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那么怕打仗?

梦幻之旅155683777

俗话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那么,问题又来了:大清朝真的是那么“怕打仗”么?

恐怕只要对整个清史有一定了解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清朝真的不是一个“怕打仗”的封建王朝,相反,它从建立到灭亡,差不多就是在连年的战争与开边中度过的:从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辽东萨尔浒之战击败明朝四路大军开始,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茅麓山之战歼灭南明大顺军余部为止,明清战争就打了足足45年。

明清战争硝烟尚未散去,紧接着就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发的席卷整个南部中国的三藩之乱,直到1681年才被清军平定;仅隔两年,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统一台湾,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清王朝又同沙俄在雅克萨地区发生战争,连打两场局部战争;仅隔一年,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帝亲征乌兰布统,同漠西蒙古交锋,标志着清朝向西北扩张的开始。清王朝同噶尔丹的战争足足打了68年,一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军推进至新疆、打爆漠西蒙古为止;仅仅39年,西南地区爆发白莲教大起义,一直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方得平息;不到十五年,新疆喀什噶尔爆发了柯尔克孜人支持的张格尔叛乱,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才得以平息;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三年之后爆发了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清朝最后71年的岁月里,连续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收复新疆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等七场大规模战争,基本上等于每十年一战。

总的来看,在清王朝前期与中期,其通过频繁的对外扩张与极富进攻性的地缘战略,为古代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奠定了基本的领土范围,也为我国目前时常提到的“自古以来”确定了法律与历史上的基础,尤其是其开边东北与推进中亚的战略,被西方诸多地缘政治学者推崇,诸如英国的麦金德、德国的拉采尔就将康熙皇帝尊为地缘政治大师;而在清王朝后期,虽然其在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大潮中被西方列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同奥斯曼帝国一样成为被肆意宰割与瓜分的对象,却也屡败屡战、偶有斩获,始终未能让西方彻底瓜分中国,还费尽心机地保住了新疆、西藏、东北这三块战略意义重大的领土。因此,清王朝不仅不能算是一个“怕战争”的王朝,甚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武功极盛的王朝。


军武次位面

清朝在17世纪中期军事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的清朝可是喜欢打仗的,最高峰是乾隆时期八旗兵和绿营兵,满、蒙、汉八旗大约有22万人,绿营兵差不多有60万,总兵力差不多80万人。

图为晚清八旗兵生活糜烂。

但是19世纪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清朝已经腐朽没落,此时崛起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海洋为踏板,来侵略和瓜分中国,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天朝帝国”的门户,接着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到沙俄、美国怂恿和支持的英、法帝国主义,又从海上打进中国,先是攻陷天津,旋即打入清王朝的都城:北京,这一打把清王朝真打怕了,从此,腐朽糜烂的清王朝所统治的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

图为福建水师。

清朝败的这么惨就是因为清朝的军事腐朽糜烂,养尊处优的八旗兵因为常年不打仗,而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因为衣食无忧,有的八旗兵结婚生子,有的八旗兵纵于玩乐,训练什么的叫人顶替,比如嘉庆皇庆有次去检阅八旗兵,200人射箭,竟然只有5个人射中靶,可见军队素质如此之低;而绿营军比八旗兵稍好一些,但为了维持治安,清朝将国家军军派去维持治安,充当警察的作用。

图为北洋水师。

此时的清朝又没有海防,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蹂躏着清王朝,海疆不保,海防空虚,还有接踵而来的沙俄趁机霸占了东北大片领土,这时清朝有志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建议组建海军和船厂,于是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兴办海防,当时可是相当具有规模,最强时海军居世界第4位,但是昏庸腐败的清政府竟然在海战中不堪一击,1884年驻闽舰队在马尾遭受法国舰队袭击,覆灭;10年后北洋海军与日海军恶战于黄海,孤守无援,又全军覆灭。

图为清末北洋新军。

好,海军不行,我就编练陆军,那时国内阶级矛盾非常激化,于是清政府依靠帝国主义的帮助,学习西方国家的军事制度,训练了一支新军队代替旧军队,使军队西化,派军事学员出国留学,培养军需人才,可是却出了个袁世凯,他左右逢源,一边投靠帝国主义,一边利用清政府,最后把北洋新军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推倒了清朝的江山。


图文绘历史

清朝怕打仗?不知道你这个提问从何说起。清军擅长弓马骑射,清朝自立国以来就有极强的尚武精神,清军打赢的战争不计其数。


比如:1619年萨尔浒之战力克明军;1640年松锦之战擒获洪承畴、祖大寿;1673年至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收复台湾;1685年至1686年两次驱逐盘踞于雅克萨的俄军;1688年至1698年两次远征噶尔丹;1723年征讨罗卜藏丹津;1757年平定准噶尔;1758年至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88年至1792年反击廓尔喀;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1876年至1878年平定新疆阿古柏……


毫不夸张,清军是17世纪到18世纪整个亚洲内陆边疆最强大的军队,何来怕打仗之说?

至于晚清70年间,我个人觉得清朝不是太怕打仗,而是太不怕打仗了。在实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仍旧不明世界大势,主动挑起战争,遭致领土和主权的重大损失。比如,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便都是由清政府主动挑起,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达摩说

内忧外患使满清政府疲于应付,对于战争而言政权维持是满清政府再三权衡而必要的一个策略。对于领土的缺失和政权旁落,保持政权稳定是满清政府的当务之急。从而千方百计扭曲国家概念,把朝廷和国家死死捆绑在一起,把驱除鞑虏兴国强国者视为卖国奸贼。不断培养效忠奴才,拼命打压异己者,把大量物力人力都放到维护政权上来。国弱外族欺,满清利益集团在这种看似繁荣富强的环境里,也渐渐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他们凭着多年对百姓的威吓统治觉得他们的天下确实稳若泰山。于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日子年年月月的重复着,而百姓的苦难,无助,遭无端的欺压已在那个自以为泱泱大国司空见惯,也无人顾及这帮奴才之外的贱民了。一旦外帮觊觎,借机寻事趁此入侵,那些名将后裔早已是文弱不堪,胆小怕死只会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而百姓也如:官不知有民而民不知有国的麻木状态,一致于山河破碎……


召耳宝车

没钱

清朝自乾隆以后,先后经历“川楚白莲教起义”、“天平天国”、“捻军起义”、“回乱”四次大规模内乱,每一次都让清朝国库捉襟见肘。而每次国库空虚,清政府就从钱上打歪主意。烂发铜钱、烂发宝钞,钱银汇兑失调,银票兑不到银子。朝廷的信用还不如商人高。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和洋人打了,打不过。记吃不记打,十四年完全没有长进。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恰好遇上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朝廷不仅不敢打,也没钱打。

马关条约之后开放民间办厂,朝廷倒是有钱了,主权也败得差不多了,连关税都是洋人带收。山海关至北京的铁路由洋人把持,清政府倒是想打,也没那个能力了。

无兵



八旗颓废,绿营荒废,仅存的地方团练也是旧式编制。湘军、淮军、楚军都是按照明朝戚家军的编制训练的。一队五百人,应付旧式战争还可以,与洋人的西式军队完全没有可比性。

甲午战争中,日军仿照德国军队操练,而淮军还是戚家军的老套路。武器装备倒是相差无几,军队编制和战法不在一个水平。海军就不说了,花架子而已。就算没有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也没有前途。近代海军的花销,清政府玩不起。

洋人要地要钱,不要命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洋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来中国找利益的。即使是禽兽般的日本和沙俄也没有打算灭掉清政府。

慈禧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宁与外人,不与家奴。”

说这话,并不是慈禧脑子烧糊涂了。而是她清醒的知道谁的大腿粗。朝廷和洋人死磕,只会便宜那些反对朝廷的炮党。当权者谁都不信任,两榜进士靠不住、满蒙贵族靠不住,就连干儿子也靠不住(光绪)。

唯独洋大人最讲信用,即使洋鬼子把中国全瓜分了也没关系。清政府已经心甘情愿的做代理人了。


Mer86

20世纪初期,清朝政府积贫积弱。自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后,更是更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清朝的腐败无能,于是八国列强对中国清政府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并且强迫签订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自此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就此开始,为中国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腐败,很多能人组织起来对抗侵略军,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当时组织人数有五六十万之多。而清朝政府在北京士兵也多达二十万余众,加起来有八十万人之多,共同声讨八国联军其罪恶。

根据历史的记载,八国联军 :美利坚合众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及俄罗斯帝国的八国联军 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意军五十三人,奥军五十人。

总工人数加起来不足两万,为何拥有八十万之多军力的中国仍然抵抗不住不足两万的国外军,为此还把中国最重要的北京给沦陷在外国士兵手里呢?还将赔偿4亿多两白银给外国侵略者。我想这也是打破世界之最,纵观世界历史难以找到如此失败的案例。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清朝失败的原因.

1,朝廷腐败,百姓抱怨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失败的原因都有朝廷腐败的原因。在那种看似繁荣实则国力日渐衰退的清朝政府中,弥漫着贪污,奢侈的风气。而对百姓更是任意剥削。

2,闭关锁国,不求进取

在清朝那种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朝代中,自认为国力强盛。不接受新鲜事物,不学习他国优点。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缺少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十分讲究气节。而对于清朝那个朝代来说,中国人的骨气完全看不到了。在外国人的眼里,就是如同病人一般,但这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疾病,就如同贾桂那样的人,叫他坐下,他也不敢坐,还得道一声“站惯了”的标准奴才。这种精神上的畸形,也就造成清朝不可能强大的根本。

4,不顾百姓安危

我们都知道清朝政府卖辱求荣,割让大片土地给侵略者。但是对于自个的民众却完全置之不顾,在北京攻陷的时候,慈禧太后以及清朝等一堆大臣自个逃跑,完全把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在战场上卖命杀敌的战士,知道连大臣太后都逃跑了,清朝军心涣散。哪里还有打仗的心思。

在我看来,落后必定会挨打,而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从内向外表现出来的。先得自己内部强大,内表现在民族精神的崛起以及一种保持空杯心态不停学习。外表现在军事实力的强大以及国家治理的好坏。

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对,还望指正。谢谢


肖遥说史

清朝没有怕打仗啊,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一朝都发生过或对内或对外的战争,因此称清朝害怕打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曾经有某位西方汉学家说过,清朝高傲到不想打仗。高傲是肯定的,但是清朝真的没有不想打仗。

至于为什么会有人对清朝有这样的看法,主要就是因为近代以来,清朝的主和派在清朝的对内对外政策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避免战事的扩大,清政府与东西洋列强签订了无数个不平等条约,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人认为清朝打仗不行,不愿意打仗。

实际上,清朝的历史是这样的,自满清入关后,清朝的军队就一直在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正义不正义暂且不论,至少清王朝是不惜开战的。

清初的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收复噶尔丹都是对清王朝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事件。虽然八旗兵在后来的征战中逐渐丧失了作用,但是以绿营和团练为主的汉人军队却依然在清王朝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王朝也是不惧与外国发动战争的,康熙朝的时候清军与俄国军队交战过,俄国军队打败。乾隆朝的时候发动过对缅甸的战争。道光朝的时候,因为禁烟问题而引发了中英战争,清军在东南沿海也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咸丰朝的时候,清军与英法联军也作战过。光绪朝的时候,清军与法军在越南和中越边境地区作战过,清军猛揍了法军一顿。再到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义和团战争,都足以证明清王朝是不惧与外国发动战争的。特别是义和团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居然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朝不惧打仗,只是晚清时期打的败仗太多,以至于给后人留下了清军不能打不敢打的错觉。


青年史学家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它的担忧很多:

一.清朝得分为两个阶段去看,第一个阶段是鸦片战争之前,第二个是鸦片战争之后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都是尚武的,都是以天朝上囯自居。比如:对外,康熙年间,沙俄为了向远东扩张,侵略了中国的边疆。后来在1686年,清军带领两千军队在雅克萨打的沙俄提不起头,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俄军首领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被解放了。最后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对内,清朝为了加强统治,强迫汉人剪发,里辫子,大兴文字狱。这都是害怕汉族反抗做出的考虑。在这个阶段,清朝武力是很厉害的。



对外是强势的,对内也是强势。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康乾盛世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统治者日益松懈。另外,太平盛世时间太长,军队的操练基本没有,战斗力很弱。加上官僚系统集体腐败,已经从根部溃烂了,从上到下,只是想维护天朝上国的美梦。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清醒了,它们不想打仗,一打仗,就会威胁它的统治。比如:曾国藩为了平叛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湘军。那时不管是八旗还是绿林都不能使用,只能自己筹备。等到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所组织的军队,基本是汉人,滞留在地方。这时清朝统治者很害怕啊,怎么办?当然是让曾国藩解散军队。虽然军队解散了,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兴办军队从侧面上说,也增强了汉族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清朝不怕外侵,怕的是内乱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策略很多。比如:清王朝进关之前,在草原上就是军事贵族的盟主,又与蒙古签定兄弟协议,互帮互助。对待汉族呢?差别就很大,地位与蒙古人就不再一个水平。所以,清王朝不会真正亲近汉族势力的。举个例子:乾隆年间,民间发生一起叫魂案,本来没有什么,到了后来,民间不同人都兴起剪辫子的风潮。对于剪辫子这个信号,乾隆可是很敏感的。因为当初入关,为了让汉族屈服,基本上残杀了很多人。所以,清王朝怕的不是外侵,而是内乱。



茶馆里的故事

小可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题主问题肯定是针对于1840年之后,面对列强入侵下层官兵一触击溃,而上层的决策者一味的妥协投降,罢斥主战派林则徐等,重用投降派琦善、伊里布等,致使我们国家一步步堕入半殖民地的社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有感而提出的。对于题主的爱国情怀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道光皇帝是一个小气的皇帝

一个国家的战争开启与否和上层决定战争的皇帝本人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对于清朝军队要负责的。有句话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道光作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说起来小气应该和他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想节省开支,限制宫内的各种吃穿用度,搞得他自己和嫔妃们都没有新的衣服穿,龙袍上甚至都带补丁,所有衣服都破旧不堪。他看到大臣们谁穿了崭新的衣服,都会十分不高兴,责骂他们不懂得勤俭节约。时间一长,大臣们发现衣服越破旧他就越高兴,也都不敢在道光面前穿新衣服,即使做了新衣服也都用各种办法磨旧了再穿,或者直接去拿新衣服换旧衣服。一时间,京城里的各个裁缝铺的旧衣服全部脱销,旧衣服到最后比两套新衣服的价格还要昂贵,这真是道光时期特有的怪现象。多么滑稽的皇帝,期望一个省钱如命的道光皇帝斥巨资去和外国列强战斗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刀一刀在他身上割肉!

清军战斗力的低下

在这个原因上面,整个清军官兵 阶层是想打仗的。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官兵来说出身在寒门,而清朝的官兵晋升制度、奖赏制度和社会地位都是对于官兵不善的,而打仗立战功是一个能够飞黄腾达的“捷径”的现实。但是更现实一点的现实是: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总兵力80万的清朝常备军,被清朝政府分散在全国偌大的范围内,而80万的士兵如泥牛入海。就当时的社会来说,清朝的的常备军不是一只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大呢,警察的色彩最浓。这就很悲催了,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士兵在面对战争的威胁又和常人有什么两样呢?再次,未经过训练的士兵缺乏必有的军事素养在战场上能取得的作用微乎其微,也许有人会说,蚂蚁多了能咬死大象,可是清军即将面对他们所认为的“大象”。

奇淫技巧的可怕

火器,起源于中国的道教,却极盛于西方。宛如洪荒巨兽的炮口从海面伸出来对着清军放炮的那一刻,清军已经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了。所谓的人心论的战斗方式:众志成城,力破万军。呵呵,当对方的火炮能打到你,而己方的火炮却丝毫不能打到对方,甚至还误伤自己的人员的那种绝望,可不是所谓的抵御外辱的决心能弥补的。根据鸦片战争时期英军随军记载人员的记载,英军打下广州和镇江的时间仅仅是半天!从广州到长江,一路畅通无阻!无知者无惧,但是也是最可怜的,因为在打仗之前的心中想好的剧本不是那样的。我们不能责怪前线士兵面对英军一触即溃,因为换了我们上去有可能产生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一个从来未见过的武器突然出现,给我们一种极大的杀伤力,有种世界要毁灭的感觉,这种想法绝对会是清朝怕打仗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前一刻还处在“天朝上国子民,人心齐泰山移”对于英军必胜的臆想之中,下一刻却被打的屁滚尿流的那种反差,给自己的身心留下的对于战争的阴影,以至于迟迟不能走出去!这就。。。很可怜!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国家近代史绝对是一部屈辱史,我们较之 西方落后的不仅仅是火器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怕是政治制度与思想上的不足,我们一定要吸取近代的教训,正确看到自身的不足!


历史中的眼泪

1.清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这和明朝大为不同。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曾经攻破北京城,但是大清的皇帝都跑路了,后来溥仪在满洲还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也是这个道理。

2.为什么要怕打仗。归根到底就是清朝自己的八旗兵太废了,根本不堪使用。如果要打仗必须使用汉人的部队,而清朝最提防就是汉人的部队。李鸿章为什么一直不愿意打仗就是这个原因。当初东北一直不让汉人进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退守满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