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一:古琴圈的各种乱象

龚一:古琴圈的各种乱象

文 / 吴娜

注:本文为龚一先生7月九派琴会讲座实录的文字整理版。

一、随意弹之

当下为古琴发展的大好形势,而问题的存在也是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通晓天下。问题存在实在太多,简而言之——“流水乱流,酒狂乱狂,梅花三弄几乎不可辨认”。有弹者曰:“是随意弹之”。试问,传统怎么可以“随意弹之”?更有甚者,置已身于一大玻璃房内,有人便以此作为演奏场所来弹琴。不久前,网络上还有两人在拍打古琴的视频。这难道是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吗?此类现象属于学术讨论的范畴。但龚老师表示,对这样的现象,他首先就是反对的。

二、夸张态势

勿庸置疑,音乐需借助肢体语言,但有些手势是不必用的。例如,有极少数人弹琴时,手常常会在空中划个弧圈,这样的手势有些夸张,与音乐毫无关系;有人演奏《梅花三弄》泛音段时,手指触弦后即反弹若高,这或许是一种演奏习惯,但对音乐的整体性也会有影响。

龚老师说:“表演艺术本就是由音乐的本体与肢体语言的紧密配合而成为一体的。我既反对老气横秋的表情,也反对手舞足蹈的夸张。弹琴的人应当恰到好处地把肢体语言配合音乐构成完整一体。”

无论是舞者、歌手,还是乐器演奏者,这都是一条适应的规则。

三、斫假琴、攀(改)师承

还有斫琴人斫假琴的现象。

某人带上所购之琴,琴中书“龚一斫”,写着“2014年”,远道去找龚老师求证。所书不用“丙申”、“甲子”,所用都是最现代的语言。这种冒名、假斫的现象明目张胆地违背了琴道。还有人请龚老师在他出版的音像制品上签了名,而后把这套音像制品的价格在网上挂卖,价格就从600元涨到了1000元。这种风气,让人无所适从。更有甚者,用“龚一”注册商标,如何证明此“龚一”乃彼“龚一”?此类现象防不胜防,令人费解。其他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为何不似这般?为什么类似问题总出在古琴圈?

还有攀师承者,龚老师就遇到过多次。某某挂着“师承龚一”,一经落实,记忆中却不存在,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还有人“攀高枝”。学琴时,后面的老师身份高一些、名气大一点,学琴的人就随意自定师承关系,甚至淡化或抹掉之前从学的老师,因此导致师生关系不睦,这也是修养不够而造成的一种遗憾。

四、古琴曲谱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的古琴存在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甚至也可称为三千年。因为一件乐器由产生至载入史册,若没有三、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传延是不大可能的。乐谱也是如此。如《神奇秘谱》(成书于明初1425年)中的《梅花三弄》,我们不能说《梅花三弄》就产生于1425年,它应是先在社会上存在三、五百年,作者编谱时将它收入。所以,不夸张地说,“古琴历史三千年”是可以的,如果再往前推,则有故作嫌疑。

五、真假“繁荣”

目前,结社之多、雅集之多、演出之多、纷争之多,皆在古琴。若论社会知晓度,古筝比古琴普及度高,而无某地古筝社、某地古筝馆之说。从古至今,我们都称古琴集会为雅集,而今天在九派琴院举办的雅集与平时不大一样,有些变化,不是众人你弹一首、我弹一首地大家轮番弹奏,我们的雅集旨在“谈”“弹”古琴。

在平常的雅集或音乐会上,作为听众,往往要等待演奏者弹完一首时长六七分钟的曲目;若是这一首弹得比较糟糕,或缺乏音乐情感和内涵的表达,抑或演奏缺少感染力,那么,演奏过程就不得不落入完成程序的过程。于是,听众就不是在等待艺术的享受和美学的完美展示,而是在等待一个程序的结束。这种现象一时还不能改变。

六、“琴会”与“传承人”

还有一种是传承人的乱象。现在各省都有古琴“传承人”的评定。曾经有一位省里负责“传承人”工作的领导询问,就省里某位“传承人”而言,如何知道他弹得好与不好?有的省里有数个“传承人”名额,但评定“传承人”的规则是什么?应该如何评定?倘若传承人的评定仅通过其发表的音响或给人的印象而定,就可能造成评选“传承人”中不公平、不透明、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发生,这势必导致传承人之间的不团结,并可能引发矛盾。所以,无可奈何的局面出现。甚至有的省里的传承人因此表示要退出“传承人”称号。有的地方,不得已将“斫琴人”评成了古琴“传承人”。还有的地方,有些实在不够资格的人也“不得不”成为了传承人之一。这样不断盲目的扩大造成了乱象之甚。

近两年,三位代表性“传承人”——古琴家李禹贤、林友仁、成公亮的去世让人心痛!真令人心急如焚!希望有关“传承人”的管理机构加强对于“传承人”的传承功能的组织和引导,而不能任其自流。龚老师常呼吁:“我们不要等到人走了,再来遗憾、可惜给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七、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

古琴教学的问题严重到很多教师不是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鱼”。有的古琴教师指定所教琴曲,而不讲弹琴的基本方法、原理。这便是授人以“鱼”;而真正的授人以“渔”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演奏原理和训练规则。

比如,这堂课讲的是“解剖麻雀”,那么,对于解剖兔子或山羊,其原理都是一致的。我们的古琴教师应当教给学琴的人如何处理音乐,讲解的是规则,是如何解剖乐曲的原理,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基本方法。古琴教学应当走一条一般学科都走的路。所谓开《梅花》班,不是不可以,而是应当以此为由,不能仅讲《梅花》怎么演奏,而是应当借《梅花》来讲解古琴乐曲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再比如,教学《阳关三叠》时,我们还要求不能调弦,用不同的三个调来演奏。演奏方法学生要自己探索。学笛子、二胡的同学是不用教的,自己都会。弹古琴的同学会吗?这恰恰反映了目前古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多。

现在,授人以“鱼”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古琴老师给某首琴曲明码标价。这样的现象,于其他乐器罕见,但在古琴教学中却比较突出。这自然是“周瑜”与“黄盖”,顺应各人意愿而已。

总之,古琴的教学是有些混乱的。

八、“盘膝”与“坐弹”

“左琴右书”是大家习惯用的。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弹琴者,坐在草垫蒲团上,行于芳草流水边,着汉服长裙,傍杨柳依依,临水而“弹琴”。但是,这样的弹姿能够演奏好古琴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呢?诸位可尝试,若将琴置于腿上演奏时,人的腿部肌肉会随之抖动,琴体自然无法固定;同时,鉴于人自身的肌肉肌能的结构特点,盘腿姿势如何能适用于人体肢体舒张筋络的需要呢?尤其弹至七弦时实为不便,运指宽度更由不得手指的施展。若说膝上弹奏,仅限于类似四弦空弦音和六弦九徽对应的走音而已。若论《长门怨》、《潇湘水云》或《流水》,是着实无法于膝上弹奏的,更莫说如《广陵散》之兵刃杀伐,若将琴置于腿上,至多只能弹奏几个滑音。古装戏只是戏,我们不能违背客观事实。

在舞台上,也有人盘腿而坐弹琴,曲毕待起身站立时,不消说稍上年纪的人,甚至年青人都很困难,还有的女琴人,因衣裙过长而被桌凳绊住。这样种种不便,又何必模仿汉朝气派?汉朝是没有椅子的,实际起座的形式在汉代为盘坐。在座各位同学就座于此,都是坐的凳子、椅子。现在既然有了琴桌、琴凳,可以好好地弹琴,为什么不使用呢?

对于诸此现象,有来自两个人的评价。

其一为西人林西莉在1962年在中国看到的古琴界诸般现象而做出的评论:“大家对各种曲调早已娴熟,完美的弹奏与否不是重点。一曲一调,一字一句便已足矣。当年岁已高,手指不再灵活,他们便讨论琴上那些考究的铭刻和断纹是冰裂纹还是蛇腹断,可悲吗?总得寻求让生活可以运转下去的办法呀。”

“帝制的最后几百年里,古琴越来越成为空洞的象征。许多有文化的人家里都有古琴,但却极少有人像早一些的时代那样,以琴会友……它像19世纪的钢琴那样,成了欧洲人家的家具装饰。”

她还说:“古琴音乐失去了生命力,音乐水准下降,新曲目越来越少,但弹奏指法却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一种因循、怀旧而封闭的文化诞生了。”(以上三段内容引自林西莉《古琴》)

在六十年代,一个外国音乐家已经对我们的古琴已经有了如此深刻的见解,这是令人惊讶的!

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也已经看到了核心问题所在,并做了一个本质性的总结。他说:“关门闭户、孤芳自赏,导致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锐减……琴学危机来自历史赋予的太多背离音乐自身发展的制度逻辑,最终摧毁的是大众对七弦琴与‘知音’语源的好感及国人在岁月中积累下来的对‘众器之首’的心理依存”。(以上内容引自张振涛“古琴至上——《琴学60年论文集》序”)

这位先生是理论家,从本质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仍在弥漫的古琴现象,供大家参考。

九、打谱方略

龚老师把打谱归为两种类型:小组式的 “科研性打谱”和个体性的“散打”。小组式的“科研性打谱”。

根据五十年代的《幽兰研究实录》,查阜西、吴景略、徐立孙等几位先生打谱《幽兰》时,常以书信往来,讨论其中打谱细节,进行小组式科学的研究性的打谱。

个体性打谱,指的是个人对于琴谱的认知和看法,龚老师称之为“散打”。

在打谱时,有人把原减字谱中的“六徽”加个“二分”,成了“六徽二分”。其中的“二分”本没有,是打谱时自己加上去的。这样做,对吗?一个字的增减、一笔之差就是两个不同的音,这符合旋律发展的规则吗?倘若原谱中抄谱者把“勾二弦”误抄成了“勾一弦”,这本是两个不同的音,如果打谱者不及时进行更改和验证,是不是又会造成打谱出错呢?如果因为抄谱者的失误造成了旋律违背自身发展的规则的错误,打谱者又没有及时更改,那就是错的。打谱的最终目的是求得复原原曲的风貌。

所以,打谱需要几个人一起进行,同时应进行学术讨论。以前我们在杭州发起过三次打谱大会,都提倡了要进行小组式的“科研性打谱”。

龚老师认为:“‘散打’是个人的自由,但最好的办法是小组式的‘科研性打谱’,这样才能相互得以研讨与修正,使打谱成果更为科学和精准。”

十、认养古琴

关于认养古琴。有一部分在推广“认养”古琴的人,在琴友“认养”一段时间后要求退琴退款时,却拖延再三甚至不予办理。对此类几近沦为诈骗的行为,龚老师表示非常遗憾!网络上某些诈骗的手法也走到了口口声声讲文化和修为的古琴圈。当然,琴道受污。也不能说全都坏掉了。

十一、琴越弹越好?

有人说,买某某人的琴,越弹越好!这样类似的话大家听得很多。有人问,怎样能把琴越弹越好?

事实上,并非越古旧的琴就能越弹越好。一张琴,如果水分和油脂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除去了一些,声音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如果琴的内腔结构不合理,其好转是有限的,又怎能越弹越好?龚老师说,他家有一张明朝古琴,到现在400年了,声音还没有怎么见好。如果一张刚拿到时只能得30分的琴,弹一段时间后声音可能有些好转,但并不是越弹越好,尤其是在弹到两个月后可进行判断,其音质音色有可能升到40分。但如果说要达到80分,90分,又怎么可能?还有一些琴,刚开始很好弹,但弹了两三年后,本来圆润、结实的音色,弹了一段时间后却不那么好听了。所以,好琴不仅需要时间的检验,合理的数据也尤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