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的網紅”與“網紅的平臺”,微博為什麼堅持後者?

“平臺的網紅”與“網紅的平臺”,微博為什麼堅持後者?

6月19日,微博主辦的2018超級紅人節在上海舉行,這是微博第三年舉辦紅人節。過去一年,微博網紅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網紅數量及粉絲規模不斷提升,在微博平臺上,網紅粉絲規模也接近6億。從艾瑞與微博聯合發佈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來看,自2015年開始火爆的網紅經濟並沒有絲毫減退之意。

網紅正在變成一種社會現象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互聯網發展,最成功的幾家互聯網公司都曾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微博CEO王高飛在微博上關注了3000多個人,其中不乏網紅。在他看來,今天的“網紅”,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事實上也是如此,伴隨微博誕生的網紅也同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我們跟著網紅一起旅遊,買她們推薦過的衣服,感受她們的生活方式,毫無疑問,網紅文化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過去,公眾對網紅的認知主要來自於網絡上的流行文化,但在當時這卻並不為主流文化所接受認可。不過隨著社交平臺的發展,任何人都獲得了成名的機會。《2018年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也佐證了網紅勢力的快速崛起。

“平臺的網紅”與“網紅的平臺”,微博為什麼堅持後者?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5月,中國網紅粉絲總人數達到5.88億人,同比增長25%。粉絲規模的增長推動了網紅數量快速提升。到2018年5月,粉絲規模在10萬人以上的網絡網紅數量較去年增長51%,粉絲規模超過100萬的頭部網紅增長達到了23%。

從“papi醬”融資的大起大落,到微博“超級紅人節”盛典舉行,再到短視頻成為投資者爭相搶佔的行業風口,“網紅”作為一種標識時代特徵的獨特文化現象,已不經意間滲透到了全社會的方方面面。

平臺的網紅和網紅的平臺

法國作家莫洛亞曾說,“人人能因被人認識而得益”,如今網絡正使得這種傳播效應呈幾何級數擴大。但到底是製造“平臺的網紅”還是成為“網紅的平臺”,這卻是網紅經濟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前者昭示著,平臺對網紅的生殺予奪擁有絕對的支配權,網紅很多時候只是平臺的附庸,脫離平臺就什麼都不是了。“阿冷”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當年她一度使平臺上最火的主播,最後卻因為和平臺鬧了矛盾被迫離開,影響力也再也沒有達到當年的巔峰。抖音紅人的客戶也只能接受抖音的推薦,不然隨時有可能被降權甚至封號。

“平臺的網紅”與“網紅的平臺”,微博為什麼堅持後者?

所以無論網紅還是大多數網紅平臺,都不排斥網紅玩微博。在超級紅人節上我們也看到了虎牙的miss、抖音的費啟鳴,今年躥紅的李子柒,也是從美拍嶄露頭角。這都沒有妨礙他們在微博上很好的運營,只不過在原生平臺和微博之間不是二選一,而是共生的。當然共生的前提是原生平臺和微博之間、網紅和原生平臺之間、網紅和微博之間,都要遵守彼此的遊戲規則。

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任何平臺都不具備壟斷網紅的能力。在美國,網紅分散在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幾個平臺上。在中國,美拍、抖音、虎牙、快手、YY等平臺,包括微博,都有自己的原生網紅。只不過中國的網紅在各自的平臺上被孵化和成長的同時,也逐漸向微博上集中。這裡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社交關係對網紅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中國的社交平臺相對於美國集中度更高。

為什麼微博會成網紅的首選平臺?

隨著互聯網渠道的多元化,各平臺都能成長出屬於自己的網紅,比如視頻網站、短視頻應用、甚至是垂直社區。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6月,60%以上的網絡網紅同時在6個以上的網絡平臺運營賬號,運營平臺在2個以下的網絡網紅不到10%。

但這些平臺的網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當TA在原有平臺上形成一定影響力後,往往會藉助微博平臺來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這時候網紅一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和IP雛形,一方面又可以從微博更大的用戶規模中圈到更多粉絲。

丁香園CTO、前JavaEye網站創始人範凱對此表示,網紅需要一個運營粉絲的平臺,而微博具有的公開性、互動性,以及廣泛的用戶基礎,恰好成為了這個平臺。具體來看,微博之所以成為網紅的標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三大優勢。

1、微博具備獨一無二的傳播優勢

作為中國獨一無二的社交媒體,微博傳播擴散積累影響力的優勢無人能敵。不同於其他主打單一內容形式的平臺——比如快手就是短視頻,虎牙就是直播,微博平臺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從文字到圖片,再到短視頻和直播,很少有平臺能讓網紅像在微博上這樣進行多元化的完整展示,而這可以很好的滿足網絡網紅差異化的傳播需求。

微博的轉發分享的互動機制,可以讓內容不斷的實現交叉的傳播和互動,這為網紅在微博上提供了一個粉絲積累不斷的去深入做運營的機會。這種機制讓網紅可以很好的去經營自身的社交資產。對網紅來說,流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經營個人價值和商業價值,並最終建立公眾影響力。

2、微博提供了增加影響力的有效手段

一個新興的現象出現以後,往往會有大批人蜂擁而至,於是會出現野蠻生長、盲目跟風的現象。但是,對於網紅們來說,並不是粉絲數多就能實現商業變現,流量和內容的精準度至關重要。二次崛起的微博,垂直興趣化的關鍵的一步,而這也為網紅精準找到目標受眾提供了可能。

對網紅來說,一端是內容,一端是商業,中間是粉絲。社交平臺的優勢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凸顯出來。因為網紅可以在這裡經營粉絲,進而讓粉絲變成有付費意願的用戶,比如在淘寶店買東西,或者去直播平臺打賞。這也是大部分網紅都願意在微博上投入更大精力的原因。

作為社交媒體平臺,微博為網紅持續積累社交資產提供了關鍵支持,這也是微博與其他基於內容推薦的流量平臺的最大不同。具體來看,微博可以賦予網紅兩種不同層次的流量,一種是通過推薦等各種機制下的廣場流量,一種是網紅通過自身優質內容和形象獲得的自有流量。後者對網紅價值會更大,因為這是屬於網紅自己的流量,平臺實際上是很難干預的。

3、微博有較為完善的變現模式

微博有傳播性,內容分享和發佈也更多樣化,而這也使得微博的變現方式相比其他平臺更加多元化。隨著粉絲經濟的興起,以及社交電商、移動支付等基礎設施的成熟,網紅在線上變現的需求日益強烈。因此網紅對平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獲得知名度意外,更重要的在於獲得穩定的收入。而這也是微博的一個優勢所在。

1991年出生的美妝網紅張沫凡,自稱已“財富自由”。她在微博上賣自創品牌的化妝品,也是微博正在樹立的“模範”。“我們2017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從流量來看,基本上65%左右的銷售額是來自微博渠道。”張沫凡的成功其實只是微博幫助網紅商業化變現的一個縮影。

眾所周知,微博擁有最完善的網紅變現生態體系。一方面,微博本身有完善的廣告產品體系,可以直接複製成為網紅的廣告變現體系。另一方面,微博與阿里的關係為網紅通過電商變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其實現方式又是基於網紅社交關係的內容電商,並非簡單的導流。同時,基於社交關係也更容易讓粉絲直接付費,微博去年推出的V+會員,正是基於大V的社交關係引導粉絲付費的典型。

如今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網紅的主要陣地,而微博上的網紅已經遍佈各個領域,這些網紅不但擁有強大的粉絲,還會自主的生產內容,而他們的粉絲也更願意為他們買單。粉絲經濟的形成,已成為網紅無法捨棄微博的重要原因。

無論如何,網紅都是最大的獲益者,而平臺只要保持開放心態和遵守遊戲規則,同樣可以得到屬於自己的流量和商業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