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古琴圈的各種亂象

龔一:古琴圈的各種亂象

文 / 吳娜

注:本文為龔一先生7月九派琴會講座實錄的文字整理版。

一、隨意彈之

當下為古琴發展的大好形勢,而問題的存在也是即便足不出戶,也能通曉天下。問題存在實在太多,簡而言之——“流水亂流,酒狂亂狂,梅花三弄幾乎不可辨認”。有彈者曰:“是隨意彈之”。試問,傳統怎麼可以“隨意彈之”?更有甚者,置已身於一大玻璃房內,有人便以此作為演奏場所來彈琴。不久前,網絡上還有兩人在拍打古琴的視頻。這難道是對古琴藝術的發展嗎?此類現象屬於學術討論的範疇。但龔老師表示,對這樣的現象,他首先就是反對的。

二、誇張態勢

勿庸置疑,音樂需藉助肢體語言,但有些手勢是不必用的。例如,有極少數人彈琴時,手常常會在空中劃個弧圈,這樣的手勢有些誇張,與音樂毫無關係;有人演奏《梅花三弄》泛音段時,手指觸弦後即反彈若高,這或許是一種演奏習慣,但對音樂的整體性也會有影響。

龔老師說:“表演藝術本就是由音樂的本體與肢體語言的緊密配合而成為一體的。我既反對老氣橫秋的表情,也反對手舞足蹈的誇張。彈琴的人應當恰到好處地把肢體語言配合音樂構成完整一體。”

無論是舞者、歌手,還是樂器演奏者,這都是一條適應的規則。

三、斫假琴、攀(改)師承

還有斫琴人斫假琴的現象。

某人帶上所購之琴,琴中書“龔一斫”,寫著“2014年”,遠道去找龔老師求證。所書不用“丙申”、“甲子”,所用都是最現代的語言。這種冒名、假斫的現象明目張膽地違背了琴道。還有人請龔老師在他出版的音像製品上籤了名,而後把這套音像製品的價格在網上掛賣,價格就從600元漲到了1000元。這種風氣,讓人無所適從。更有甚者,用“龔一”註冊商標,如何證明此“龔一”乃彼“龔一”?此類現象防不勝防,令人費解。其他樂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為何不似這般?為什麼類似問題總出在古琴圈?

還有攀師承者,龔老師就遇到過多次。某某掛著“師承龔一”,一經落實,記憶中卻不存在,這已成了普遍現象。

還有人“攀高枝”。學琴時,後面的老師身份高一些、名氣大一點,學琴的人就隨意自定師承關係,甚至淡化或抹掉之前從學的老師,因此導致師生關係不睦,這也是修養不夠而造成的一種遺憾。

四、古琴曲譜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知的古琴存在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甚至也可稱為三千年。因為一件樂器由產生至載入史冊,若沒有三、五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的傳延是不大可能的。樂譜也是如此。如《神奇秘譜》(成書於明初1425年)中的《梅花三弄》,我們不能說《梅花三弄》就產生於1425年,它應是先在社會上存在三、五百年,作者編譜時將它收入。所以,不誇張地說,“古琴歷史三千年”是可以的,如果再往前推,則有故作嫌疑。

五、真假“繁榮”

目前,結社之多、雅集之多、演出之多、紛爭之多,皆在古琴。若論社會知曉度,古箏比古琴普及度高,而無某地古箏社、某地古箏館之說。從古至今,我們都稱古琴集會為雅集,而今天在九派琴院舉辦的雅集與平時不大一樣,有些變化,不是眾人你彈一首、我彈一首地大家輪番彈奏,我們的雅集旨在“談”“彈”古琴。

在平常的雅集或音樂會上,作為聽眾,往往要等待演奏者彈完一首時長六七分鐘的曲目;若是這一首彈得比較糟糕,或缺乏音樂情感和內涵的表達,抑或演奏缺少感染力,那麼,演奏過程就不得不落入完成程序的過程。於是,聽眾就不是在等待藝術的享受和美學的完美展示,而是在等待一個程序的結束。這種現象一時還不能改變。

六、“琴會”與“傳承人”

還有一種是傳承人的亂象。現在各省都有古琴“傳承人”的評定。曾經有一位省裡負責“傳承人”工作的領導詢問,就省裡某位“傳承人”而言,如何知道他彈得好與不好?有的省裡有數個“傳承人”名額,但評定“傳承人”的規則是什麼?應該如何評定?倘若傳承人的評定僅通過其發表的音響或給人的印象而定,就可能造成評選“傳承人”中不公平、不透明、不實事求是的現象發生,這勢必導致傳承人之間的不團結,並可能引發矛盾。所以,無可奈何的局面出現。甚至有的省裡的傳承人因此表示要退出“傳承人”稱號。有的地方,不得已將“斫琴人”評成了古琴“傳承人”。還有的地方,有些實在不夠資格的人也“不得不”成為了傳承人之一。這樣不斷盲目的擴大造成了亂象之甚。

近兩年,三位代表性“傳承人”——古琴家李禹賢、林友仁、成公亮的去世讓人心痛!真令人心急如焚!希望有關“傳承人”的管理機構加強對於“傳承人”的傳承功能的組織和引導,而不能任其自流。龔老師常呼籲:“我們不要等到人走了,再來遺憾、可惜給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七、授人以“漁”還是授人以“魚”?

古琴教學的問題嚴重到很多教師不是授人以“漁”,而是授人以“魚”。有的古琴教師指定所教琴曲,而不講彈琴的基本方法、原理。這便是授人以“魚”;而真正的授人以“漁”的老師,會在教學中始終貫穿演奏原理和訓練規則。

比如,這堂課講的是“解剖麻雀”,那麼,對於解剖兔子或山羊,其原理都是一致的。我們的古琴教師應當教給學琴的人如何處理音樂,講解的是規則,是如何解剖樂曲的原理,是所有學科教育的基本方法。古琴教學應當走一條一般學科都走的路。所謂開《梅花》班,不是不可以,而是應當以此為由,不能僅講《梅花》怎麼演奏,而是應當借《梅花》來講解古琴樂曲的處理方法和原則。

再比如,教學《陽關三疊》時,我們還要求不能調絃,用不同的三個調來演奏。演奏方法學生要自己探索。學笛子、二胡的同學是不用教的,自己都會。彈古琴的同學會嗎?這恰恰反映了目前古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多。

現在,授人以“魚”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有的古琴老師給某首琴曲明碼標價。這樣的現象,於其他樂器罕見,但在古琴教學中卻比較突出。這自然是“周瑜”與“黃蓋”,順應各人意願而已。

總之,古琴的教學是有些混亂的。

八、“盤膝”與“坐彈”

“左琴右書”是大家習慣用的。還有一種現象。有的彈琴者,坐在草墊蒲團上,行於芳草流水邊,著漢服長裙,傍楊柳依依,臨水而“彈琴”。但是,這樣的彈姿能夠演奏好古琴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是為什麼呢?諸位可嘗試,若將琴置於腿上演奏時,人的腿部肌肉會隨之抖動,琴體自然無法固定;同時,鑑於人自身的肌肉肌能的結構特點,盤腿姿勢如何能適用於人體肢體舒張筋絡的需要呢?尤其彈至七絃時實為不便,運指寬度更由不得手指的施展。若說膝上彈奏,僅限於類似四弦空絃音和六絃九徽對應的走音而已。若論《長門怨》、《瀟湘水雲》或《流水》,是著實無法於膝上彈奏的,更莫說如《廣陵散》之兵刃殺伐,若將琴置於腿上,至多隻能彈奏幾個滑音。古裝戲只是戲,我們不能違背客觀事實。

在舞臺上,也有人盤腿而坐彈琴,曲畢待起身站立時,不消說稍上年紀的人,甚至年青人都很困難,還有的女琴人,因衣裙過長而被桌凳絆住。這樣種種不便,又何必模仿漢朝氣派?漢朝是沒有椅子的,實際起座的形式在漢代為盤坐。在座各位同學就座於此,都是坐的凳子、椅子。現在既然有了琴桌、琴凳,可以好好地彈琴,為什麼不使用呢?

對於諸此現象,有來自兩個人的評價。

其一為西人林西莉在1962年在中國看到的古琴界諸般現象而做出的評論:“大家對各種曲調早已嫻熟,完美的彈奏與否不是重點。一曲一調,一字一句便已足矣。當年歲已高,手指不再靈活,他們便討論琴上那些考究的銘刻和斷紋是冰裂紋還是蛇腹斷,可悲嗎?總得尋求讓生活可以運轉下去的辦法呀。”

“帝制的最後幾百年裡,古琴越來越成為空洞的象徵。許多有文化的人家裡都有古琴,但卻極少有人像早一些的時代那樣,以琴會友……它像19世紀的鋼琴那樣,成了歐洲人家的傢俱裝飾。”

她還說:“古琴音樂失去了生命力,音樂水準下降,新曲目越來越少,但彈奏指法卻越來越多,越來越繁瑣……一種因循、懷舊而封閉的文化誕生了。”(以上三段內容引自林西莉《古琴》)

在六十年代,一個外國音樂家已經對我們的古琴已經有了如此深刻的見解,這是令人驚訝的!

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也已經看到了核心問題所在,並做了一個本質性的總結。他說:“關門閉戶、孤芳自賞,導致觀賞性和吸引力的銳減……琴學危機來自歷史賦予的太多背離音樂自身發展的制度邏輯,最終摧毀的是大眾對七絃琴與‘知音’語源的好感及國人在歲月中積累下來的對‘眾器之首’的心理依存”。(以上內容引自張振濤“古琴至上——《琴學60年論文集》序”)

這位先生是理論家,從本質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仍在瀰漫的古琴現象,供大家參考。

九、打譜方略

龔老師把打譜歸為兩種類型:小組式的 “科研性打譜”和個體性的“散打”。小組式的“科研性打譜”。

根據五十年代的《幽蘭研究實錄》,查阜西、吳景略、徐立孫等幾位先生打譜《幽蘭》時,常以書信往來,討論其中打譜細節,進行小組式科學的研究性的打譜。

個體性打譜,指的是個人對於琴譜的認知和看法,龔老師稱之為“散打”。

在打譜時,有人把原減字譜中的“六徽”加個“二分”,成了“六徽二分”。其中的“二分”本沒有,是打譜時自己加上去的。這樣做,對嗎?一個字的增減、一筆之差就是兩個不同的音,這符合旋律發展的規則嗎?倘若原譜中抄譜者把“勾二絃”誤抄成了“勾一弦”,這本是兩個不同的音,如果打譜者不及時進行更改和驗證,是不是又會造成打譜出錯呢?如果因為抄譜者的失誤造成了旋律違背自身發展的規則的錯誤,打譜者又沒有及時更改,那就是錯的。打譜的最終目的是求得復原原曲的風貌。

所以,打譜需要幾個人一起進行,同時應進行學術討論。以前我們在杭州發起過三次打譜大會,都提倡了要進行小組式的“科研性打譜”。

龔老師認為:“‘散打’是個人的自由,但最好的辦法是小組式的‘科研性打譜’,這樣才能相互得以研討與修正,使打譜成果更為科學和精準。”

十、認養古琴

關於認養古琴。有一部分在推廣“認養”古琴的人,在琴友“認養”一段時間後要求退琴退款時,卻拖延再三甚至不予辦理。對此類幾近淪為詐騙的行為,龔老師表示非常遺憾!網絡上某些詐騙的手法也走到了口口聲聲講文化和修為的古琴圈。當然,琴道受汙。也不能說全都壞掉了。

十一、琴越彈越好?

有人說,買某某人的琴,越彈越好!這樣類似的話大家聽得很多。有人問,怎樣能把琴越彈越好?

事實上,並非越古舊的琴就能越彈越好。一張琴,如果水分和油脂經過兩個月的時間除去了一些,聲音可能會好一些。但是,如果琴的內腔結構不合理,其好轉是有限的,又怎能越彈越好?龔老師說,他家有一張明朝古琴,到現在400年了,聲音還沒有怎麼見好。如果一張剛拿到時只能得30分的琴,彈一段時間後聲音可能有些好轉,但並不是越彈越好,尤其是在彈到兩個月後可進行判斷,其音質音色有可能升到40分。但如果說要達到80分,90分,又怎麼可能?還有一些琴,剛開始很好彈,但彈了兩三年後,本來圓潤、結實的音色,彈了一段時間後卻不那麼好聽了。所以,好琴不僅需要時間的檢驗,合理的數據也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