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猝不及防,我被一个1岁半的宝宝给萌哭了。

这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女宝宝,还不会说话喔,但当CEO的妈妈平时常在家里打工作电话,她耳濡目染后,竟然精准传神地复制粘贴了出来,电话打得很溜了。

她口中念念有词的,估计是婴儿界的火星文吧

她不仅知道要拨号、要停顿、还知道要抑扬顿挫,那口气、那表情,可以说是很戏精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啊,真是惊人。他们天生是模仿家,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身边遇到的一切。

怪不得育儿书上都说,对于孩子,尤其是6岁以下的孩子,模仿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绝不是我们常常以为的——老师一本正经地在台上讲,孩子认认真真地坐在下面听。

只是,荐妈研究了一堆儿童心理学家做的模仿实验后,悲催地发现,我们对于如此重要的模仿,很多认识可能都是——错的

孩子的模仿,其实,非常高级。

1.模仿,是孩子主动选择的结果

美国发展心理学教授戈普尼克的书《园丁与木匠》里,记录了一个有趣的

开灯实验

研究人员把自己的手绑起来,然后走到电灯开关前,用头去撞那个开关。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在旁观察这一系列动作,然后,研究人员叫他也去开灯。

结果,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孩子并不是用头撞,而是用手去开灯。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孩子能够理解那个实验者之所以用头,是因为他的手不能动!

而在另一个实验里,研究人员的手是自由的,但依然故意不用手,而是用头把开关给撞开。

结果,继续出乎意料:这时孩子就不用手了,也跟着一样用头!因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会猜想,也许用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神不神奇?

孩子能很清楚地知道,哪些动作是多余的,哪些是有用的。他只会乐意去模仿那些他感兴趣的,而不是去模仿你想让他模仿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自己不爱学习,不管如何鞠躬尽瘁地陪孩子作业、要求他读书,孩子也很难热心学习了。

2.模仿的对象,必须是人

如果上面的实验,换成是录像带,孩子会怎样呢?或者,是让机器人去做呢?

结果就是:孩子不会去模仿了。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华盛顿大学的库尔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给9个月大的婴儿读外语书。一组婴儿是真人给他们读,另一组婴儿则是看同一个人的录像带。

结果,听真人读书的那组婴儿学会了部分外语发音,而看录像带的那组却没有。

6岁以下的小孩,几乎都是通过体验来了解世界的,他们需要真实的接触。

如果他们的模仿对象不是真人,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3.孩子跟你越好,越愿意模仿你

孩子的模仿,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孩子跟你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那怎样才算关系好呢?

发展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做过一个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母亲带着孩子进入一个陌生房间,短暂离开2分钟,然后再回来。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她根据孩子重聚后的反应,把母婴的依恋关系分为了4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母亲离开会哭,但回来后,母亲可以有效地安抚孩子,孩子情绪稳定后,又开始有兴趣探索周围的环境了。

回避型:母亲离开后看着没什么难过的表现,回来了对她也很冷淡。

但其实,每次母亲离开和回来,孩子都有强烈的感情变化,只是他压抑了自己的感情。

矛盾型:不舍得母亲离开,情绪失控地大哭,即使母亲回来了也无法安抚,甚至愤怒地对母亲又踢又打。

混乱型:孩子的表现无法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一般认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对于这几种孩子,面对父母说的话,他们的接受情况简直云泥之别。

《园丁和木匠》里,就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

给四岁的小孩,看一个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例如一张软盘。妈妈跟孩子说,这东西叫“存储器”,而一个陌生人说,这东西叫“软盘”。

安全型的孩子信任妈妈,于是,选择了听她的

但在另外一个测试中,有个玩具,既像是一只鸟,又像是一条鱼,总体更像是一只鸟。那你说这个东西到底是鸟还是鱼呢?妈妈说这是鱼,陌生人说这是鸟。

此时,安全型孩子,作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听陌生人的。

安全型的孩子,是一个健康的独立的个体,他能够不受母亲的影响,理智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而回避型的孩子,妈妈和陌生人对于他来说,其实并没有差别,所以会选谁,机会完全一半一半。(混乱型的同样不可预测)

至于矛盾型的孩子,在两个实验里都会相信妈妈,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妈妈说啥都是对的……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听话时,我们真得问问反思自己,我们跟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我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你和他关系还不够好

看完这么多实验,荐妈我的第一感受,简直是惊心动魄。

孩子绝不是简单的照相机、录音机,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主动、聪明,在潜移默化中默默吸收着我们的一切。

这一个个实验,都在真真切切地解释着,什么叫做“身教重于言传”。

与要孩子学什么相比,我们是个什么人,我们跟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更加重要。

但愿与大家一起,共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