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体重管理要从出生开始 关于胖宝宝的几个误区

胖宝妈别大意 这些隐患可能正在靠近你的孩子

警惕过度喂养,别让“婴儿肥”跟随孩子一辈子

为什么奶粉宝宝比母乳宝宝更容易“奶胖”?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为了宝贝健康 每个妈妈都应该学会看食品标签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胖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女孩们,找不到男票不说,连求职面试都被歧视,恨不能一朝穿越回唐朝!

别说宝宝心里苦,如果你真的是个宝宝,我想你胖成米其林都会有人赞!"白白胖胖""肉嘟嘟"都是自带萌感的褒义词。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但胖宝宝真的好吗?当老人家还在到处炫耀自己的胖孙子,妈妈们应该要警觉了,体重超标的宝宝可能会有影响终身的健康隐患,千万不能大意!下面这几句话是不是经常听长辈说,其实都是完全错误的,妈妈们可以记好笔记或者转给老人看。

误区一:怀孕了要多吃,最好生个大胖小子

近年来,新生儿体重的最高记录在不断被刷新。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黄种人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00-3150克左右,超过4000克的就算作是"巨型婴儿"。中国近几年频频出现巨型婴儿,而且越来越大。国外其实比中国人更注重体重管理,英国最畅销的SMA pro奶粉,就是因为低蛋白质含量,深受英伦妈妈的喜爱。

传统认为,生个大胖小子是非常喜庆的,胖宝宝也被当做健康的象征。现实却恰恰相反。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根据《柳叶刀》杂志的报道,巨型婴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慢性病的几率也大于正常体重的婴儿。另据《英国肿瘤》杂志报道,儿童出生时体重过高是发生白血病的危险诱发因子,超过8斤的新生儿,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会增加约25%。新生儿超重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对产妇的身体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专家认为,足月新生儿六七斤是“黄金宝宝”,超过八斤在喂养时就要格外注意。孕期应该要合理均衡饮食,不能一味追求体重。妈妈吃胖了,不代表肚里的宝宝营养全面。

误区二:宝宝胖说明养的好

老人家看见胖宝宝,总是心生怜爱,一边逗弄,一边夸赞“养得真好!”殊不知,超出正常范围的胖其实是一种病态。

我国有近五分之一的学龄前儿童超重,每年II型糖尿病的患儿增长速度竟然高达10%。而研究表明,越胖的宝宝越容易营养不良!在婴儿时期,原发性肠叠套几乎是胖宝宝的专有名词,而这一病症是威胁生命的!

胖宝宝活动受限,运动量相对减少,不仅对骨骼生长不利,而且因负荷过重,出现各种腿部和足部的异常。临床上发现很多宝宝到了18个月还不会走路,原因就是体重过大,同时伴有缺钙。

婴儿期的肥胖很可能会延续到儿童期和青少年期,除了影响健康,学龄期儿童更可能因为肥胖受到同学们的嘲笑,造成心理伤害。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营养科医生会经常见到超重或肥胖的婴幼儿,这些孩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喂养不当,能量过剩导致的。为了防止过度喂养,应该选择正确的奶粉和适度的喂养量,比如不含麦芽糊精和蔗糖的奶粉。拥有90年婴幼儿营养研究经验的惠氏集团最新推出的SMA pro系列奶粉,就是无糖无添加,拒绝虚胖。

误区三: 小时候胖是“奶胖”,长大自然就瘦了

“人见人爱”的胖宝宝吃的是青春饭,为了这样短暂的几年,付出的可能是宝宝一生的健康。别再用“长大了就自然会瘦了”“上学了就会抽条,长高不长肉”这种胡话来自欺欺人了。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胖宝宝长大后瘦下来的比例不到2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宝宝会一直胖下去。

少儿时期,脂肪细胞也在高速生长,胖小孩的脂肪细胞都比别人多,成年以后,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脂肪细胞的体积而非数量,这样脂肪细胞多的人就需要格外努力去维持才能不复胖。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所以,体重管理要从出生做起,父母应该至少每半年要为孩子做一次体检,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核对参考指数,衡量孩子是否过重甚至肥胖。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程度,建议寻求小儿科医生协助。

家有胖宝如何正确饮食

要想宝宝从小就有健康的身体,除了睡眠和运动外,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老一辈人生活艰苦,特别在意“吃饱穿暖“这个基本需求。生怕宝宝饿着,一哭就喂奶,或者拿零食来哄,这种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奏效,但也埋下了隐患。宝宝吃了过多零食,就不肯吃正餐,而零食并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长期以往就会营养不良。而且老人给宝宝吃的零食,大多不是婴幼儿专用食品,成人食用的饼干、果冻、油炸小食品含有过高的糖分、脂肪,宝宝吃了很容易发胖。

一岁内的胖宝宝不需减肥,母乳妈妈可以少摄入肉汤等高脂肪食物。无论胖瘦,添加辅食后要注意荤素搭配,水果不能代替蔬菜。一岁后的孩子运动能力增加,鼓励孩子多做运动,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运动的机会。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低蛋白质和无糖的奶粉,减少能量摄入。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现在正规的幼儿园都会做幼儿肥胖统计,然后与家长沟通,鼓励幼儿自己调整饮食。同时,父母也应该积极配合,以下几条“不要”要牢记:不要给孩子少吃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要将零食放在孩子顺手就拿得到的地方;不要拿糖果、高热量的食物奖励孩子;不要让孩子用吃打发时间或是宣泄坏心情。

预防儿童肥胖,从婴儿时期的喂养开始

著名儿科专家崔玉涛曾在讲座中提到,对于0-2岁的宝宝,吃配方奶粉的宝宝更容易出现体重超重的问题,这是因为母乳会自动调节宝宝的需求,而配方奶粉不具备这种调节的功能,所以如果宝宝因吃配方粉而导致体形过胖,那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稀释奶粉或是采取别的方案,只是千万不要自行稀释或是给宝宝换成低脂或是脱脂奶粉。

宝宝对不同配方的奶粉适应性会不同,如果从出生起就喝一种品牌,建议不要轻易更换。

妈妈们在选择配方奶粉时,一定要注意看成分表,是否含有蔗糖和麦芽糊精。

一些配方奶粉中会添加蔗糖(白砂糖),增加奶粉的甜度,让宝宝更爱喝奶。蔗糖、麦芽糊精、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玉米糖浆、葡萄糖浆等都属于添加糖,添加糖比天然糖甜度更高,当宝宝适应了添加糖的甜味后,就不愿意吃不太甜的奶粉和辅食,这会严重影响到宝宝的营养摄取。

麦芽糊精是以各类淀粉作原料,经酶法工艺低程度控制水解转化、提纯、干燥而成。它的溶解性很好,有适度的粘度。吸湿性低,不易结团,有利于奶粉的贮存。因此也常常应用于乳制品中。比如有些特殊配方奶粉需要添加麦芽糊精甚至淀粉,来使得配方奶更加黏稠,让婴幼儿不太容易吐奶、胃食道反流。

现在有些奶粉制造商为降低原料成本,过度添加麦芽糊精,甚至用麦芽糊精来替代乳糖,比如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品牌奶粉“麦芽糊精超标门”事件。有专家指出:“麦芽糊精在奶粉中所占比重越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因为它容易被吸收,会容易造成小儿肥胖,而家长们往往会有‘吃得白白胖胖就是营养到位’的误区,也放纵了麦芽糊精在奶粉比例中的悄悄提升。”

简单来讲,蔗糖用来让奶粉更甜好喝,麦芽糊精用来让奶粉更易溶解和吸收,但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还可能增加宝宝偏食、龋齿和肥胖的风险。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粮食,这一点已经得到全球妈妈的公认。而母乳中是不含有蔗糖及麦芽糊精的。如果宝宝没办法母乳喂养,或者断奶后需要喝配方奶粉,建议选择无糖无添加的奶粉,因为更接近母乳成分,更健康更安全。深受英伦妈妈喜爱的英国SMA pro系列奶粉已经在国内上线,天猫旗舰店有售,马上就到双十一,妈妈们可以准备囤货了。

这些儿童食品以后不要给孩子吃了

麦芽糊精广泛应用在糖果、麦乳精、果茶、奶粉、冰淇淋、饮料、罐头及其他食品中,它是各类食品的填充料和增稠剂。麦芽糊精可以增强稠度,改善口感,同时使人体易于吸收。对于成人来说,少量食用并无害处,但儿童还是少吃为好。

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学会看包装上的食品标签。通过查看“营养成分表”和包装上的“配料表”,可以快速识别食品中的添加糖。


90%的妈妈没有注意到配方奶粉里是否含有这两个成分

查看“营养成分表”, 这个表格更直观地标明了食物所含热量,以及各种主要营养素的含量;找到“碳水化合物”含量,如果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数值越高,则其越有可能存在额外添加糖的风险。

对于包装上的“配料表”,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配料表中各种配料应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说,配料表中排在最前面的成分,含量是最高的,只需找出蔗糖(也称“白砂糖”)、玉米糖浆、麦芽糖、葡萄糖浆的排列位置,“名列前茅“的话最好就不要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