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之蒋庆著《广论政治儒学》出版暨序言

「书讯」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之蒋庆著《广论政治儒学》出版暨序言

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之

蒋庆著《广论政治儒学》出版暨序言

「书讯」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之蒋庆著《广论政治儒学》出版暨序言

书 名:《广论政治儒学》

作 者:蒋庆

丛书主编:陈明 任重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4年4月

  • 内容推荐

《广论政治儒学》是儒学大家蒋庆先生二十余年的思想精髓,通过《广论政治儒学》一书,国人对作者“政治儒学”的思想历程,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蒋庆,男,西历一九五三年生,字勿恤,号盘山叟,祖籍江苏徐州,出生、成长于贵州贵阳。西历一九八二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本科),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深圳行政学院。西历二〇〇一年申请提前退休,在贵阳龙场建阳明精舍。

主要著作有《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二〇〇三年版)、《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上海:三联书店二〇〇四年版)、《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台北: 养正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九十三年版[西历二〇〇四])、《儒学的时代价值》(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儒家社会与道统复兴——与蒋庆对话》(范瑞平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版)、《再论政治儒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版);独自翻译与合译的著作有《基督的人生观》《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自由与传统》《政治的罪恶》《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选编《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

  • 目录

“贤能政治”的制度架构

——“儒教宪政”对民主宪政的超越与吸纳

复兴儒学的两大传统

——“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重建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自性、歧出与回归

当代中国思潮中的儒家价值

——兼论自由民主思潮与左派思潮的局限与缺失

当今儒学存在的问题

——论重建儒学自身的传统

用中国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晶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先导人物专访

西方价值、普世价值与“三纲”价值

——深圳大学“文明对话与当代学术发展”研讨会发言

“三纲”真的过时了吗

——“孔子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发言

儒家的生命之道与政教传统

——论儒家的心性学统、道统与政统

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根本区别

儒家文化是建立中国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民法典论坛”演讲

王道政治的特质、历史与展望

——论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

王道政治是阳光下的政治

——再论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

王道政治是儒家的治国之道

——三论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

以王道政治超越民族主义

政治儒学书简

致牟宗三先生

致杜维明先生

致余敦康先生

致陈维纲先生

致杨祖汉先生

致李明辉先生

致李耀仙先生

致邓小军先生(一)

致邓小军先生(二)

致邓小军先生(三)

致邓小军先生(四)

致梁治平先生(一)

致梁治平先生(二)

致何怀宏先生(一)

致何怀宏先生(二)

致何光沪先生

致夏勇先生(一)

致夏勇先生(二)

致于明雄先生

致梁燕城先生

致张祥龙先生(一)

致张祥龙先生(二)

致张祥龙先生(三)

致张祥龙先生(四)

致陈明先生

致盛洪先生

致康晓光先生

致王瑞昌(一)

致王瑞昌(二)

  • 序言

余相信,是编之出,正逢其时,国人对余“政治儒学”之思想历程,将获更全面更深入之了解也。

盘山叟蒋庆癸巳春序于深圳莲花山畔之繙经斋

【附录】

“大陆新儒家文丛”总序

大陆新儒家的名字已经渐渐熟悉,其思想轮廓却似乎依然模糊不清。但是,参照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所谓现代新儒家或港台新儒家,还是可以对其思想学术上的特点做出一些勾勒。

问题意识上,属于后五四时代的前辈们主要是在中西关系语境里工作,面对携政治、经济、军事之威势而来的文化压力,带着悲情为传统文化和儒家做知识和价值上的合法性论证,但是所采用的学术话语和价值标准却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大陆新儒家属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所面对的是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其工作起点和目标是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承担来实现传统延续民族的复兴。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把儒家文化视为一个知识的系统是不够的。于是,与现代新儒家多采用哲学话语形式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梳理不同,他们主要选择了宗教的学科框架,从这样一种人类生活的精神维度、一种人文和意义的视角去理解儒家思想系统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把握其与生命生活的互动联系、描述建构其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功能。

牟宗三等也有以教化、人文教诠解儒家经典的情形,但这并不足以否定、替代对儒家文化进行宗教把握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人文教只是强调了其相对于神本宗教的某种特征,而教化本身是一个动词,即依据某某(对人)进行教育,并不涉及“某某”的内在属性,如基于道德的教化是一种教化,基于宗教的教化也是一种教化。

视东西方文化为不同文明类型既是近代学界的某种共同认知,也是现代新儒家进行自我辩护的某种策略选择。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将思想的重点集中在心性之学以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与优越性,认为问题只在于如何由此内圣开出新外王即现代自然科学和民主制度,其左冲右突曲为之说过程十分艰难效果却差强人意。

而大陆新儒家从宗教入手,不仅上遂天道奠立根本,重归《尚书》、《诗经》和《周易》的上古传统(宋儒偏重四书。现代新儒家心性至上,有现代宋明理学之称),同时也方便直接地切入现实问题,在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论述中将论域由形上学及道德和伦理学向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政治哲学等开拓延展。

凡此种种,应该可以将大陆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或港台新儒学的思想风格粗步而明确地做出一些分判了吧?当然,这只是自其异者观之而已。从历史看儒家传统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从现实看它也同样光谱丰富精彩纷呈,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存在之重要维度所具有的基本性格却是一以贯之的。

“大陆新儒家”的概念从一位旁观者口中道出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它却使那群认同儒家的学者实现了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这是必然的。虽然堪称经典的作品尚有待时日,但新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已是隐隐然确立成型。我们和东方出版社合作推出“大陆新儒家文丛”正是要记录和推动这一思想的律动和创生。我们相信这对儒家和传统、中国和世界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陈明,作于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