比如謝安就以他的洛陽話而自豪,《晉書·謝安傳》對此有很傳神的記載,謝安有鼻炎,說洛陽話的時候鼻音有點兒重,江南百姓也紛紛模仿。對於當時的江東貴族來說,說一口標準的洛陽話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至於在北方,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下令“斷北語,一從正音”,這裡所說的正音,就是當時的洛陽話。

當然,這幾百年間,語言還是在朝前發展的。有大量的新鮮詞彙被加入進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的發音被中原民眾所接受。

隋唐兩代統一以後,首都在長安。長安是法定首都,洛陽是陪都。但是,由於幾百年來所形成的慣例,標準語言卻是洛陽一帶的語言。唐朝人李涪曾說:“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甚至於唐朝的皇帝上朝的時候偶然說了句陝西話,還會被御史批評。進入北宋以後,北宋的寇準曾經說:“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南宋的陸游也說:“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元朝人周德清說:“欲正語言,必宗中原之音。”到了清朝,學者潘耒說:“河洛天地之中,雅音聲韻之正。”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著名學者閻若璩還在說:“洛下為天下之中,南北音詞,於此取正。”當然我並不是說在古代的雅言等同於今天的河南話,他們之間也是有區別的。

今天我們的漢語普通話,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受到滿語的影響而形成的。

拐回頭來再說今天的陝西地區,河南陝西分處黃河的中游和下游,兩省在歷史時期始終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近代以後依然如此。尤其是抗戰期間,河南曾經遭遇大規模饑荒。大量的河南人外逃。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河南人只能往後方逃難。就這樣,數百萬河南人進入陝西。他們沿著鐵路,分佈在關中平原上,在西安、寶雞等地更是行成了一些河南人的聚居區。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話帶到了關中地區。今天不少陝西人不僅能聽懂河南話,而且也能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據說在今天的三四千萬陝西人之中,有近八百萬河南人的後代。當然,這個數字也沒誰去認真統計過,我覺著也有些誇大。但過百萬人是有的。我個人去關中地區很多地方都遇到過河南人,他們依然在講河南話。

相反,在整個陝西省,我們一般意義上的陝西話並沒有完全佔據語言的優勢。本善陝南地區,漢中、安康的百姓更接近於四川方言。陝北地區延安、榆林一帶百姓也不說關中話。他們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明顯。


野叟雜談

中央臺科普 原來犬戎是河南 😂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bb018e5f32c383bad1985f22b0e1675\

辣個藍人丶丶

西安人很多人說河南話,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唬人😊!至於這句話怎麼出來的,我就不多說了!道北和火車站的印象在西安人眼裡就是髒,亂,差,小偷多的代表,如此可見,怎麼會有很多西安人說河南話?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至少不符合現實情況!為了在西安謀生而不說河南話的河南人卻比比皆是(包括周邊認識的不承認自己會說河南話的河南人),這是個大眾認知!觀念雖然很難改變,包括1942逃難過來的河南人大多(二代三代)卻已融入秦音,他們因為是陝西人而自豪,畢竟名聲好太多!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自然法則!最後提一下,有人問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就有點貽笑大方了,河南話形成於蒙元時期,元之前盡被征服,特別是來自西北(關中)強大力量的征服,從周開始,大量關中子弟遷入洛邑,洛邑盡是秦音,然後到隋唐,最後被蒙元融合成現在的河南話,可見,四戰之地自古音質不純!



大秦神柱

陝西人從來不說河南話!

認為那是一種特殊人群才會說的話!(道北、火車站附近、菜市場)

陝西關中與甘肅隴東地區同宗同源,語言相通,風俗習慣、飲食、戲曲都相同,兩省語言不仔細聽很難分辨!山西運城地區也基本和關中話相同!陝北話則與關中話很不同,接近太原大同等地語音,陝南話則接近四川語音!

過了潼關,到了三門峽一帶基本就都是拐了腔的河南話了!眾所周知,由於1942黃河氾濫原因,大量河南災民當年順著鐵道逃難進入陝西,散佈於鐵路沿線一些城市!渭南、寶雞、銅川、咸陽、西安等,這些人在陝西生活下來,基本鄉音不改,尤其是河南人聚集區,到了二代,基本也大部分人保留講河南話,也有少部分人講普通話的,到了三代基本就都是講普通話了!

陝西人有很多同學或同事都是河南移民二代或三代,陝西人基本上沒有人會去學講河南話!之間相互交流也基本是用普通話交流!

現在,有一個現象,在西安的農貿市場菜市場幾乎一多半商販都是說河南話,可能是河南人在陝西做買賣的人多吧!還有收破爛的也是說河南話,簡直就是職業語言!


宇曉天下

哈哈哈~~看見有些大神不懂裝懂、道貌岸然、引經據典的在此胡說八道~~我剛喝了一口可樂直接噴了~奇怪的是從未見過專業人士回答這些問題~總是一些半路出家、一知半解、顛三倒四、不知廉恥的達人在此出醜還自鳴得意~知識如果只是拿來賣弄,不但暴露出知識淺薄~也反應出人品無恥至極~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有很多河南人沿著隴海鐵路遷徙到陝西~~他們的後人成為陝西人,還保留著很多河南方言和生活習慣~渭南西安興平武功降帳蔡家坡虢鎮寶雞銅川都有很多這樣的新陝西人~陝西自古就是一個包容的省份~不僅僅只有河南籍的~也有很多四川、甘肅、山西籍的


似水流年25703854

夏商朝起,西安位於邊陲芒荒之地,自然受位於中原的王朝教化福澤,開始了文明的進程。當時說的是中原雅音,也叫雅言,是商周時期人們說的普通話。漢晉也都是說的中原雅音,後來普通話有所演變,都基本都已中原雅音為主基調,陝西做為河南的近鄰,說河南話很正常,目前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寧夏新疆南部,安徽北部,都是中原官話的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