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心理學中超限效應?

一隻魚阿於

所謂“超限效應”就是超限逆反,指出了形成逆反心理的一個因素,即:機體過度的接受某種刺激之後出現的逃避現象,一般情況下,比較典型的逆反心理有:自我價值保護逆反、超限逆反和不充分理由的禁止逆反,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抗拒反應。

人的接受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不可能無限的接受某種刺激,如果某種刺激超過了個體的承受能力,那麼就會給給提造成壓力,甚至會傷害到個體,這個時候個體就會才去一些可行的措施去逃避這種刺激。

如:都是當老師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總是看中孩子成績,天天去督促孩子學習,每天如此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去對抗父母這種行為,最常見的對抗方式就是不學習、考低分等等。

超限逆反有壞處也有好處,看在於怎麼運用,對於一些不好的行為,如果一直施加刺激,一定會使人產生逃避心理,從而改變這些不好的行為。

馬雲曾經談過孩子上網的問題,當時孩子迷戀網絡遊戲,他很是擔心,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給孩子幾百塊錢讓其去上網,一定要把錢花完再回來,要求就是寫出往遊戲的好處。結果就是:孩子感覺到玩遊戲沒意思,以後就不怎麼迷戀網絡遊戲了。

這是一個超限逆反的好處運用:讓遊戲一直持續刺激孩子,等到超過孩子接受程度的時候,孩子會感到不舒服,想要逃避,但錢沒畫完,不能離開,於是這個刺激一直作用於孩子,會讓孩子對遊戲產生逆反,這樣就會使孩子遠離遊戲,至少不會像之前一樣沉迷。

這個運用的注意事項是:強制性的讓刺激作用於機體身上,如果剛超過機體承受能力而撤去,那麼只是會讓個體產生疲憊感,並不能產生作用。


心理學充電時間

超限心理源於這樣的一個故事:馬克·吐溫在聽一個牧師演講的時候,經歷了這樣一個心理過程:“從最初對牧師的演講感到不錯,打算捐款——到中途對牧師囉嗦的演講感到不耐煩了,決定減少捐款——再到後面的,真的受不了了,就乾脆不捐了”,甚至直到牧師演講結束開始募捐的時候,馬克·吐溫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這種由於時間過長,演講者過於囉嗦,而引起聽眾的極不耐煩心理,就是 “超限效應”。

所謂“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是逆反的心理現象。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在現實生活中,超限效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反覆嘮叨,常常引起孩子的厭煩心理;工作單位領導開了一個有一個時長几個小時的無效會議,常常讓員工身心疲憊;犯了一個錯誤,被一個人揪著總是批評了又批評,從而產生的強烈的逆反心理……

之所以會有超限效應,主要還是因為當事人沒有自我意識,對事情的目的不夠明確;也常常無法與他人建立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的所在。而這也往往會使得本末倒置,物極必反,極樂生悲。

只有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才能明確做事的目的,並且圍繞著目的設定一系列的步驟去展開。實施過程中,也要對自己的舉措有所思考,並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解決方案。如此,才能更有效率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一個超限效應的趣聞:有一個作家叫馬克吐溫,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慈善晚會,演講者說的非常好,馬克吐溫被打動了,打算慷慨解囊,大大地捐上一筆。但是演講者依然在講,慢慢的,馬克吐溫覺得很不耐煩,確定只是意思一下的捐些零花錢好了。又過了一會兒,演講者還是在沒完沒了勸大家捐款,馬克吐溫更加生氣,決定不捐了。最後在演講者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募捐的時候,馬克吐溫已經氣得不像話了,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為什麼會有超限效應呢?

因為動機被置換了!說一個我自己的小例子,幫助大家理解。有一年我弟弟快過生日了,我提前幾天就在網上幫他挑選好了禮物,準備要買。但是就在我將要買的時候,我媽媽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不斷的告訴我,我弟弟快過生日了,讓我一定要記得送禮物。那我就很生氣,後來什麼也沒送。因為本來我給弟弟送禮物,是出自於我對我弟弟的愛。但是,聽了我媽媽的話之後,我再去給我弟弟送禮物,感覺就好像是禮物並不代表我對我弟弟的愛了,而只是代表我對我媽媽命令的服從。我生氣她偷走了我對我弟弟表達愛的機會,所以我也不肯滿足她服從她的願望,所以我什麼禮物也沒送。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主要是指外界的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也可以稱之為超限逆反,其實生活中超限效應的現象隨處可見,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倘若能對這個效應有所瞭解,那麼生活中會減少很多的摩擦和麻煩。



舉例來說,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學習是父母最關切的問題,因而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好好學習,否則將來考不上好大學,並且是天天在孩子耳邊唸叨,就像電影《大話西遊》裡的唐僧一樣,縱然父母的心情可以可以理解,但是如此耳提面命的要求不但無法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反而讓孩子心生厭煩,嚴重的反而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而放棄學習。



為什麼高頻率的勸說會讓人如此厭煩,原因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意識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我們並不想輕易被他人改變和影響,而外界不斷的刺激和影響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持續時間越長,我們內心就越會產生牴觸情緒,最終的結果就是哪怕明知道別人出於好意,我們對這種好意也厭惡至極,同時高頻率的影響也讓我們失去接受的耐心,變得不耐煩或者逆反。



生活中任何超限的刺激都是消極的,都不利於達到原本的目的,所以要引起我們的注意,無論是想影響別人或者改變別人,我們都應該注意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為了達成所謂的目標而持續不斷的去影響他人,這樣做不但無法達成所願還會激起對方的牴觸情緒,讓事情變得更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