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前言:坦克自誕生於一戰時期以來,便成為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二戰期間,各主要參戰國都傾力打造自己的坦克部隊。特別是在歐洲和北非戰場上,上演諸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坦克戰,如阿拉曼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突出部戰役等。

而同一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也先後研製了多個型號的新式坦克,但由於諸多原因,這些非常先進的設計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幸事。

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日寇“薄皮”坦克

日寇坦克部隊起源於一戰結束後。當時,日本從法國引進一批FT-17式輕型坦克,並接受法軍裝甲兵的作戰思路,即將坦克作為步兵和騎兵的支援火力載具。

也正是因為如此,日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裝備的諸多型號的坦克,與美、蘇、德、英相比,其火力、機動、防護均十分薄弱。當然,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否則,中國的抗戰不知要艱苦卓絕到何種程度。

至侵華戰爭前,日本陸軍已裝備各型坦克約1000輛。但其中的大部分是以戰車小隊為單位分配給步兵師團,通常每個師團擁有坦克24輛。

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步坦協同的FT-17式

這種沿襲自法軍一戰時期的戰術已經明顯落伍。加上坦克本身性能較差,不論是在野戰和巷戰中都屢屢遭到中國軍隊各種火力的打擊。

例如,徐州會戰期間,大隊(營)級建制的天津駐屯軍戰車隊在臺兒莊戰役中被中國軍隊全殲。全部14輛“八九”式中戰車和10輛“九四”式輕裝甲車全部被擊毀或繳獲。

日寇在1939年後增設一批聯隊(團)級的坦克部隊,但坦克性能落後的狀況卻並沒有多少改變。

在1942年的滇緬路作戰中,日軍坦克部隊在面對以M-3輕型坦克為主的英軍殖民地部隊,甚至裝備型號繁雜、零部件相互不能通用的中國軍隊的坦克兵,都很難取得優勢。

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徐州大捷

不過,盟軍在坦克技術上的微弱優勢很快便被佔據絕對優勢的日軍炮兵和航空兵所壓制。這也使得日軍忽視了其在裝甲戰領域的弱項,自認為其“武運長久”、“不可戰勝”。

1943年後,隨著英美盟軍和中國軍隊開始裝備美國製造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日軍坦克部隊便再也不復昔日的囂張氣焰。

“謝爾曼”的75毫米火炮可以輕而易舉地擊穿任何一款日軍車輛的裝甲,而日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九七”式中戰車,則因其鉚接設計,即便是未被盟軍或中國軍隊擊穿裝甲,其內部飛濺的鉚釘也足以將乘員打成篩子。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寇病急亂投醫之下,研製出多種新式坦克。其中,四式中戰車是設計理念比較先進的一款。其戰鬥全重達30噸,裝備一門75毫米火炮,最大時速達45公里。

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塞班島上的“謝爾曼”

戰後美軍測試發現,這款新型坦克的性能不亞於“謝爾曼”。不過,此時的日軍早已是黔驢技窮。不要說量產這些概念車型,連維持原先的坦克部隊都是難上加難。

不過,日軍坦克部隊雖然技術裝備性能每況愈下,但其嫻熟的戰術素養與堪稱瘋狂的“武士道精神”卻依然如故。

1944年3月,由日軍王牌坦克手花房人士少尉駕駛的一輛繳獲自英軍的M-3輕型坦克在加包河谷戰役期間與兩輛英軍的雙炮塔“格蘭特”中型坦克遭遇。

在遭遇戰中,英軍一輛坦克被擊毀,七名乘員非死即傷。而另一輛也被日軍逼退。

二戰期間,此國“薄皮大餡”的坦克被血虐,卻沒因貧窮限制想象力

河谷戰役

當然,這終究是日軍最後的瘋狂。到了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期間,甚至出現蘇軍的重型坦克直接將日軍坦克壓扁的戰場奇觀。這真是應了一句古話——暴君要這要那,上帝自有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