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要少點感性多點理性,頭腦發熱去創業終會以失敗告終!

在成都有車有房、月薪過萬的年輕人唐冬,為了滿足自己的田園創業夢,辭掉工作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村子,辦了一家農場養雞。兩年之後,唐冬上下虧損數十萬,與家人的分歧不斷加大,不得不回到原點,打算重新回城找工作。

“人要是不在這個年紀有點衝勁,那一輩子多無趣?”“該說再見了,我的養雞場,猜到了這個開頭,卻沒有猜到這個結尾……”唐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這兩句話,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它們都是源自電影《大話西遊》中的臺詞,在互聯網上,是各種勵志文與雞湯文的標配,很難說,唐冬返鄉創業究竟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改變生存環境,還是受雞湯勵志文章的蠱惑。

返鄉創業要少點感性多點理性,頭腦發熱去創業終會以失敗告終!

最近這幾年,常有白領辭職辦農場、開店、擺攤等月入數萬甚至一二十萬的新聞曝出,除了在社交媒體引起一片羨贊之外,也有網友質疑這些新聞的真實成分。歷數各種創業故事,從掌聲一片到半信半疑,再到現在人們反感將創業行為理想化、浪漫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持嚴肅態度來看待創業這件事,最火熱的創業神話熱度開始大幅度降溫。

顯然,唐冬是創業話題最熱時候毅然決定返鄉的年輕人中的一員。只是,相比於別人單純只有一個創業夢,他還有另外一個田園夢,這兩個夢遭遇到一起,讓唐冬承載了更大的困難。如果說在資源與人口都集中的大城市創業,成功幾率還算較大的話,那麼,選擇觀念落後、條件簡陋、需要長期投入的農村創業,在勝算上則會大打折扣。

唐冬遇到了幾乎所有返鄉創業者都會遇到的難題:家人不支持,找不到年輕能幹的員工,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運營推廣難……這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會給過於理想化的創業者帶來不小的打擊。

所以針對唐冬這樣的創業者,有專家給出建議:多想想自己的長處與資源,多綜合考慮一下發展事業的環境與成本,不能頭腦一時發熱,做自己根本不擅長的事情。

返鄉創業要少點感性多點理性,頭腦發熱去創業終會以失敗告終!

很多人因為厭煩大城市的擁擠與競爭,逃離了北上廣,然而返鄉生活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美好,而且在習慣了大城市的規則意識與平等環境之後,年輕人已經沒法忍受小地方無處不在的裙帶關係與潛規則,於是他們紛紛又逃回北上廣。

有過這場創業經歷的唐冬,肯定會對這股潮流感同身受,他的故事不是個例,多瞭解一下他第二次離開農村迴歸城市的原因與背景,會有助其他有著創業夢的年輕人,冷靜下來仔細認真地計算夢的代價。

返鄉創業要少點感性多點理性,頭腦發熱去創業終會以失敗告終!

嚴格說來,創業就是一場精心計算的遊戲。有創業計劃的人,必須要考慮周全,拿起計算器,擺好算賬本,用各種數據來強化自己的創業決心。而那種只有激情與夢想的人,並不適合創業尤其是返鄉創業。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人投入到創業潮流中,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創業故事,都在講述激情與夢想之於創業者的作用,而忽略了創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險困難。創業的確是少不了感性的熱愛與決心,但這不是創業成功的全部,理性一點看待自己的造夢前景與能力不是壞事。

在創業的時候,不能抱有“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心理,事實上許多人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都沒法實現,何況是更復雜十倍百倍的創業?想成為真正成功的創業者,先要撇掉那些過量閱讀雞湯文帶來的盲目樂觀,再者對自己的能力與創業環境有清醒的認識,最後再考慮有沒有堅持的底氣。如果闖不過這幾道關,還是老老實實在大城市拿一份不錯的薪水,別輕易信那些“上一輩子班的人生沒有意義與價值”的鬼話。

返鄉創業要少點感性多點理性,頭腦發熱去創業終會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