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盛瀾撰文)

“嗨!你好,我是Tony呀!你是風箏嗎?”一張圓嘟嘟的小臉兒湊上來。“怎麼會呢?風箏不是該呆在天上嗎?”、“今天是風箏帶你來的嗎?”,三、四個小男孩兒把正坐在地毯上的我圍在中央……

鴻譽幼兒園的風箏課我著實是做了些準備的,唯一沒有預案的是孩子們賜予我的久違了的親切和熱烈。

孩子的存在便是美好的,一雙雙清澈的眼睛、一個個肉嘟嘟的臉蛋兒、一雙雙讓人忍不住去牽的小肉手兒,一下子就能穿透你的那開心的笑,彷彿他們擁有了整個世界,他們從來不懂得掩飾自己的心意,這種美好就是純粹吧!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親愛的這是畫兒?”、“不是,是竹子!”、“是扇子吧!”,七嘴八舌的一隊3到5歲的小孩子對我手中的摺扇做了研究。“對,是竹子做的摺扇!”

“有人認識它嗎?”我指著手中的照片,圍坐在四周的二、三十個孩子一下子關注了我,“熊貓!”,“那麼有人瞭解熊貓喜歡什麼?”,“喜歡竹子!”、“是摺扇!”……

我拿出了一張元書紙,告訴孩子們竹子可以作紙,可以畫畫的、白色的紙。“你們可以安靜的聽嗎?我有竹子的聲音。”“竹子會說話嗎?”、“不是說話、是唱歌!”,七嘴八舌的小孩兒們漸漸安靜了下來。

我給他們聽了自己喜歡的、鄭濟民先生的笛曲《姑蘇行》,二、三十個3到5歲的小孩子居然忽閃著眼睛靜聽了最少60秒鐘,“好吧!有人願意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麼?”,“流水!”、“會不會有船!”、“白色的裙子!”、“我知道是好看的小房子!”我想旅居北美的“江南笛仙”鄭老的眼中一定會噙滿淚水……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有人可以幫助我嗎?,這是我們期待的風箏。”兩個熱情的三歲班的男孩子自告奮勇的介紹了自己,然後坐在我的身旁,托起一隻巨大的風箏,他們得到了所有孩子的掌聲,我恰好看見一個默默坐在一旁的、穿湖藍色裙子的小女孩兒親了我那個“助教”的臉蛋兒:“謝謝親,你真棒!”

依賴和信任,居然是那麼的幸福。

孩子沉溺於自己所認知的世界,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不曾經歷,所以才能嗅到這個世界的每一絲清新氣息。

我想起一個小孩兒寫的詩:我的眼睛是那樣的小,以至於它都容納不下一顆眼淚……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看了各種精心堆砌的雞湯後,卻被這不加粉飾的詩文所打動。沒有經過社會暈染的孩子,用單純的眼光看世界,專注感受身邊的一事一物,迸發出的文字,居然充滿美和力量。

我告訴我的“小學員們”:風箏有2000年的歷史了、瘦瘦的沙燕兒和胖胖的沙燕兒是爸爸和媽媽、和孩子們一起讀了關於風箏的詩詞、也分享了“南鷂北鳶”和風箏的原理。

“你叫什麼呢?”,“我姓盛!”,“這怎麼行呢?你得有個名字”,幾個小孩子商量了1分鐘,“就叫Cookie吧!是餅乾,有蜂蜜和奶油的那種。”

改名換姓的我一下子被新的族群接納了,不是因為財富、名聲和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信任和愛。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我告訴孩子們,傳統的中國風箏是要描繪“吉祥、美好”的圖案在上面。“誰能告訴我,你們的最愛?我們把它畫在風箏上。”“披薩、媽媽、桃花、老師……” 每一個孩子都能說出一種。

“天空上有什麼呢?”,“有云”、“有飛機”!“什麼都沒有哇!”

“天空裡有昨天、有今天、還有明天!”、“我要放個風箏給它們看!”、“對,告訴昨天你可以飛的更高,告訴今天你可以和太陽肩並肩,告訴明天你在這裡馬上會和它見面!”

當我們都在驚豔孩子們的才華和質樸時,可曾意識到孩子看世界的視角和大人完全不同,可曾認識到孩子的心量要比您大得多。

我發現孩子們所好奇的基本都是有關生命、宇宙、未來等人類根本的命題,孩子們的格局都很大,孩子們的思維也更具創造性。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原本我們初生入世的時候,最初並沒想到這世界是如此狹隘而使人窒息。我們這心靈雖依然是兒時的心靈,只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的怒放的、熾熱的感情的萌芽,屢被磨折,不敢再發生罷了。

大人與孩子,分居兩個不同的世界。

美兒不時用筆沾水到調色盒上繼續搓著泡泡,突然問我能不能把水彩倒在風箏上。我說:“這是你的作品,你自己決定”。她就端起盆把水倒上了,水從畫面流到了地上,她也不介意,用畫筆把風箏上的水到處推、到處抹,邊抹邊圍著畫兒轉。

我由衷的欣賞孩子們筆下流動的線條、色彩,驚訝於線條和色彩在孩子的筆下怎麼能那樣肆意流動、揮灑。看著孩子們塗鴉,那是全然的投入,全然的專注,一切都那麼自然,隨心而動,想點就想,想抹就抹。沒有絲毫的猶豫。

一節公開課:扎個風箏飛上天,我和太陽肩並肩!

名滿天下的科班出身的畫家,深受各種技巧所累,落筆必是章法套路。無法脫離各種美的元素和法則,做不到全然隨心。他們頂多只能接受自己的痕跡,但完全談不上自由、喜悅、滿足。

童心是一種浪漫,孩子是樂此不疲的,他們凝視每一朵新奇的花朵,觀察每一隻陌生的小動物,計劃著給每一個新鮮的玩具取名。

我想,待有閒心在某個平常的午後,我們蹲下身去觀察一隻小蟲的爬行,那便是重拾童心的伊始……

祝福接納我靈魂的、這些熱情而燦爛的精靈們:2歲的Matthew、 Ricky和 Xinyi , 3歲的 William、 Elsa,和 4歲的 Jonas、 Eason、 Lucy、 Lindsay、 Tony……

盛 瀾

2018年6月5日

盛瀾,1975年生於北京,數學博士,對佛教建築、佛教文獻、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研究。

師從著名紅學家、敦煌學家、佛學家、文史學家周紹良先生。

曾任中國佛教古代文獻保護中心理事、香港東方佛教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佛教建築研究所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九十年代末,經周紹良先引薦,到杜仙洲先生處從事佛教古代建築專項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