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喜欢以前的那种小人书,为什么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销售呢?

andykang

您说的这种“小人书”(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的《连环图画三国志》,首次使用了“小人书”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连环画”。不再大量出版的原因简单说,就是今天的网络传播条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对象更多,不必只看连环画。出版社是企业,销路不好自然不能大量出版和销售。

先简单说说“连环画”的前身。

一般认为,古代凡是使用2幅以上的画面讲述一件事情的,都可以算作连环画的老祖宗。例子很多,比如汉代的“武梁祠石室壁画”、马王堆出土帛画、“南宫云台的中兴二十八将画像”、白马寺“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卷》《女史箴图》也可以算进来。

唐代的敦煌壁画,是“连环画”的宝库。有代表性的,是“释迦摩尼本生”“法华经变”“悉达太子本生”等故事画。

宋代,代表性的有《唐凤图》《耕织图》《列女传》《全像平话五种》。此时雕版印刷术非常繁荣,促进了连环画的发展。

明代,《飞燕外传图》《会真记图》《孔子圣迹图》等图画,连环画的特征更为明显。《武王伐纣》《三国志传》《评题音释西厢记》《水浒全图》带有大量插图,而万历年间的《中山狼图》,完全就是故事连环画。

清末,西方的现代印刷术传入中国,连环画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石印印刷技术比之前的任何一种印刷方式都能更真切地复制绘画,以四大名著为题材的各种连环画作品大量涌现。

  • l 我国第一部石印的连环画,当为朱芝轩绘制的《三国志》,1899年有文益书局出版。前些年还有出版社重印的:

  • l 1932年,这个市场空前繁荣,投入这个产业的人员越来越多,仅编绘人员就有绘人物、绘背景、缮文字等精细分工。比如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等,都是名震一时的大家。


  • l 建国后直到1966年,连环画继续繁荣。连环画的出版、发行等组织收归国有后,纷纷成立了各种专门的出版机构,比如大众画报社、东北画报社;刊物则有《连环画报》《美术》《工农画报》《山西画报》;出版社,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最为著名;在上海,则成立了“连联书店”专门负责发行。大量红色连环画出版发行。


  • l 文革中,毫无疑问这个产业的方方面面都收到了巨大影响,不过红色题材还是比较繁荣。比如1975年到1976年,全国每年出版500多种,两亿多册。

  • l 文革后,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很大。连环画这种通俗的形式很受欢迎,此时到改开初期,可称为鼎盛时期(比如《杨家将》重印15次,《林海雪原》重印20多次,《三国演义》则更多)。一大批老画家宝刀不老,比如赵宏本、贺友直、华三川、顾炳鑫、戴敦邦、刘旦宅、王亦秋、王弘力等。


  • l 1986年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方面市场饱和,一方面有的出版单位粗制滥造,市场不认可。当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经济条件越来越来好,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多了。

可以说,连环画是随着出版印刷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更为动感的动漫、电影等技术出现,特别是在网络平台下容易传播之后,人们会更倾向于新的表达形势。

但是——异曲同工的邻国漫画可是一直比较兴盛,新的传播条件还为其发展加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欢迎留言交流。


八砖学士

物以稀为贵!

这是物以稀为贵带来的。你所说的大家都喜欢那种小人书,你觉得为什么都喜欢呢?正是因为小人书退出了市场,越来越看不到了,因此才获得大家的喜欢。


你言中所说的喜欢是一群收藏爱好者口中的喜欢,而市场需求决定出版社的印刷量,没有一个出版社为了收藏的需要去印刷出版的,如果出于此目的,收藏就失去意义了,那么收藏爱好者也就没必要收藏了!


另外一个就是,小人书的读者为孩子们,而更新换代的小人书市场上非常多,那个时代的小人书并不是现在孩子们喜欢看到的读物,如果大量投放市场,销量一定不会好的,因此没有一家出版社去做这种亏本买卖的!


永生有话说

我们家就有不少小人书。可以说,在以前,小人书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读物。尤其是名著的小人书,更是让人感觉爱不释手。

由于名著原著大都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加上有些糟粕的内容存在,所以,有时,并不完全适合某些人群去阅读。而小人书的出现恰好让那些读不懂名著的人又大体上了解了名著,可谓是相当不错的一种选择(答题所配的图为《水浒传》的全套小人书)。甚至央视拍“四大名著”时,有的导演就在看“四大名著”的小人书,可见,小人书到底多么吸引人。

不过,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书逐渐衰落,甚至现在,连书店几乎都没有卖小人书的了,只有收藏品市场还能看到。是什么导致小人书到了这个地步呢?

首先,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过去,通信不发达,甚至有的家庭连电视都没有,那么,读书必然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而小人书这种图配文字的书籍更是让那个年代的人“爱不释手”。不过,现在,人们娱乐的形式多样,打游戏,看电视剧,看娱乐节目,看网络小说等娱乐形式几乎挤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娱乐空间,所以,看小人书的人越来越少。消费者少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必要出版这类小人书了,慢慢地,小人书就淡出了市场。

其次,那个年代的小人书的画是不同的画家呕心沥血的心血之作,凝聚了画家的心思。可以说,画一本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一套小人书,需要好几个画家,经常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谁能等那么长时间?如果时间短的话,画出来的话还值得看么?这就好比拍电视剧,拍一部电视剧用了好几年,拍出了经典。现在拍电视剧几个月就拍下来了,结果,拍的是什么?同样的道理。

最后,要说的就是由于小人书慢慢不受市场欢迎了,所以,画家的稿费也少了,出版社也不愿意出了,所以,小人书衰落是必然。

所以,未来,我们只能在收藏品市场看到小人书了。


大连的杂家

在这高科技时代!电脑,手机早替代了那些儿童时期的小人书!那个孩都会难受手机了!上网玩游戏取代了以前的图书!



宇宙68986634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后来想通了,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天真幼稚。

喜欢小人书的人,无非是经历过那个年代而且容易伤感怀旧的50后60后70后其中的部分人,这类群体终究为少数。再者现在的印刷技术都应用高科技,反之再想出版过去的小人书,从绘画文字纸张哪一样都是不可能的,必竟印不出当年小人书的那种味道。市面上也不是沒有再印的小人书,还有复印当年小人书的版本,销售的情况应该极差,前景更不乐观。

也难怪,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尤其年轻人和孩子们对小人书不屑于眼,更不感兴趣,没有了购买力,得不到经济利益,何来印制商和销售商。

我以为这样也罢,存世量越来越少的当年小人书,作为文物和收藏品更好更有价值,拥有不如怀念啊……


老伙计49547

第一,大家喜欢。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喜欢。喜欢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之前在80年代90年代在书籍,获取途径有限的情况下。这个说呢,就成为了我们童年生活当中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第三,如果出版商发现大家很喜欢这个连环画。就大量的印刷的话那么就失去了物以稀为贵,这种意义。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去为她买单呢?

这就包括像我们小时候说起的彩色的包糖的纸。还有小浣熊方便面的卡片一样。那都是在当时的一个美好记忆,而非这个物资本身。


庐陵过客2018

这是一个时代期间里的人对当时某事物的癖爱。现代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的。

现在为什么不大量出版和销售那种小人书?

因为喜欢小人书的阅者多是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人,那些年代的国家当时很穷,吃穿都成问题,娱乐方面更是简陋,玩自编游戏、看户外免费电影、能每天有肉有糖吃就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而今,人们温饱解决了,有自己的车、酒局K歌包房麻将、电脑手机瞧遍天下事。谁还会留意这节奏慢、费时间、不够生动的廉价小画书,所以是不敢小人书大量出版,观者甚少,销售成问题!


桃花山庄主

现在的孩子们基本都被日本漫画同化了,不再接受小人书,小人书读者群日益减少。而出版社也是追求经济效益,自然不再大量出版。但是,这也同时导致小人书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儿!


神马会

悟空你咋那么多问题啊?

我是90后,我看的小人书是《老夫子》《叮当猫》没看过更早以前的小人书,但在书里面见过,就是那种简单的黑白笔勾勒的人、物描绘的故事,什么《武松打虎》之类的吧……

为什么不销售?先说以前的人为什么爱看!因为以前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设施!而小人书可算是少之又少可以带来乐趣的东西,小时候都喜欢听故事,而小人书大部分都讲了很多神鬼,英雄,鬼画狐等故事,故事用简单的图勾勒,容易看懂,满足了那时人们听故事的需要,也开阔了“眼界”,大人小孩都爱看,可谓最好的饭后娱乐!

现在,且不说各类色彩缤纷的书籍,电视,电脑……充斥着千般万化的娱乐设施,大家的兴趣爱好太多了,有色彩斑斓的更吸睛的更方便的看故事,谁还会去想看单调笔线勾勒的故事呢?喜欢小人书的大部分不是还喜欢看那样的书,而是喜欢怀念以前,喜欢的是情怀……即使出版社又卖这样的书,想来连彩色的图书销售量都堪忧,更何况这样的书呢?(黑白线条也不再吸引孩子,大人们更没时间去看这样书)买的人也多半是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或是收藏罢了……


baby之眼

知识产权为第一要素!

有现在和以前的价格对比,出版社出版要背唯利是图的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